音乐教育促进美育的有效实施

时间:2022-11-03 03:06:28

音乐教育促进美育的有效实施

一、用审美理念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

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要得到更有效的渗透,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审美理念展开,用审美理念来构建音乐课,使之充满诗意内涵。而充满诗意内涵的音乐课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二者相得益彰。首先,教师要以审美理念为指导选好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有效讲授,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新课标实施后,音乐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淡化了教学过程中理性的、枯燥的知识传递,强调了音乐作品内涵的审美要求,突出了音乐本身的艺术美,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除了选择传统的经典之作,更多选择具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集中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既开阔视野又密切联系生活。比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下册)就收录了不同国家、民族、时代、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了维吾尔族、藏族、彝族、朝鲜族的民歌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民歌,更重要的是还加入了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古诗词歌曲。这些作品综合在一起,审美内涵极其丰富,在音乐载体中,再现了诗意境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播下美的种子。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风格、种类的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让课程内容有宽度,充满诗意,使学生得到更深更广的审美体验。其次,还应该重视音乐课程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来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这也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不同艺术种类有各自的特点,这是其类属的标志;但不同种类的艺术又有共性,这是它们之间联系与融通的基础。例如,音乐、文学、舞蹈在最初产生时是以三位一体格局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分化开来。但分化之后,它们的关系依旧密切。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吸收,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地使自身得到完善。因此文学成为歌剧、舞剧脚本离不开的实用工具,而音乐舞蹈又给文学以直观和动感的启示与引导。不仅如此,很多看似音乐以外的东西实际上都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是这些因素让音乐焕发出更多的色彩,同时也搭建起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沟通的桥梁。如音乐与建筑之间就有“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说。除此之外,诸如雕塑艺术、影视艺术、戏剧甚至历史、宗教、哲学等,与音乐艺术也都有密切的联系和相融的关系。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音乐学本身,而应灵活地运用各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并使之服务于音乐课,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那种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架钢琴的老旧授课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需要,也不符合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将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课件做得精细讲究,通过多媒体把丰富的音乐课内容以美好的、新颖的画面呈现出来,营造出诗意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审美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就是说,音乐美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而音乐教师———传播美的使者,审美教育的传授者,在此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因此,音乐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养和较强的能力才能胜任此角色,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音乐教师作为美的引领者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自然就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象征,模仿的对象。从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到对事物的宏观认识、细节观察,甚至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动作习惯等等都会成为对学生的一种审美示范,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音乐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审美修养,并使其跟自身的人格修养融为一体,凝聚成个人魅力,在与学生的交流时以个性示范的方式对学生发生影响,在举手投足间将音乐带来的美感寓于教育的氛围之中,增添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让审美教育产生正面效应。如果音乐教师缺乏审美修养,就容易忽略和漠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染和培育,使审美教育不到位,严重者还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首先是致使学生在审美意识上出现偏差,这些偏差有可能会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是由于音乐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不高、审美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在学生面前展现音乐的美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感,因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其结果便是影响了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失去了对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可见,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音乐教师的意义非同一般。在新课标所设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音乐课的首要目标28。其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人生态度是否健康、“三观”是否正确,将来能否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等方面。所追求的教育效应不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在于情感的体验层面上。教育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是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然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虽然重要,但是和其他两维目标相比较却是最不容易看到成果,最难落到实处,并保持长效性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只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专业素养便可。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却涵盖了审美、情感、人文、道德、修养等内容,因而对教师的整体素质、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教学能力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素质结构必须扩大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教师全面提升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从更高层次、更广层面上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进而正确、成功地引导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提供保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是审美教育得到有效实践的最好体现。

三、通过音乐教育让美育得到更好的延展

审美教育具有很广的涉及面,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教育上。然而通过音乐教育却能使得审美教育获得更广的延展。音乐虽然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却和其他的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与看似没有关系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科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都有着某种关联。音乐教育亦然。基于此种原因,音乐教育不仅通过音乐给学生们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借助了其他艺术让审美体验多元化;不仅在听觉上还可通过视觉、触觉等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下面两个例子可说明问题。例一:在给学生欣赏歌曲《春晓》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该作品的清幽淡雅的意境,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关于春天的中国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审美体验加深对该声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并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学生不仅从音乐上接受了审美教育,还从文学、绘画中得到美的享受,让审美教育扩展到音乐以外。例二: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具有虚拟性、程式化、写意型三大特性。尤其是虚拟性,这种在表演上通过舞台动作虚实结合的审美特征是独树一帜的,演员肢体的运用在京剧表演中有着特殊的语义。但是,要让学生欣赏京剧总体上说是困难的。因此在给学生介绍京剧时,可把京剧中的一些基本的动作手势,如:穿山膀、兰花指等作为了解京剧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审美体验。这种非听觉的审美体验不仅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可使其享有不同于以往的审美感受,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审美教育得到很好的延伸,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此外,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因为音乐教育具有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课堂传授音乐知识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与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也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有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课外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各种音乐团体的设立、校内的音乐类比赛、音乐讲座等等,比起课堂这些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为学生找到一个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再认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带来的美育效果是课堂所不能给予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音乐有关的社会活动。这是学校以外的音乐教育,同样具有很强的美育作用。如:观看音乐会、歌剧、戏剧、舞剧、音乐剧、音乐电影等等,还有参加社会上的各类音乐比赛、音乐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把音乐教育从学校延伸到了社会,加强了音乐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的审美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会让学生家长或周围的人受到感染,扩大审美教育的影响范围。审美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推动力。然而现实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并不尽人意,音乐新课标的颁布距今已有十多年了,音乐课程的改革进程却不十分顺利。很多学校,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还是滞后的,学校如今还依然按照过去的模式上课,更有甚者不开设音乐课。原因有很多: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或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缺乏认识,或缺乏教学设备、师资,等等。因此,音乐教育任重道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尤其是音乐同行们共同努力。

作者:徐钊毅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