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论文3篇

时间:2022-12-03 04:11:11

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中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呆板的学籍管理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中职教育一直是采用普通中学义务教育的学籍管理模式,学生在中职学校必须完成3到4年的学业,在考核通过以后,才能取得毕业证参加工作。如果是普通的中学,采取全日制式的教学管理方式,是能够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但是,中职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学校,其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一线生产储备力量。学生毕业以后,如果不准备升入大学继续深造,那么就会到社会上从事相关的工作。所以,呆板的学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式的单调

我国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基础性人才,满足经济不断发展对于初级人才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不能够充分体现这种趋势。中职学校的教学安排基本是采取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完成普通高中的教学任务以后,才开始专业技能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培训的效果,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课堂教学管理缺乏创新

中职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延续普通中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并且做好课后的练习,然后通过考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方式方面缺乏创新,不适应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尤其是技能方面教学,应试教育更是突显出强烈的不适应,是影响中职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中职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职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的中职教育是脱胎于传统的普通中学教学教育的。虽然在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办学目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很多的教育理念难以摆脱普通中学教育的影响。在学籍管理、教学方式及考试制度等方面没有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办学特点,尤其是职业技能教学方面尤为明显。这是中职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理念方面的原因。

2.教育改革不彻底

中职学校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教育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及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制约,我国的中职教育改革还停留在初始阶段。改革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很不理想。突出的问题是中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和市场不对应,难以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这在体制方面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造成在中职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中职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改革学籍制度,灵活考核方式

中职学校的学籍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采取灵活的考试制度和毕业制度是中职学校师生共同的呼声,也是教育改革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客观要求。改变以往多年教学的学籍制度,推进结业制度的开展,同时,在考核制度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引进多种考核制度。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私人定制”的理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整体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考核形式方面也需要多元化改革,针对不同的课程,实行不同的考核标准,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新兴传媒方式,体现考核多样性。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学生理解或者发挥空间比较大的课程,如,政治、生物、品德等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或者积分考试的形式,避免出现统一命题式考试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弊病。对于那些文化课和技能课并重的课程,如,汽车专业、计算机专业,可实行分开考试,综合得分的方式。纠正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偏科的现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处理好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

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文化课和技能课并重,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为未来的生活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化课和技能课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文化课是技能课的基础,只有奠定文化方面的基础,才能够在技能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技能课是中职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够在毕业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人生的理想。在处理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过程中,实行“功能分班”是比较有效的途径,能够解决文化课和技能课彼此冲突的问题。所谓的“功能分班”类似于高中的文理科。对于那些希望毕业以后,能够继续深造,最终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教学安排方面侧重于文化教学,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和普通中学的同步教学,让这部分学生在中职学校也能够接受严格的高考训练。对于那些希望毕业以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创造价值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技能课的教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能,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能手,甚至中流砥柱。

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实践性

在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性人才缺口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以技术工人为例,在深圳等比较早实现改革开放的城市,焊工、电工、钳工,都出现短缺的局面,其工资待遇已经达到了研究生工资的标准,但是还是人才难求。因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培养接地气人才,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职教学创新的有力探索。

总之,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补充,在培养技术性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国再就业培训的基地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着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中职教学的管理已经是势在必行了。通过改革中职学校的学籍制度和考试制度,明确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加强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我国中职教学管理一定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基础性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为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万卫宁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科技学校

第二篇

1.起点适当。掌握适当的教学起点,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起点不当,盲目施教,违背认识规律,定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中职学校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很大,心理状态也很不一样,就我校而言,大体有三个层次:(1)对口升学班;(2)就业班;(3)订单培养班。后两个层次的学生,大多数是升学竞争的失败者,他们不但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有明显的心理缺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普遍比较差。对这样的学生施教,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教学起点。若起点太高,脱离实际,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产生厌学情绪;若起点太低,他们会觉得老师讲得太浅,学不到东西,同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主张教学起点要适当,所谓“适当”,一是适应面比较宽,使大部分学生学有所得;二是把握适当的深度,使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教学的成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确定教学起点必须从实际出发。首先要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入学成绩,把握学生的整体水平,各主要学科要组织摸底考试,从抓失分点入手,了解学生对初中教材的掌握情况和具体缺陷,然后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起点,如对口升学班,学生基础扎实、水平相当,可根据教材高起点教学;就业班,学生基础比较差,知识水准差异较大,基本上可按教材授课,但一开始可适当放慢,有计划地插进“补”的内容,帮助弥补缺陷,扫除认知障碍;对知识基础普遍比较差的订单培养班,一般采取先补后授新课的办法。即使在同一层次里面,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起点也不相同。实践表明,教学起点适当,不但能使大部分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战略上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为今后搞好教学工作创造条件。

2.稳步前进。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少数教师把教学进度简单化了,以为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正常的进度;提前则“快”了;未按时则“慢”了。其实,现在不少专业计划规定的教学时数不精确,有的学科课时数与教材内容很不相称,以此为“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主张“稳步前进”,不是不要正常的教学进度,而是反对脱离学生实际,盲目赶进度,反对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看待教学进度。我们强调“稳”,就是遵循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讲求实效。

3.抓好重点。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岗位传授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它以就业、转换岗位、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为宗旨,它的核心是技能教学。然而,现行的一些专业计划与这一宗旨不完全一致,课程贪多求全,教材内容偏深,如机械加工制造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其中有的学科内容接近高职大专水平。在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教学年限内,根本无法全部学完并掌握这些课程的内容。因此,我们从分析中职教育的目的任务入手,结合生产岗位实际,用心研究当代中职生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正确处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各专业的教学重点。

4.强化训练。近3年来,我们抓住重点,强化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烹饪专业采取“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结合岗位需求,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提高,90%以上的学生达到三级厨师水平,成了社会的“抢手货”。强化训练,首先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懂得训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重要形式,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讲的内容,而且要考虑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在设计训练上下功夫;也要让学生懂得练的意义,积极配合老师做好每一次训练和每一次实践。其次,要抓准练的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练,真正做到练在根本上、练在关键处。再次,要精心选择训练方式,讲究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周密安排训练步骤,提高训练质量。上述策略要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不是为了某一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而是从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校教学的整体优化。

作者:魏中良单位:河北省武邑县职教中心

第三篇

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基础

习曾说过,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指出,“到2015年,全省要建成100个左右由骨干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领衔的名师(专家)工作室,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团队。”③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打破了传统的系部、教研室的教学管理组织形态,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作为载体下的人才互补、沟通与交流,实现了教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多种关系并存的团队内横向互动,有效的促进了团队内部通过教学观摩、学术研讨等活动[3],对共性问题实施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切磋交流、共同成长,有利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去思考相同的教学问题,进而能够进一步激发思维、激活机制,切实有效的深入思考和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

青年教师的成长直接关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发挥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课程的载体作用,有效的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尽快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发挥青年教师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实现团队内部的互补和交流,同时增强了团队的工作活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表明,近三年来,2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团队带领下,获得了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三等奖1个、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说课”比赛三等奖1个、江苏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示范课1个、参与省级课题研究1个、参编校本教材2本,5篇。

(三)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课程改革深

入开展的重要抓手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企业人员的有效融入开拓了课程教学团队的职业视野,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内容,通过企业人员的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根据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客观科学地完成职业能力分析,进而开展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用智慧和汗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就学校层面而言,这种探索和尝试从团队成立起就是采用集中专业优势兵力的组建原则,但从未来的推广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缺乏领军型的课程团队负责人;(2)课程团队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尚不能完全配套建立;(3)课程团队文化尚需通过长时间的不断积淀。

(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完善建立工作制度。创建积极的组织环境。(1)应积极探索和尝试制定教学团队经费和教师资源的使用制度,鼓励团队从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选聘专任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选聘企业兼职教师;(2)在学校总体框架下赋予团队自主实施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尝试建立以团队负责人绩效评价、团队整体目标达成度以及团队合作创新能力为主要方面的注重团队整体发展的评价制度。2.建立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必须是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团队负责人必须是以学术为主、行政为辅,“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表明,从学校层面而言,必须建立包括团队负责人责任制,制定团队整体目标责任书和成员个体目标责任书,实施围绕定期交流研讨、青蓝工程、专兼教师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团队内部目标考核和激励制度。以期实现成员个体目标和团队整体目标相一致,不断提高团队整体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能力。3.营造职业的团队文化。课程教学团队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体,“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务实、奉献、进取、超越”的团队精神,将学校倡导的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精神和现代企业所追求的敬业、奉献、质量、效率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课程教学团队在尊重科学、交流顺畅、协同和谐中形成自由、开放、和谐的文化氛围。

作者:徐刚单位: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