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公益实践分析

时间:2022-02-05 04:08:53

艺术教育与公益实践分析

摘要:艺术教育与公益精神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典型事例展开分析,对艺术教育与公益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出研究。

关键词:艺术教育;公益;实践

艺术教育和公益实践都是当前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看来,两者并行推进互不干扰。但日前发生的一个案例将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呈现出来。刘老师指导的大学生艺术团将在“六一”期间参加由团市委组织的文艺下乡公益演出,慰问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经过一个月的筹备,整台演出基本成型,通过歌曲、街舞、小品等形式表现出一个奋发自力的学生追求成功的演出主题。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演职人员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编排,整个表演团队都对实地演出成果抱以信心。然而在演出前一周,刘老师发现陆续有演员请假,虽然每次都是两三个人,但多少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在演出前三天,更是有5个同学请假不能参加演出。由于刘老师所在的学校没有文艺特长生招生资格,艺术团同学都是自愿加入,管理力度并不能过于严格,最终刘老师无奈的准了假。虽然最终演出顺利完成,但在刘老师看来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经过调查,导致这次“请假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门口新开了一家酒吧,为了拉拢人气,酒吧老板高薪聘请在校内有一定粉丝的艺术团学生演员来驻场演出,借助这些演员微信朋友圈的宣传提升酒吧知名度。一边是公益演出,一边是高薪兼职,个别学生选择了后者。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价值观初步成型的大学生中,同等条件下公益演出与商业兼职各有人选。而对此次演出所有同学的调查统计中有一组数据分析结果颇有些耐人寻味。对这次参加演出的45名同学请假与否及其所获文艺奖励等指标进行统计,得出以下数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次演出团队获奖比例属于金字塔形,这一结果带有普遍性,但从请假的学生获奖统计中则可看出,获得较高奖励的同学并未请假,反倒是水平中等偏下的获得校级奖励的学生最多请假。这是不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讲,专心于训练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同学在权衡公益演出与商业演出,更倾向于前者?经过对多所高校艺术团学生走访发现,学生艺术水平与参加公益演出意愿基本成线性关系,多数人认为参加公益演出能够提高表演技能;而艺术水平中下游的调研对象乐于参加商业演出,且普遍认为在商业演出中观众反馈有助于提高表演技能。

走访中,我们也对艺术团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是否选择在校外兼职商演均服从个人意愿,教师无权干涉。但是确实有一批学生乐于此道而疏于日常集体训练,自身训练也局限于商演需求节目,与团队整体训练进程有所偏离;而跟随专业教师专心训练,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演出的学生获得的艺术水平提升更贴近教学目标,且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趋势明显。公益演出场合多样,从探幼访老到厂矿慰问,观众反应、设施水平都具有广泛性,更利于舞台经验的积累,对演员素质的提升显而易见。在访谈中,一位教师还举了一个鲜活的毕业生范例。

小文热爱唱歌,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知识,但凭着对声乐艺术的热情,一入校就加入到声乐团中学习,尽管在众多团员中水平只算中等,但她把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对声乐理论学习及业务练习中,进步程度有目共睹,逐渐成为艺术团的小明星,在多场校内外公益演出中压轴出场广受好评。在大三的时候,因为小文在网上发表了一个演唱视频,短时间内就聚集了数千粉丝支持,有当地娱乐公司与她接触计划签约。然而小文经过与老师、学长的交流探讨,放弃了商业发展的机会,继续脚踏实地的跟随学校艺术团训练演出,在市级、省级比赛中屡获殊荣,毕业后也留在当地文体局负责组织“文化惠民”项目的开展,工作后的小文不忘专业学习,利用工作便利拜师声乐艺术名家,在声乐方面继续进步,并攻读声乐表演艺术研究生,现今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声乐演员,她所指导的学生近年也开始陆续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带着对这一案例极大地兴趣,我们联系到上文所提到的小文。小文接受访谈时谈到,尽管第一学历并不是声乐科班毕业,但最终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自己的成绩与广泛参与公益演出密不可分。大学期间的公益实践演出给予了最大限度的舞台经验,在表演台风,观众互动等方面的锻炼尤为宝贵。配合省市级的公益演出虽然代表学校参加,但接触各级老师、领导也都为毕业后的工作出路奠定了基础。

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做的是管理工作,但毕竟是在演出领域,所接触到的合作群体更加广泛,尤其专业领域的专家点拨就成了工作“福利”受益匪浅。不仅如此,在基层惠民演出中面对基层群众,更能重新理解作品的深意,为以后的演出增加“地气”。当下,工作之余小文也会指导学生声乐学习,利用研究生阶段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帮助声乐爱好者进一步提升,也会通过自己的成长历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公益实践演出以充实自身。用小文的话来说,“深入基层的公益演出实践的是表演能力和作品解读”。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与公益实践结合的成果卓有成效。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艺术教育发展,提出以下几个观点:(一)培育学生公益精神。[1]公益精神是公益实践的主要动力。增加日常公益演出机会,紧密联系社会公益组织,与孤儿院、敬老院、特殊学校等社会公益机构建立沟通平台,在特殊纪念日、主题日开展常态化公益演出,教会学生懂得关心,懂得关爱,增强学生获得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2]。(二)强化学校教育作用。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应在公益精神培育方面起到推动作用,设立公益教育方向的学术讲座或课程,并把公益理论融合到思政课程、心理课程中,从理论层面提高学生对公益精神的认同。以往公益活动组织者会向参与工作的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这种鼓励形式能够较好的激发志愿者公益服务热情。学校从管理者角度可以尝试设置“公益学分”,根据学生公益服务时长、公益服务质量等量化学生公益实践成果。公益学分的设置与认定应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团组织联合实施,形成校级层面的激励机制。(三)开展公益实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学生活动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在开展校园晚会、艺术表演、艺术展览、艺术大赛等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从公益实践成果中挖掘艺术创作题材。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获得公益服务经验及感想,依托自身艺术专业特色所创作的作品将会强化其个人公益精神。

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机构也应在日常艺术作品创作、编排中启发学生应用公益实践中的所想所得并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文艺思想体系。文艺思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作为艺术教育的施教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能够帮助学习者摆正姿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利用公益演出而实践所学,则可获得教育成果的全面审视。

参考文献:

[1]王务均,美国公益教育的理论基础、路径选择与经验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31期(52-55).

[2]仲呈祥,文艺思想: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要[N],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日(008).

作者:宋宝庆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