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04 09:38:09

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以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为核心课程的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是全国高校各理工科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使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就成为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实践业已表明,融入“思政教育”的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在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育;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爱国主义情怀;辩证唯物主义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他还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和陈宝生部长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以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为核心课程的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是全国高校各理工科学生必修的重要通识性基础课程,如何使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让物理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津津有味,让思政教育变得科学、生动、传神,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实现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就成为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物理学中思政教育素材的深度挖掘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探究物质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3]。如果说物理学知识是一道菜,那么思政教育就是菜中的盐,没有盐的菜单调无味,没有菜的盐无处安放。物理学中处处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可以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大量的思政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历史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科学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同时也是人们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思想。物理学中的实验发现和理论创新,特别是物理学中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如电子的发现、相对论理论的创立和夸克模型的建立等)都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和依据,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加丰富并不断向前发展。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真理的相对性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真理的检验标准等原理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人类在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和思维方式,使之更加适应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的要求[4]。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认识和改变世界中一直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不论是经典物理还是近代物理的理论体系都是对世界是物质的而意识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反映的最好诠释。而物理学自身的发展原本就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在物理学中,涵盖力、热、电、光、声、磁等一系列互相关联、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它们呈现着各种复杂的矛盾运动,诸如运动与静止、吸引与排斥、粒子与波动、质量与能量等唯物辩证观点,真可谓物理学中处处有哲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政教育素材宝库。

二、融入“思政教育”的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融入“思政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是响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和学科体系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2019年由陈恒雷、刘静和朱春花等主编的《普通物理学》将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在编写的全过程中力求做到物理量的引入自然、概念的定义准确、定律的描述严谨、定理的推导严密、例题的选择典型、思考题的设计科学,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规律和方法论。物理学是从认识机械运动规律初步建立起来的,后来又逐步认识了分子热运动、电磁学及光学运动规律,形成了经典物理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初的30年里,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变革,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颠覆了人类对时空观和物质世界连续性的认识,开辟了近代物理的新纪元。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人们对物理现象、规律及其本质的认识,始终贯穿着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唯物辩证观点,这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可以与思政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并发挥基础性作用。融入“思政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除了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外,更加注重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历史使命感。融入“思政教育”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是构建适应新工科内涵式学科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2017年由武宝山和凌海秋主编的《大学物理实验》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开宗明义地提出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是工程技术诞生的摇篮[5],对于高校理工科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物理学真正走上科学的道路是从16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摒弃形而上学的空洞思辨把物理学实验作为物理学理论的基础开始的。在光的本性认识中,牛顿倡导的微粒说和惠更斯主张的波动说进行了上百年的争论,最后还是由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先后证实了光的波粒二象微观本性。随着麦克斯韦的理论为赫兹的实验所证实,光的波动说终于成为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在光和电磁波的传播问题上,19世纪初,多数物理学家沿用了机械波传播需要弹性介质的思想,形而上学地假设宇宙空间存在一种称为“以太”的介质,最终也是由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充分显示了物理学实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对真理的相对性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真理的检验标准的最生动的诠释。融入“思政教育”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除了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外,更加注重树立学生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结束语

融入“思政教育”的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对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的一次供给侧结构改革,兼顾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爱国主义情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业已表明,融入“思政教育”的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可为全国高校各理工学科内涵式发展、德才兼备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R].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06-21.

[3]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等.改变世界的物理学(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武宝山,凌海秋.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陈恒雷 吴钊峰 凌海秋 朱春花 单位: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