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素养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8-27 09:29:31

传统美学素养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质的提升,人们已经由原先的“适者生存”初级阶段过渡到了“美者优存”的审美阶段,与此同时,培养审美素质也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儿童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育其中国传统美学素养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开展相关探究,希望能为业界同仁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素养;儿童;艺术教育发展;影响;措施

一、培养儿童美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儿童具有爱好模仿、探索的特点。在儿童模仿探索时期,往往因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而易被误导,若是儿童经常受到周围不良信息的干扰,缺乏正确的美学观念的指导,那么儿童人格的养成则易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儿童时期因审美素养的缺失与审美价值的扭曲,有可能会在今后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出现审美低俗与暴力倾向,同时,也让儿童难以在生活成长过程中感受、接触各样各式的美。对处于儿童阶段的个体积极提升中国传统美学素养,能使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健全的人格,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以致具备高雅的审美趣味。

二、美学素养概述

关于美学素养这一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其具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张冬菊认为,所谓美学素养,即是由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审美价值观等多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综合素质体系;张旭萍指出,美学素养主要由个体的审美观念、审美经验与审美创造行为三大维度来体现,其是个体在自然成熟与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审美活动所形成的认识美、体验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杜卫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美学素养由审美知识、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构成,其是个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审美素质涵养。和谐之美、协调之美、中和之美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美学素养的精华。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认为“人和”即为社会美,道家思想对“天和”解读为自然美,佛家思想则认为“心和”即为心灵美。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来讲,“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孔子的一生,是很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在做人方面的观点,他强调“中和”是君子的品德。对艺术创作领域的评论来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关雌》的评论,这其中即暗示了“中和之美”。

三、发展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发展儿童艺术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而在于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和素养。艺术教育带给孩子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区别于压榨童年、死搬硬套的填鸭式教育,释放孩子的天性。一直从事于中德幼儿艺术教育研究与开发的窦凤茹老师指出:艺术,不应是一堂堂课、一门门技能,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一种美妙的情绪体验。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山一水,一只只鲜活的动物,都形态各异,它们以抽象的点线面组合成一个个具象的形态,展示着各自的特点,构成自然界优美的乐章。艺术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学习与实践中对周围世界抽象或具象的物态进行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维,让受教育者去主动观察和发现身边的审美元素,在对美的感知和感受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熏陶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让孩子快乐地与艺术同行,领略艺术之美,形成更好的比较、联想和创造的能力,更强的表达和表现力。

四、美学素养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素养在整个发展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与传承性,在开展中国传统美学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乐、诗、书、画四个方面所展开的,而中国传统美学素养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中国古代,“乐”为陶情养性之本,也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在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高度重视乐教,有助于儿童抒发自身的真情实感,使其性情得到良好的熏陶,并且还有利于儿童从中体会到美的韵味,使其思想意境得到极大的拓展,可以说,对儿童开展乐教能够帮助儿童构建起艺术欣赏的基本能力。(二)诗教也是对儿童开展中国传统美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儿童进行诗教的时候,让儿童通过反复研读诗人经过精细雕琢与千锤百炼的句子,引导其注意仔细体验蕴藏于诗句中的美的精神,如此有利于丰富儿童对诗歌作品蕴含的价值观进行理解和欣赏,并且还有利于加深儿童对真理的追求,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加深对美学的理解层次,提升儿童对诗歌、文学带来的美感的感知力,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巩固美育基础。(三)书法与诗、乐是互为补充的艺术形式,毛笔书法不但能够抒发人类的情感,彰显趣味,提升素养,还能长期陶冶心灵。通过对儿童开展书法教育,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水平,使孩子沉浸在书法的安静、祥和气氛中,在一撇一捺、一点一滴中体会笔法的美学意境,感受自然之道,流动之美,进而使自身的审美情操得到锻炼。

五、培育儿童中国传统美学素养的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为了有效培育儿童中国传统美学素养,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不断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比如说通过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情境,以此来实现强化学校审美教学活动的目的。比如说,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加入一些相关的音乐元素;在组织儿童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于音乐来促使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在让学生朗读课文《沁园春•雪》的时候,可以配以激昂澎湃、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以此来形象地表达同志那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唯美凄婉的背景音乐,借此来表达出情人之间那种“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生死别离之情;还可以在教学中熟练运用PPT、视频播放器等,从而达到既生动又形象地讲授音乐、舞蹈相关知识与形态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形式感让儿童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刻意加强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学习效率。(二)合理评价、科学启发在培育儿童中国传统美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做到合理评价与科学启发。具体而言,就是在开展儿童艺术教育的时候,需要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部分融合应用,结合儿童艺术教育思想,面对教学主题,给儿童启发、引导,在面对多种美的形态的时候,给儿童们提供广阔的创作自由,避免强制干涉,画地为牢。在对儿童创造艺术形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协调与和善的审美理念去赞美、鼓舞孩子们的创作自由,切勿凭借自身的主观审美趣味对儿童的审美喜好予以肆意的扼杀。(三)丰富教育内容可以说中国的传统美学素养很大程度上是蕴藏于中国的传统艺术里的,因此,教师在培育儿童的美学素养上可以更多的借助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不拘泥于形式,不囿于内容。华夏五千年文明,传统艺术的种类浩如烟海,多种多样,如国画、建筑、书法、篆刻、壁画、雕刻、戏曲、舞蹈、音乐、诗词等,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了璀璨的印记。教育者在过程中要积极筛选,挑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形式,通过提炼,融合儿童日常生活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选择儿童易于接受的传统文化精髓内容,与儿童们一起欣赏,引导孩子们欣赏完后进行初步的解析,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做好系统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培养孩子对艺术之美的感知,对艺术之谜的探索,为感知艺术的魅力打下良好基础。

六、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越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凸显其重要性,传承与发展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难题,如何以自发的和自然的方式引导儿童去快乐的创造艺术,释放儿童天然的、令人感动的活力和个性,培植好艺术素养的第一抔土壤,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时刻思考、修正并加以实践的,并应以中国传统美学素养为根基,引导儿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展现个性,为儿童一生的人格、素养、审美的养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欣.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01).

[2]成宇霞,周晓阳.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陈望衡.中华文化的美学智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4]王田,李昌菊.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意义[J].美术向导,2012,(03).

[5]孙明媚.在自然发展理念下美术教育的创新策略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8,(07).

作者:史安华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