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等学校“被需值”教育理念研究

时间:2022-04-28 10:48:08

职业高等学校“被需值”教育理念研究

摘要:通过解读“被需值”教育理念的价值本质,透析“被需值”的系统价值本质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被需值”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价值主体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行业专业技能,以期符合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在“被需值”理念的引领下,探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方式,旨在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变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强化学生“被需值”意识和能力的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被需值”;对分课堂;社会服务职能现代盐化工

1“被需值”理念的本质

在价值论领域里,根据价值主体的选择以及对价值主体的不同作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可分为3种: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内在价值的本质在于自我价值主体的独特性和排他性;而工具价值体现自我价值主体的利他性和工具性;系统价值是目前阶段的高级形式,体现了价值主体的多元共生性,各价值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被需值”是一种“被他人需要”的价值,表明他人需要自己,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又成就了自我,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被需主体被不同的价值主体需要,体现出自我价值主体的独特性和利他性,从而体现出价值主体实现价值途径的合目的及利他的完整性。“被需值”教育理念的系统价值本质要求是“被需值”教育理念将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有机结合,通过主动服务、精准服务的桥梁,达到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各个价值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如图1所示。“被需值”辩证地提出了各个价值主体“共生共荣”的特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主体间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相互转化、相互生成。各个价值主体之间是一种交互式主体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范式,从而形成“多元共生”的利益共同体。“被需值”理念体现了各教育元素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平等对话思维,即价值主体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学生内在价值的形成来源于教师工具价值的实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此同时,学生工具价值的习得和完善,更是教师内在价值实现的现实诉求和本质需求。“被需值”教育理念强调以社会价值主体各种形式的需求为导向,主动作为,精准服务,努力被需要,提升“被需值”,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被需值”理念要求职业高等学校主动探索培养学生价值主体的“被需值”能力的途径和方式,坚持产学研融合,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同时,主动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相适应,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高技能急需人才。因此,“被需值”教育理念的本质在于培养职业高等学校学生的系统价值意识和能力,提升师生社会服务能力,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2“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2.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张学新[1]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有机地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对分课堂”具体的操作方法为:系统分配课堂时间,安排课堂一半时间给老师进行前期必要的系统理论概述及讲解,安排另一半时间给学生,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动手实践及小组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顺序,运用“理论—小组学习—讨论—总结”的方式,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2.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意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提升行业专业技能。2.2.1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职业高等学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职业高等学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然而,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灌输过多、学生思考过少,经验式的结论偏多、启发偏少,封闭过多、创新太少,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系统的建构中,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模式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思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做出的改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启发教学为主,积极变革职业高等学校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等相关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主动思考。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适度把握知识探索的广度和讨论深度[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与讨论时间有机错开,教师根据课堂设计和安排,布置学生课后一周时间的学科任务,完成推荐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勤于阅读,并要求学生定期提交读书笔记和文献笔记,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2.2.2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强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做理论介绍时,注重理论的发展脉络概述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理论课后应布置知识点相关案例和思考题,有效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和思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吸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协助后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于其他小组或任课教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生生、师生交流互动借鉴、相互启发,增强团队意识,加深友谊。课堂上设置生生、师生讨论环节,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相互分工合作,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2.2.3行业专业技能的提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职业高等学校学生的行业专业技能。将“亮考帮”作为课堂支架工具,让学生列举自主学习过程中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知识点和内容;同时,有意识地罗列出其他同学可能存在困惑的问题,挑战其他同学;最后列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向其他同学求助。“亮考帮”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专业知识、提升岗位技能[3]。在实训环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职业高等学校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融合。职业高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度,实践课由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现场操作讲解,引入企业真实案例。通过项目实际操练,有效提升学生的行业专业技能。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做到教室与车间融合、教师与师傅有效搭配、工作与学习合一,让职业高等学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带动了学生提升岗位技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职业高等学校学生内化知识技能、激发探索新技能的研究兴趣,从而有效提升行业专业技能[4]。

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需值”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基本形式为:教师讲授—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模拟操作及实训—班组讨论及展示—教师总结评价等。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被需值”意识,提升学生的“被需值”能力,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3.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被需值”意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成为新课堂的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积极查阅资料、完善课堂相关知识和技能。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协调,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结合学生特点按照成绩高、中、低3等搭配组建,从而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被需值”意识。“被需值”本质上是一种系统价值[5],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以其他价值主体的实现为前提,要求学生主体价值具备主动服务、精准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价值主体被其他价值个体所需要,主动为个体、家庭、国家、社会等做贡献与付出的意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被需值”意识,使其主动为他人服务、精准服务[6]。3.2“对分课堂”培养学生的“被需值”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被需值”意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被需值”能力和行业专业技能,满足岗位需求,从而有效提升职业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7]。通过“亮考帮”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学生归纳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提升技能的能力。同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校企融合、共同育人”的模式,做到“学校有车间、企业有课堂”的双向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校企育人。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职业高等学校达到教育与市场的有效融通,让学生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标准考核,真正实现行业专业技能的提升,满足未来岗位需求,从而实现职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的真正对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被需值”,提升专业技能,积累专业知识,满足未来岗位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4结语

“被需值”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满足他人要求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彼此建立互助的交往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传统课时有机分配,积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有助于职业高等学校学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被需值”意识并提升“被需值”能力。

[参考文献]

[1]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2]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3):140-144.

[3]王明媚.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高教论坛,2016(8):66-68.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6.

[5]王树生.被需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澳门城市研究,2018(1):47-53.

[6]王树生.被需值教育:一种新的教育理念[J].教育评论,2017(12):7-11.

[7]王树生.被需值的意蕴及其提升策略[J].教育评论,2018(2):14-17.

作者:连建峰 单位:泉州轻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