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写作与沟通课程研究

时间:2022-07-16 11:13:27

导语:通识教育写作与沟通课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通识教育写作与沟通课程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通识教育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国内高校的热议和关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写作沟通课程作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门全校性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课,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原来的课程知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不适应逐步变化的生源素质。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写作与沟通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以适应现阶段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识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通识课程的性质而言,是意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适用于各类专业的普及性质的课程。其次,从通识课程的目标而言,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最后,就通识课程的内容设置而言,关注的重点是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总之,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从而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写作与沟通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的写作与沟通课程却并未能将知识、素质、能力三个部分有机地整合在一体。诸如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和学生不参与教学的现象依旧存在。问题根源在此前的课程知识体系未能准确的针对现阶段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知识基础,无法有效地将学生组织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1、课程知识体系陈旧。此前的课程知识体系中以传统的公文写作与课文鉴赏为主,脱离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用性不强。学生对所讲授的公文写作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而且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公文写作本身就超出了他们日后就业的实际需求,自然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此外,由于原有知识体系结构中大量强调写作规范、写作概念等纯理论性的内容,未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做出要求,没有突出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导致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学习产生倦怠,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2、教学方式单一。原有的教材中大部分内容均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教师在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没有注意与学生进行交互,只是单纯的以讲授为主,师生缺乏相应的互动,所以形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进程。

三、写作与沟通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2016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把各专业的课程划分为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培养课和创新创业课四大类,真正的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层面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把已开设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经过整合形成通识课程知识体系。写作与沟通课程被划分为通识课程范围,要求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1、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过程在教学内容上以语文应用能力训练为主,贯穿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兼顾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删除了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部分,譬如“公文写作”的部分内容,减少了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部分的内容。有意识的增加了求职就业文书、人际交往沟通常识、职业礼仪常识等更具有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知识内容。同时勉励教师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混合课程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度。2、基于高职学生情况实际的构建理念从学情分析角度来说,高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教学的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课程每单元开头均设计了相对应的课堂实践活动,力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后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减少枯燥的单方面的理论灌输,减少讲授课时,加大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与培训。从而达到能力训练要求的“实战化”、“综合化”、“团队化”。写作与沟通课程在知识体系建构中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炼出职业院校学生切实需要的语言应用方面的核心能力即:应用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综合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写作与沟通课程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写作与沟通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高职学生从事各项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重点对学生工作必须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等核心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内容就是,使学生了解应用文书写作基础知识,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提高主动学习、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综合工作能力和素质;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未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原因,写作与沟通课程提出了“应用写作+人际沟通+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1、应用写作模块。“应用写作”部分以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设计了“求职应聘文书写作”、“工作汇报文书写作”等模块,摒弃了之前以公文写作为主的体系。如在“求职应聘文书写作”模块,具体介绍了自荐信、简历的制作方式;面试的基本知识;招聘启事、企业简介的相关知识内容,十分贴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制作求职简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导致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因此,本知识模块有力地助推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求职竞聘能力。2、人际沟通模块。“人际沟通”模块立足于学生长期在校园内生活学习,普遍缺乏对社会人际沟通相关知识了解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此模块介绍了相关的人际沟通交往的基本常识和相关礼仪。如“个人形象礼仪”、“餐饮礼仪”、“接待礼仪”、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既不脱离实际生活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涵养的提升,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3、综合实践活动模块。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但可以培训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模块。以“实战化”的形式,针对每一章节的理论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堂实践活动。如在“求职应聘文书写作”模块,设计“组织开展企业招聘会”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会议组织”模块设计“企业模拟年会”活动等。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部分学生对纯粹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往往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各类活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设计相关模拟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应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等综合素养。参与度高、课堂效果好、学生的获得感强,更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实际。

综上,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写作与沟通课程构建出“应用写作+人际沟通+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写作与沟通课程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助力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濯.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苏开发大学学报,2014(12).

[2]王钰亮.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49.

[3]王周锁;张晓林;张中世;张伟.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通识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4]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鲁明亮;马丽娟.通识教育融入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2018(23).

[6]杜鹃.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3(7).

[7]邓晓婷.以基本就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

作者:史欣博 赵新战 屈波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