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2-18 10:35:44

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意义深远。针对应用型工科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本文从课程课堂、环境创设、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提出通过树立人本教育观念、加强教育规划、革新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形式,进而适应人才培养的时展要求,提高工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工科;高等院校;人文素质;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教育实践,逐渐影响大学生身心及个体行为,从而提升大学生内在气质与修养。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使学生不断将优秀文化及其成果转化为内在品质,于日常生活锻炼与实践学习中学会做人并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形成坚定意志,达到育人的基本要求。应用型工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重工轻文、重科学轻素养的倾向。基于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要求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呈现出的问题,并结合信息化时代下教育途径的多样化,进一步思考探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优化,逐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一、应用型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与目的,以山西某应用型工科院校为研究案例开展调查分析,人文素质教育中呈现出如下问题。(一)课程课堂。第一,课程覆盖面窄、类型以选修课为主。该校本科培养方案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事政治课程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程外,例如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人文素质课程仅在个别系部的个别专业开设,类型为选修,导致课程学生覆盖面窄;人文素质类型课程大部分以尔雅通识平台呈现,以视频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自由选择,缺乏有效的课程指导与监督。第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依赖教材,课程教学与学生文化需求关联性不足,教学实用性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授课无法引起大学生共鸣。通过听课,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不高、听课往往为了应付课堂考勤,缺乏有效的学习动机,课程的教育效果不佳。(二)环境创设。第一,缺乏统筹规划。工科院校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创设普遍缺少统一规划与设计,缺乏对人文环境营造的意识与实施力度,教学管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也相对缺乏人文内容,学生每天大多接触的是理工类学科知识,缺乏文化内容的影响与熏陶。第二,内容单调、形式单一。通过调查发现,该校校园人文素质环境中关于优秀文化成果的展示与宣传内容少、更新慢,大多流于形式;大多以主题展板、标识标语、名人挂图等单一形式呈现,无法有效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导致教育成效不高,校园人文气息缺乏。(三)实践活动。第一,内容缺乏时代人文性。多数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形式,文化内涵层次较低,缺乏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文化性与创新性。第二,组织形式单一化。地方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类活动以讲座、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学生关注度与参与度低,所能影响和带动的学生数量有限,难以达到大范围群体性的人文教育目的。第三,个体人文关怀不足。学生进入大学后个体的人文关怀需求加大,需要指引才能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环境,教师和辅导员是进行人文关怀的主体,但目前许多教师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导致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理念更倾向于实用性教学;辅导员队伍年轻、人数少,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给予个体化指导,学生的人文关怀感不高;辅导员与教师缺乏与学生的在线互动,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应用型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原因

(一)学校层面。第一,人文教育理念淡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学校实际教学中过分地倾向于科学知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人文教育引导。虽然,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改革逐步调整文理课程的比例,学校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关注,但没有树立起完整与优质的教育理念,以致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相应规划与指标,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环境创设、实践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第二,教育形式化明显,缺乏统一规划。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界定与范围不明确,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缺少统一规划,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大纲中没有明确的指示与规定,仅是代表了一种教育观念,以往的人文素质没有突出教育重点,这种教育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以及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思想与文化。第三,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隐性教育途径缺失。人文素质教育是与其他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能微妙地影响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忽视隐性教育作用,未合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导致校园环境缺乏人文气息,难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标。(二)教师层面。第一,教师队伍数量有限。工科高校缺乏人文类教师队伍,影响了人文类课程体系的创建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活动的全面开展。第二,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素质与专业水平不足,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质量。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与地方文化、民俗活动关联性不足,教学实用性不足,缺乏民族文化应用。由此可见,教师队伍人文教育意识以及教育能力的缺失,显著制约着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发展。(三)学生层面。第一,学生缺乏主动性意识,对人文素质教育价值认识不清。受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下大学生更加看重自身能力以及未来职业技能的培育,并不了解社会对个体人文素质的要求已越来越高。第二,受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多媒体影响。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其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备受网络环境影响,同时大学生自身缺乏信息意识以及网络分辨能力。学校课堂人文教育内容缺乏与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联合,无法与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交流双向性、信息多样性、传播及时性、受众广泛性的优势特点相抗衡,人文素质教育的覆盖面有限,很难渗透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主题与形式较单一枯燥,未能切实贴合大学生自身需求组织文化主题活动,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无法促使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积极参与到集体文化活动中。

三、应用型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人本教育理念,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要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大学生的革新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合理地应用各种文化以及继承民族精神,实现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文化渗透,引导大学生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并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应用型工科高校应革新传统的文化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模式,坚守人文学科的自身定位,制定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借助学校现有的专业属性、学理追求、人力资源优势,引领大学生文化精神的建设。因此,应用型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以人本思想为主,按照教书育人中“育人”的目的,借助地方文化以及民俗活动,组织多元化的人文活动,以突破传统滞后的文化教育体系,再依托于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等,丰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明确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引领高校展开素质教育与文化活动,突出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地位。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物质制度和评价等多方面以人本思想为主,丰富素质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二)贴合学生需求,加强教育规划。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需求及未来发展入手,构建优质的校园学习环境,选择合适的文化主题以及民俗文化,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更好地展现人文思想教育的实践价值。此外,高校还要遵从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展现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策略,挖掘各项课程中的人文内容,实现人文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全方位渗透。教师队伍要以大学生创新创造精神教育培养为目标,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与文化活动中,促进大学生去了解民族、民俗文化,促进学生团结协作,从而优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交际意识;用文化活动项目,通过日常竞赛和文化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文素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意识。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内容、改善大学生的人文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实际文化教育活动中实现情感互动、文化互动以及思想互动。(三)加强人文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时俱进革新教育体系。鉴于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特殊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应该要从生活意义入手,做好人生哲理以及审美情趣教育,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更加频繁与平等。对大学生在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时,学校应该提升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服务社会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科学管理。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以及方法,应与时俱进,注重于不同阶段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专业出口以及职业发展需求,制定系统化的人文教育内容,革新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模式,坚守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底线,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一方面,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离不开整体良好人文教育环境的支持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应用型工科院校在结合大学生人文需求的时候,要加强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划,合理整合并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新大学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并加强人文教育学科的科学研究,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规范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四)创新教育形式,加强与新媒体网络联合,实现020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应用型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努力寻求新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一方面学校要促进网络教育和课堂人文之间的互动,采用现如今流行的混合式和020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利用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引起学生的人文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开展多元化人文素质教育,在多媒体数字终端中建立新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另一方面结合新媒体与网络环境,教师与学生能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中相互沟通,教师也能依据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定向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文化主题活动中,更好地实现自身意识、情感等定位。因此,网络教育和课堂文化教育互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素养成就观念。

四、结语

应用型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结合时代与社会要求,重新审视教育理念、提升观念认同,并充分灵活利用校园文化及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通过课程课堂、环境熏陶、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创建个性化课堂文化教学、创设情境性的教育环境,开展多样化的人文教育实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娟,赵艳丽,刘宁.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2:70~71,75

[2]翁丽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4:135~136

[3]张宗元,谭春波,桑小昆.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86~88

作者:何欢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