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探讨

时间:2022-12-23 10:38:17

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智能制造输送有较高职业核心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培育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供了新视角,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提出以职业自我效能感、积极职业人格以及职业场域作为实践的三个重要维度。认为可以从育人共同体、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探索具体路径,提高培育实效。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核心素养;高职学生;制造类专业

智能制造给我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产业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被证实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范式,可以扩展高职制造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提供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措施。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1.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孟万金教授正式创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汲取中医养生思想等有效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理论思想,以全员为教育对象,通过扶正祛邪的途径,运用具有情境体验性、互动参与性的积极教育方法和手段,实现润泽人生幸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1.2职业核心素养。职业核心素养,是个体为适应职业发展、全面提升以及社会进步需要,在胜任具体职业岗位时所需要的必备职业品格和关键职业能力[2]。根据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藏在水下7/8的“冰山以下部分”才是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这里包括了职业价值认知的形成、职业理想信念的树立、积极职业人格的塑造以及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可以说,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及提升是个体实现人生幸福的重要路径,更是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当然,不同岗位的职业核心素养要求也会有所区别,根据相关调研分析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诉求重点体现在工匠精神、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系统性思维等方面[3]。

2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培育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现实价值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现实状况,明确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的用人需求,并为深入探讨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提供现实依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式对所在学校的加工制造大类专业(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数控设备安装与维护等)学生及合作企业进行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虽整体情况良好,但与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企业需求产生了一些断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欠缺,二是创新、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不足,三是系统、信息等思维素养的匮乏,四是职业幸福感、自信心等职业情感因素的缺失。因此,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有着现实的必要性。鉴于此,作为尚待深入研究的新兴领域,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急需借鉴先进的、成熟的教育理论及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之在价值取向上不谋而合,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高职院校在培育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中,可以在遵循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探索适合的培育路径,提升教育实效,其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着眼职业幸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体现。纵向上,它指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横向上,它还包括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职业核心素养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志,更是实现的关键条件。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培育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从培养积极的职业人格出发,既能挖掘个体的个性与优势,又能提高职业能力、涵养职业精神。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不再只会使用机器进行加工制造,而是可以德技兼修,可以体验职业幸福,从而奠基出彩人生,实现全面发展。2.2植根人才培养,推动高职教育提质增效。重技能、轻素养的传统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回归到“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上。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4],这是推动高职人才供给质量与企业现实需求相接轨的重要探索。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中,其本质上是高职教育育人理念与模式上的变革,从课程教学、学生活动、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支点,撬动高等职业教育自我发展和完善,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3助力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智能变革当今世界,制造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但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却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5]。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序幕的拉开,智能型人才的关键能力和素养成为筑牢制造强国人才之基的关键。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开展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可以涵养未来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精神,提高创新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等,从而塑造积极的职业人格,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社会智能变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育高职制造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实践维度

3.1学校层面,增强职业自我效能感。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贝茨和赫克特提出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研究并发现个体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行为能力、人格特质等与其对能否胜任职业活动的信念(也就是“职业自我效能感”)有关。课题组通过对所在学校学生的心理普测发现,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偏低,同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能体会到快乐和满足,毕业后对所从事的职业也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幸福。因此,高职学校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以增强个体的职业效能感为视角来提升职业核心素养:一是唤起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具体可以通过职业测评、归因方式训练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用积极的方式去看待自己高职生的身份和职业发展途径;二是创造学生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在激发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设置适切的目标,创设适合的教育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任务,从而增强职业自信心,收获职业幸福,树立职业信念,强化职业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3.2个体层面,塑造积极的职业人格。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发展和解放人本身,更要系统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6]。积极的职业人格是良好职业核心素养的心理基础和保障,它是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工作方式。制造类专业人才积极的职业人格特质在行动上表现为敬业、坚韧、严谨、乐观的职业精神以及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用积极的方法和手段去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优势,并付诸于良好的职业行为,使其成为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活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具体地,高职院校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以及对制造类专业职业环境的认知,提高该专业对应岗位的求职应聘能力;在劳动活动和实习实训中涵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数控、自动化、单片机等具体项目技能比赛以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在团体素质拓展辅导和社团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等。3.3群体层面,构建积极的职业场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认为,人的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场域不仅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因此,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积极的、特殊职业场域来聚合教育力量,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持。多方场域环境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力量为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全面的助力,实现“1+1>2”的效果。积极的职业场域首先是指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以文化浸染的方式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其中。因此,学校可以选择在教学楼门厅悬挂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选手的照片,在数控实训车间、3D打印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场所展示学生的优秀实训作品,在各处宣传栏张贴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介绍等,实现学生“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7S”评比、劳动礼仪值周、技能节、创新大赛活动等。在这种积极、健康校园文化的浸润下,学生潜移默化中不仅能提高对职业学校生活以及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还能通过感受职业之美,知职业之重,从而立职业之志,强职业之律,行职业之路。此外,积极的职业场域还包括由企业、社区等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的实训、实践基地。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各行业协会、企业专家走进校园进行行业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标准、用人要求以及优秀员工事迹等内容的宣讲,强化学生对制造类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真实车间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发展机器交流、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高职制造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路径

4.1构建全员参与的立体育人网络。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是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个体、学校、家庭、企业以及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力量的协同发挥。因此,为了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学校在具体实践中应调动一切积极的教育因素,构建全员参与的立体育人网络。作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受众主体,每个学生个体都有积极的、自我向上的心理潜能和成长能力[7]。学校要将全体学生作为自我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首要责任人,引导学生在学位、工位、寝位、餐位、岗位中进行现代制造企业科学管理的日常训练,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锤炼职业技能和关键职业能力,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奏响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大合唱”。从校内资源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及部门的布局和统领作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渗透和感染作用,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协助和疏导作用等。校外方面,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行业协会、各制造类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合办产教融合的特色班级,定制化培养合作企业未来员工所需的如机械加工、电气装调等标准化职业能力,系统训练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核心工作能力以及严谨守规的专业素质等,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同时,继续鼓励社区、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提供学生素养实践平台,参与学生素养养成的监督和评价;继续开展家长学校、教学开放周活动等进行加强家校合作,普及家庭教育常识,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4.2创新课程教学的全面渗透路径。课程教学是学校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职业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将思政课程中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作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主体课程,依托思政教研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开发慕课、课件、教案等素材的教学资源库,重点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情绪调节、挫折应对、人际交往以及职业理想信念、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及引导。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特点,渗透特定的职业群素养内容。另一方面,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以面向全体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具体地,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锤炼,尤其增强对学生人机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应对智能制造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充分挖掘职业精神、职业理想信念以及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因素,如通过实训过程中的工具摆放、操作细节的指导和示范等,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规程、文明操作、一丝不苟、质量第一的职业行为习惯;教学关系上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立体互动,提升学生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教学策略上,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探究式、情境式、问题式等策略,让学生激发自我潜能,学会自主学习;教学媒介上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重塑教学时空,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4.3打造第二课堂活动的全方位平台。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活动是高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广阔平台。学校要以“人人参与,全面发展,服务职业”为宗旨,在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打造了职业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平台。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在积极的活动体验中不仅发展空间、音乐、运动、沟通等方面的智能优势,还能增强自尊自信,形成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精神生活;志愿服务中,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可以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能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培养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创新创业活动中,无论是沙龙讲座、还是实践体验、项目孵化,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的同时,还能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各级技能大赛中,学生不仅能比拼专业技能,明确职业操作规范,更能增强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4.4畅通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像毛细血管,应贯穿于学生自入学至毕业走上岗位的全过程。具体地,学校可以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以下几个层面运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助力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一是心理常识普及方面,定期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并利用心理广播宣讲、心理剧排演、心理小报评比等进行心理常识普及;二是心理测试方面,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普测,对全体新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和重点辅导,同时在一年级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中进行职业测评,辅助学生能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类型、职业能力优势,学会积极规划职业;三是团队辅导方面,可以对大赛学生选手、毕业班学生等重点对象进行情绪调节、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主题团队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感知中进行情感交流、辨析顿悟,筑牢行动的心理素质堡垒;四是个体辅导方面,对需要咨询的学生个体进行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选择困惑、职业压力应对等方面的专业辅导和咨询,并建立个体档案;五是朋辈辅导方面,对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朋辈关系的特点,发挥其连接班级同学与专业咨询教师的纽带联结作用。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导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5):34-36.

[2]唐小俊.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及培养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7(90):70-73.

[3]沈丽.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及时代内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8):58-61.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0-06-29].

[5]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2017-02-24)[2020-06-29].

[6]崔景贵.为积极而教:心理学视域下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J].江苏教育,2017(56):7-10.

[7]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作者:沈丽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