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教育偏好的资本影响

时间:2022-04-20 03:26:00

透析教育偏好的资本影响

摘要:偏好是指人们的需求,教育偏好是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偏好作为人们的心理反映,向来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难点。教育论文影响教育偏好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引入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分析它们对教育偏好的影响,希望能引发新的观点,引导人们教育的偏好。

关键词:偏好教育偏好个人资本社会资本

偏好是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传统理论的偏好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人类的基本需要如吃、穿、住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也会发生变化。人们的偏好不仅仅基于基本的生理需要,还要取决于其他非生理因素比如心理、文化等。

在偏好的研究上,诺贝尔经济学家GrayS·Becker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偏好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在《口味中的经济学分析》中,GrayS·Becker将偏好分析扩展到与经历和社会力量效应有关的方面,将个人的习惯和迷恋(沉溺)、同辈的压力、父母的影响、广告、爱与同情和其他常被忽略的行为纳入到个人偏好的范畴中。GrayS·Becker的这一扩展建立在文化的、生物的心理的基础上,对于解释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习惯性、社会性的和政治的行为十分有效。

教育偏好就是对教育的需求。影响教育偏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收入、价格、习惯、社会传统、广告等等。本文基于GrayS·Becker扩展的偏好概念分析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如何对教育偏好产生影响。

一、个人资本对教育偏好的影响

个人资本(P)包括有关影响当前和将来效用的过去消费和其他个人经历。当前的行为可能会增加未来的个人资本,也可能由于过去的行为影响在心理和生理造成的阴影而使得未来的个人资本随时间变化而下降。下期的资本存量(Pt+1)等于当期形成的个人资本加上当期未贬值部分的资本。用公式表示为:

Pt+1=Xt+(1-dp)Pt(1)

其中,dp为固定的贬值率,x为投资于个人资本的数量,t为当期,t+1表示下期。Xt表示当期投资于个人资本的数量,Pt表示当期的个人资本,Pt+1表示下期的资本存量,(1-dp)Pt表示当期未贬值部分的资本。

这个公式可以灵活的解释不同类型的行为。比如上学、抽烟等等。因为这些行为增加了习惯资本的存量。少年时期的经历可能会通过影响从少年时代开始的资本积累,从而影响一个年轻人和其成年后的选择。因而我们假设,作为一个理性人,他具有远见,认识到他现在的选择和经历会影响到将来的个人资本,将来的个人资本又会直接影响将来的效用,因此,当前的选择不仅会取决于对当前效用的影响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它们对将来效用的影响程度。

一个人的过去消费和经历会影响其个人资本,个人资本的变化影响着偏好。如果个人资本能够增加效用,那么对能增加效用的商品和经验的需求就会受到激励;相反,若个人资本会减少效用时,这种需求会受到抑制。许多人之所以接受教育,就是相信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而对教育的需求也会受到刺激。对教育进行投资会增加个人资本的积累,但个人资本方面的变化会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因为教育是增加个人资本的补足品,个人资本的增加会提高教育的边际效用。

个人可以通过对决定未来效用和偏好的个人资本存量施加控制,来引导其自身命运的方向。一个讨厌受教育的人,可能是由于在少年时代学习成绩差而被人讥笑造成的,他可能会试图采取行动来改变他对受教育的态度;或者可能决定继续这种厌恶态度而远离教育。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是以早期所遭受的歧视和其他少年时代的经历为条件,决定他将来对教育的态度的。

人并不是万能的,尽管我们在前面的假设中人是理性的并具有远见,但是人们有时会犯错误。行为的理性假设并不是对将来完全的预见,也不是对未来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准确计算,它只是意味着人们尽最大可能来预测他们现在的选择对将来产生的影响。所以,人们要改变现在的教育偏好不仅包括人们无法控制的少年时代和其他不愉快的经历,而且还包括在现在的口味选择上犯错误所产生的后果。一个人之所以厌学,部分原因是他没有预见到不上学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低估了现实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如果事实证明他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么他会对早前的选择感到后悔。他下一步的行为可能是下定决心改变厌学偏好,参加教育或者培训,当然也不排除继续他的厌学偏好;因而就产生了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是人们只能部分控制自己命运的一个原因。

个人资本影响教育偏好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贴现未来。所谓贴现未来就是个人在决定当前选择的过程中,对未来效用所放置的权重。经济学上通常有这样的假设:尽管不同的个体之间会存在差异,但未来效用的贴现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变的和固定的。这样的假设对于研究问题是一个极大的简化,但却不能解释贴现率会随着年龄、收入、教育和其他个人特征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也不能解释同一个个体的贴现率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很明显的事实是:一个博士和一个文盲的贴现率显然是不同的,而一个人在踌躇满志的中年和白发苍苍的老年的贴现率也是大不相同的。因而对于未来的贴现也是影响个人资本的重要因素,对教育偏好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个人对未来效用所放置的权重取决于他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即想象力资本。这种能力或资本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商品,人们可以生产出想象力资本,更好的预计未来,使现在和将来的折现价值达到最大。人们选择接受更多的教育,部分是教育能够提高他们对未来的评价,能够降低对未来的贴现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会增加人们对未来的权重,尤其是这种层次的教育意味着一个诱人的未来。不仅如此,想象力资本还通过影响当前和未来的选择来改变人们对商品的偏好。如果个人把更大的权重放在当前选择的未来效用上,他可能会从事提高未来效用的活动,甚至部分的牺牲当前的效用。这样个人给以教育的未来效用以更大的权重,他就会产生对教育的偏好。如果一个人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他现在会会对教育偏好十分强烈,全力以赴接受教育,甚至牺牲现在的闲暇和其他活动。这似乎可以解释当前很多人为考取研究生而放弃工作这种行为。

二、社会资本影响个人教育偏好

人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人都想从家人、朋友、同辈或者其他人那里获得尊重、认可、名誉、权力等等。任何个人都生活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社会体系中,因而社会体系中的其他人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引入社会资本存量(S)分析社会资本对教育偏好的作用。社会资本就是描述个人社交体系和控制体系中的同辈人和其他人的活动的影响。社会资本存量主要不是他自身的选择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相关社交网络中同辈的选择。

社会资本的形成可以表示为:St+1i=Xi+(1-ds)Sti(2)

其中,ds为社会资本的贬值率,t为当期,t+1表示下;i表示某个体,Xi为i的社交网络中其他成员的选择对i所产生的影响。St+1i表示下期社会资本;Sti表示当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1-ds)Sti表示当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中为未贬值而剩下的部分。所以个体i的的下期社会资本等于i的社交网络中所有人对社会商品的消费量加上i当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中为未贬值而剩下的部分。社会资本的增加能够提高或者降低效用。如果一个个体在同辈的压力下接受更高的教育,那么他的效用将会提高。个人的社会资本对他人行为的依赖性可以产生重要的外部性。如果个体周围的人都没接受教育,那么同辈们的这种行为将成为这个人的一项成本,相反,如果同辈们都是积极向上的学习,那么同辈的这种积极向上的行为会给个体带来好处。个人的社交体系一旦确立,人们基本上失去了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同辈和其他相关的个人行为决定的。尽管个人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要比个人资本弱的多,但是这并不表明个人对社会资本毫无作为。个人可以通过施加间接影响,使其成为社交网络中受益的一员。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社会资本具有提高而不是降低效用的趋势。

个人社会资本的增加,一方面会提高具有资本补足品性质的商品及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会降低对具有资本替代品性质的商品和活动的需求。尽管普通耐用消费品的储存和购买通常互为替代品,但是社会资本和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却常常具有很强的补足品关系。个体染上抽烟、忽视学习等恶习可能受到朋友抽烟和无心上学的影响;个体也可能为了随大流而去购买根本看不懂的《时间简史》等。

在某一社交体系中,如果给予个人某种激励,让他去改变投资于社会资本的量,那么这对于社交体系中的其他个体只会产生轻微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去想参加教育,但周围的人却没有这种意愿或者不鼓励这种意愿,那么他教育意愿就不会改变很多。然而,如果同一社交体系中绝大多数人都受到了激励,那么社会资本的投资量将大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