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材料学课程改革初探

时间:2022-04-09 10:24:03

服装材料学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基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性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传统服装材料学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把实践应用作为服装材料学的重点;同时分别从课程内容、授课模式、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以期为艺术类高校的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院校;服装材料学;教学重点;课程改革

服装材料学是服装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服装材料是体现设计师设计思想的实物载体,只有将自己的设计意图通过服装材料制作成服装,才能向人们表达其设计理念。因此学好服装材料学是学好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不同于综合型高校服装专业的学生,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具有自己的特性,不能照搬综合型高校服装材料学的课程体系,必须摸索出一套适合于艺术类高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服装材料学课程体系。而且传统的服装材料学课程对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存在不适用的地方,必须针对艺术生的特性结合这些问题做出改革。

1服装材料学课程现状

1.1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运用。传统的服装材料学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过多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课堂比较枯燥,学生对纸上谈兵式的内容不感兴趣;且服装材料学的内容源于纺织学科,内容偏重于理工科方向,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细分,部分章节的内容比较深奥,尤其是一些纤维结构性能的实验,适合理工科类的学生学习。而艺术生由于缺乏理科方面的知识,对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没有概念,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反感情绪。再有综合类高校服装专业的材料学比较强调研究性,注重面料的开发,所以必须对各种纤维的组织结构、性能特点及生化反应,纱线的结构特性,织物的组织结构、形成原理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对面料的开发奠定基础。而艺术类高校的材料学应该注重实践应用,主要强调对不同纤维、纱线、织物的识别及设计应用,学习其性能特点,为做好服装设计做储备。即艺术高校的服装专业不能过分强调服装材料的物化原理的学习,而应把重点放在对织物的实践应用上来。1.2授课方式单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上课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老师必须根据学生主体的特性进行引导,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艺术生往往比较独立、较有个性,奔放不羁,有自己的主见,不希望被束缚,希望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灵感。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理论讲授,形式太过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抑制了艺术生的天性,久而久之课堂就缺乏活力,沉闷乏味。而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丰富教学模式,加入互动环节和实践环节。比如在讲授纤维、纱线、织物的结构性能和鉴别时,不应只是纯理论的讲授,这样学生只能靠听闻和记忆,缺乏对实物的直观感受和触感;而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去收集各种不同种类的纤维、纱线、织物,把学生收集到的纤维材料进行归类,然后结合着实物讲解其性能和鉴别方法。也可让学生先对所要讲解的知识根据自己的调研所得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对于不完善的地方老师再做补充,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参与感,提高教学效果。1.3考核方式落后,难以反映学生的真知。传统的服装材料学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这样往往形成一种现象,即学生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不认真,总觉得临考试的前几天死记硬背一下就可以过关了;而考试过后没多久就基本忘记了,更别提对材料的设计应用了。这样看似学生都及格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考核到学生的真实水平,更没有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艺术类高校的服装材料学本就应侧重于设计运用,而不应该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情况作为重点;且一些对材料设计应用能力很强的同学未必善于理论考试,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所以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必须把学生对服装材料的设计应用能力列入考核中。

2艺术类高校的服装材料学课程改革思路

2.1针对艺术生的特点完善教学大纲。对于艺术生而言,服装材料学的重点是对材料的识别和设计应用,所以传统服装材料学里面太深奥的侧重研究性的章节应该删减掉,比如各种纤维的微观结构原理、织物组织的织造原理、研究纤维性能的物理化学实验,等等。这些显然不适合艺术类学生学习而又不符合艺术生的培养方案目标。与此同时,应该把实践应用作为重点加入到教学大纲里,着重培养学生对不同面料的识别及设计运用能力。所以课堂上应多注意鼓励学生去逛面料市场,多去接触和感受面料,学生见到的多了,触摸的多了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面料对于设计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性。2.2丰富授课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必须丰富教学模式。比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增加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到相应部分的理论知识时给学生安排考察环节,让学生亲自前往面料市场去收集和感触面料,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各种面料的性能特征,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控材料和设计应用。艺术生的特点就是不喜欢被束缚在教室里面纸上谈兵,而更喜欢到外面去感受和体验,从而为自己的设计增加灵感;所以增加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上课的效率。2.3改革考核方式。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其培养方案应侧重于对服装材料的设计运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反映学生的服装材料设计应用能力;况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靠考试前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所以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可尝试加入学生对各种面料的设计应用能力考核。除了闭卷考试外,另外增加一项实践大作业:要求学生对不同的面料进行市场调研,收集面料,分析面料特性,针对面料做出设计应用,最终做出实物进行展览。这样做的好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考核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核了学生对面料的设计应用能力情况。

3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其成果展示

3.1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首先,修改了教学大纲,删减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同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服装材料的设计应用方面,增加了课外实践环节,如特地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广州面料考察课程。其次,针对艺术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模式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讲授,而是与外出面料考察相结合。例如,带着学生前往中国最大的面料市场即广州国际轻纺城进行为期一周的面料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不同面料的特性及不同面料的辨别,这对学生来说是最直观的感触,利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再次,在作业布置和考核方式上做出调整,改变以往纯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和实践大作业两种形式,期末考试主要侧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大作业主要是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6人,选出小组长;然后每小组针对一种给定的面料如棉、麻、丝、毛、化纤等进行面料调研,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讨论并做出应用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组选择的面料种类去广州国际轻纺城进行一周的面料调研和选购,回校后针对自己组调研的面料进行服饰设计并做成实物,最后将实物在校内进行展览。3.2教学成果展示。学生总共分为7个小组,选择研究的面料分别是棉、麻、丝、毛、黏胶纤维,牛仔面料、新型面料、服装辅料7种,各小组根据选择的面料种类完成面料市场调研,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讨论,并最终完成服饰品设计和实物制作。以下挑选了三组进行展示,图1是毛类材料,图2是黏胶纤维面料,图3是新型面料。因受课时和精力限制,在实践环节每个小组针对一种面料进行调研和设计应用,忽略了对其他种类面料的研究;只是听其他小组进行汇报,没有亲自去调研和设计,这是下一步改革过程中需要努力完善的地方。

4结语

授课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艺术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特性针对性地引导课程的侧重点,即把重点放在对各种不同面料的识别及设计运用上,注重学生的市场实践环节及作业的布置和考核。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赛瑶,姜岩.《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纺织教育,2017,12(6):98-99.

[2]罗军.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3,(5):70-72.

[3]李祖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服装材料学”课程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6,7(7):134-137.

[4]程朋朋,陈道玲,甘应进.基于“互联网+”模式探索与研究《纺织与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J].纺织教育,2017,4(2):44-45.

[5]张晓芳.基于艺术院校专业特色的文化课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4(4):112-114.

[6]苗勇.趣味法教学在《服装材料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8(33):56-57.

作者:段艳芳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