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小学生关爱行为的培养

时间:2022-09-25 06:10:00

透析小学生关爱行为的培养

关爱到底是什么?关爱即关心并赋予爱心,它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相互交往中的一种现象,是个体积极情感的流露。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也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而在这种转变过程中,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关爱行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道德品质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爱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全面培养少年儿童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了我们全社会的共识。

一、整合小学生关爱行为培养的教育资源

小学生的关爱行为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关爱行为教育的网络。各种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整合起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力。一方面变单渠道的封闭教育为多渠道的开放教育,另一方面发挥学校在多渠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一致性的良好氛围,这是小学生良好关爱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1.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场所,健康向上的校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和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所以其教育力量不容忽视。为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我们首先要统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学校德育工作是通过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少先队组织等多种途径实施的,各种教育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不尽相同。学校领导必须加强对学生教育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互通信息,定期讨论、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保持各方面教育力量影响的一致性,最重要的是形成团结一致的后勤服务、生活管理以及环境美化等来促进学生良好关爱行为的养成,形成无所不包的良好关爱工作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一致的作用,产生良好关爱行为教育的效果。其次要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学校教育必须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并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学校要主动联系家庭、社会,协调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提高教育水平,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爱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2.发挥家庭的主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关爱行为养成的重要环境之一,父母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不可避免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迹,造成先入为主的效应,形成他们特定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如家长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口头上要求孩子不要乱扔果皮纸屑,而自己却经常随手丢烟头等,孩子看见了,自然会效仿,也不难理解孩子到学校、公园或街道等公共场所不讲文明卫生。因此,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教育子女的态度与方法,都是影响学生关爱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无疑是影响学生关爱行为的重要因素。

3.发挥社会的影响作用

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既要看到正面影响的一面,又要正确对待负面影响的一面。有的教育者为了防止学生被“污染”,主张实行“隔离政策”,在学生周围筑起大大小小的“篱笆”,要求学生面对七彩世界闭目塞听,不准接触。这种以防为主的做法不是万无一失的。其实,这种“隔离”虽然能收到暂时不受“污染”的效果,但这种温室培养法并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学生总有一天会走进社会,那时他们对陌生的社会、多样化的世界、不健康的事物就会大惊小怪。不仅不会识别、不会周旋,而且还会深受其感染。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在学生与现实社会之间应实行“开放政策”,让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有助于他们辨真伪,增强免疫力。我们应对学生适时适度进行正面引导,使他们对其利弊有较清醒的认识。

二、创设小学生关爱实践的教育情境

在学生关爱行为培养的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是通过学生主动的关爱实践来实现的。我们学校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激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关爱实践。

1.创设关爱行为冲突情境

关爱认识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总是受人的认识所支配的。关爱认识是由关爱知识获得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人的爱总是以接受他人的爱开始的,现在的学生普遍拥有足够的爱,但却不一定都能关爱他人、关爱生命,这就需要教育,需要学习,使他们懂得爱与被爱是和谐统一的两个方面,而爱是要付出行动的。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平时在处理事情过程中,胆子小、爱面子,关爱行为难以实施的心理现象。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冲突情境,如“你邻桌的同学用墨汁弄脏了他前面同学的衣服,那位同学回过头来骂了你邻桌的同学,你同情谁?你的好朋友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你应该怎么办?你的亲人或你的朋友感染了病毒,你会怎样对待他们,你会害怕她、躲避她,甚至歧视她,还是同情她,伸出你的手去帮助她”等等,以上这些冲突情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这些情境反复出现可以促进学生应用自己已有的关爱知识对冲突情境进行判断,帮助学生巩固和丰富关爱经验,加深对关爱知识的理解,提高关爱能力,使关爱知识成为指导个人关爱行为的内在动力。

2.创设关爱行为信赖情境

关爱信赖情感是人的关爱行为是否能得到实现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的各种因素会对关爱行为的产生起综合性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模拟创设“你曾经与同桌吵过架,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可是,今天他生病了,你怎么办?你虽然不是班干部,但是今天偶尔发现班级的窗户或凳子坏了。你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现象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这些犹豫是他们心中存在着信任危机的表现,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培养关爱行为的关键。我想要说的是,一个被教师信赖的学生,常常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相反,一个遭到教师和同学质疑的学生,则往往有自暴自弃,消极无力,不思上进的可能。这一现象有力说明,信赖这种情境是爱的力量,能够感染转化为学生良好行为形成的心灵动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关爱行为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于创造良好的信赖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事实上,也只有信任、尊重,才能唤醒“自我”,引起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出自我完善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3.创设关爱行为受挫情境

学生有了关爱认识,也就有了付诸行动的愿望。但由于意志力的差异,有的能做出相应的行为,有的就不能够做出相应的行为。有的学生虽然也能实行,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诱惑而不能坚持到底。学生在由知向行转化过程中的这一弱点显得更为突出,针对学生性格中意志力不强的情况,我们可设计以下受挫情境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在学习中,你的同学有一道难题反复做也做不出来,他非要你给答案,你应该怎么办?由于你身体上的伤痛,使你无法对同学进行及时的帮助,同学误解你了,你应该怎样处理?在班级中,你好心办错了事,同学们都纷纷指责你,你究竟是打退堂鼓,还是找原因改正错误?”以上事例就是我们给学生在受挫后进行道德意志锻炼的机会。这样的道德意志锻炼就是要他们形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以自己关爱意志来克服内外干扰,调节自己的行为。学生的关爱意志锻炼主要表现在抗拒外因和不良动机的诱惑,因而良好关爱行为的形成是与抗诱意志的增强分不开的,而这种抗诱能力是可以锻炼的。

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承受父母、亲人、师长、社会多层、多角度的关爱情感浸润,成为备受关爱的无忧无虑的幸福一代,这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利条件。但是,他们又因此缺乏对父母、亲人、师长、社会的了解、关心和情感回报的关爱之情与实践锻炼,缺乏对各种关爱行为规范与良好道德习惯的自我调控的道德意志,滋长了各种不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与习惯,这不利于他们“爱心”的铸造和“爱行”的稳定,不利于他们关爱行为与道德行为的培养。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当代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和问题,必须挖掘各种教育资源锻炼学生的关爱行为,创设激励学生参与关爱实践的教育情境以培养关爱行为,加强“学会关爱”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