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医学专业课渗透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16 05:08:08

高专医学专业课渗透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以德治国、以德治校,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可或缺,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并与之有机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灵魂

医生的职业崇高且责任重大,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医德高尚。为适应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用仁爱人之心去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用仁爱之心去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医德高尚。就近而论,有了仁爱之心,同学之间就能够相互关爱、包容、友善、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班级;就长远而论,有了仁爱之心,同情体贴病人,不分贫富,平等对待,不贪私利,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例如:我们在问诊教学中强调面对病人要态度和蔼、语言通俗,在检查病人之前要告知病人、关爱病人等。在不断深化对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是否能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成败。在专业课上强化医学生道德情感体验与医德实践,优化课堂环境等,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学生要厚德,教师更要厚德。

二、以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为重点

专业素质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可以说医学生就是来学“看病”这一技之长。好的医生不但要有高尚的医德,更要有精湛的医术。医学专业课教学包括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两方面,专业素质的培养就应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素质,尤其是后者,是容易被学生轻视的。教师需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从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入手,如重知识传授而轻总结方法,重理论知识而轻临床实践等,要变传统的灌输医学知识为充满医学生命活力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变被动机械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建构的理解学习;要实现从静态的以课本、黑板、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动态的以多媒体教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专业课传授过程中,及时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培养实践技能。同时,理念的转变必须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作支撑。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授课教师应按照课程特点灵活、合理应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观察、实验、发现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意识到,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还要向优秀的专科医生迈进。

三、全面提升高职高专医学生综合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鼓励学生组织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提高医学生的审美素质。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每年寒暑假坚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深入贫困农村和社区为群众送医送药,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开展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应急情况下的自救互助、心理问题的识别、压力的处理、沟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大学生健康志愿者多次深入社区,开展宣传和演示活动,普及健康保健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学生在耳闻目睹农村、社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之后,纷纷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坚定地服务于基层。

各项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高职高专医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能力兼顾知识、重应用兼顾创新、重实践兼顾理论、重情商兼顾智商,以推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使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教育不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使医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