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术是把双刃剑透析论文

时间:2022-12-26 10:54:00

导语:教学技术是把双刃剑透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技术是把双刃剑透析论文

《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于是好多学校不仅装备了先进的多媒体专用教室,还给每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校园局域网通到每个教师的办公桌上,各种教学资源网也蜂拥而至。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这些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的确,现代教学技术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使教师坐在办公室里而知天下教学动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名校试卷、各种精彩的课件、名师教案、上课实录等),为教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方便,还使教师从繁重的无效的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比如不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抄教案、刻试卷),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反思教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一堂堂电光声色的多媒体课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本本图文并茂的备课本呈现在教师案头,一张张印刷精美的试卷流到学生手中。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一夜之间变得如此的简单。

当我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教学技术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一股潜流已在暗里涌动,且已成汹涌之势并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

网络资源的丰富,助长了教师的惰性

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进入了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消除了距离的障碍,各种优质资源俯拾皆是,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给教师备课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甚至优质的教学方案,但同时也使教师的惰性潜滋暗长。原先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熟悉教材,设计教学方案,钻研教法,然后才落笔写成教案。备课本来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又非常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教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联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关联到这堂课的成功与否。但如今,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一些教师备课不是刻意去钻研教材,思考教法,而是把时间花在电脑搜索上,然后复制、粘贴、打印,粗粗看一遍,拿着下载的现成教案去上课,照搬照抄别人的研究成果,根本不考虑人家的教学思路方法是否适合本班的教学实际,更不必说自己对教材的独特感悟理解了;更有甚者,在学校进行教学“六认真”检查中,常常会发现同一备课组中的教师的教案几乎是拷贝不走样,甚至连教学反思都一样,还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试想如此利用信息技术,怎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这种没有思考、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直接导致教师惰性滋长,轻视教学研究,不愿花精力心思去研究教材,浮游于教材表面,根本没有自己对教材的情感、知识体验,只是当了别人的义务播音员;在课上照本宣科,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浑浑噩噩地度过45分钟,自己也很难说清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长此以往,很难达到对整个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更不要说对教材的融会贯通、创造性的理解了。这样是绝然培养不出现代型高素质教师的,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拿来主义”还明显表现在教师作业的布置上。网络资源广袤,各类试卷层出不穷,搞得教师眼花缭乱,看看这份合适,那份也不错,往往干脆一股脑儿都下载,都印发给学生做。此时的教师就像整天侍弄田地的农人,把学生当成他的自留地,总以为多翻翻泥土,多除除草,多施施肥,就有好收成一样,尽可能地加重学生的作业量,一天一份到一天几份,反正教师搞份试卷很容易,只要会下载就行了,也不用担心资源枯竭。就这样大量的机械性的练习,甚至是重复性的练习被教师不加选择如雪片般撒向学生,学生整天被埋在题海考试中,不得喘息,整个人成了一部做题的机器,完全湮没了少年活泼的天性。

大量的练习只是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应试教学的产物,纯粹为了应付考试,无法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但就目前的考试制度来看,这种题海战还是挺有效的,因此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尽管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的口号喊了好些年,但冷眼看各学的教学,仍是我行我素,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普及,更为题海战大开方便之门,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

其实教师可以在广泛选择的基础上,挑选最精彩的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组合灵活运用,进行个性化教学;这样不仅对学生有益,更能体现教师掌控教材、领悟教材的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师自己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多媒体课的滥用,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有极大的功能,但在教学中它只起着工具性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奉行技术至上论的教师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要算公开的各级教研活动了,只要有公开课展示,清一色的多媒体上课,似乎上课没有课件、不上多媒体课,就不足以体现新课程理念。于是乎,上课教师精心准备课件,图片丰富、画面绚丽,还加入了多种音响动画效果,往往整节课教师就是按部就班地点击鼠标,进入一个个教学环节,出示一幅幅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甚至连板书、问题答案都以一张张幻灯的形式呈现出来,一节课中教师字斟句酌很少讲解,又惜墨如金,或根本不书写一个字,生怕被扣上“满堂灌、填鸭式”的帽子,学生就只能很配合地充当虔诚的看客,随教师摆弄。

这样的课,往往看教师预先是否准备充分,即课件做的是否完美,上课时是否能熟练点击而已。但偏偏这样的课能受到许多教师乃至专家的肯定,认为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试想这样的课,完全按照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中毫无变化,拽着学生跟着图片走,充其量是向学生展示教师辛苦几天忙乎出来的精美图片而已,是属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是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填鸭式,哪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体现?公务员之家

更何况,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交流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在知识的百花园中如何采撷知识的蜜浆。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思考产生影响,教师尽管预先已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但教师在教学中仍应扮演一个学生学习的同道者,和学生同疑惑,共释疑,在学生山重水复时,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柳暗花明的发现。而现在的多媒体课,语文教师没有了自己原生的朗读,数学教师没有了黑板上的演算,物理化学教师没有了当堂的实验操作,而只是站在屏幕前,机械地点击鼠标,把这一切本应是教师亲自捉刀的交给了冷冰冰的屏幕,把教师和学生原本应该水乳交融的合作关系绝然地分开,教师似乎只是一个电影放映员,完全弱化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功能。

如果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演化成这样的面目,我们宁可摒弃,也不当它的奴隶。当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其实是只看到了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本质只是工具,对教学起着辅助作用。任何教学技术手段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不能因为现代教学技术作用大,而盲目地全盘运用,抛弃原有的也非常行之有效的技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淹没在现代技术的光环中。

总之,教师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既不能把它奉为神明,也不必因噎废食,人的思想意志始终是驾御它的灵魂,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使现代教学技术这把利剑“刺破青天锷未残”,而不要误伤了本应继承发扬的传统教学中的优势,让现代教学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