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新途径

时间:2022-04-15 04:16:00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新途径

《机械设计基础》是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设计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使用与设计机械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从事非机械制造类技术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正是在接受过专业基础课的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一批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不仅涉及到某行业、某学校的某一个专业,还关系到众多工科非机械类各个专业。因此,该学科的研究对众多非机械类专业均有适应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目前’这门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的仍保留着传统机械类课程的学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讲解需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制图》、《金属工艺学》、《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的知识作为基础,但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采用传统单一内容的学科型体系教材,上述先修课程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前开设,为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1.2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的虽将传统的机械类课程进行了综合.内容多.涉及面广.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材在内容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授学时存在随意压缩.教学内容随意增减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机械设计基础》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部分的内容.教材配套不到位.未达到课程综合的真正目的。

1.3工程性和实践性不够突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讲解时以工程应用为背景.通过理论讲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各章节所学的知识.消除由于章节多而带来的“繁杂”感:保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机械设计.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造精神。目前在理论教学与工程性和实践性方面有严重脱节现象。

1.4课程未能弓I入“现代机械学”的教学内容及设计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大多数《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没有“现代机械学”这方面的内容,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的发展及整个机械大系统的理解。

1.5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或者受到教学设施的限制,目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缺乏实践训练教材.尽管大部分学校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效果却不明显。

1.6教学手段落后。总之这门课程的教学''''由于无明确的课程开设目的定位、导致了教材无一套与所给教学时数相适应的系列教材,也无与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内容。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由于无开设这门课程的统一教学要求.导致了各学校、各专业开设该课程的差异性、随意性很大从而其重要性也受到了严重忽视。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迫切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2.1先修课程不足的问题,为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对学好该课程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如果实在没办法开足先修课程.也要留一定的学时供任课教师在讲解时补上先修课欠缺的内容.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

2.2将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按高校教育的要求进行综合,制定出新的、与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标准,编写出具有特色的新系列教材。

2.3工程性和实践性不够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对本课程的重要性。学校要为本课程的工程实践和实验创造必要的条件.保证实践和实验的顺利进行。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和习题,增加应用性的设计方法、经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增加零、部件结构设计方面的方案比较与优化等内容.将学生引向实际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2.4机械设计基础授课的几点想法:(a)在开设课程的目的上,从传统的认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基础的单一教学目标,改为以机械工程素质教育为主、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为辅的双层教学目标。(b)在教学实施上.将从传统的以教学大纲为主的、单一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改变为以具有高校教育特色的课程标准为主的、双标准的指导性文件。(c)主要做法:首先确定设计课题并布置到人,提供课题指导;然后进行设计计算,草图拟定等指导:最后绘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总结等指导(d)将传统的上课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改变为上课讲授、实践和电子教案并举的立体化讲授形式,体现出高校教育的技术性。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逐步实施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拥有创新潜力.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创新环境,要将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训练合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成为实用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