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思考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5 09:57:00

科学教学思考管理论文

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一方面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另一方面考虑了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是注意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在学习《课标》以及三个月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得到以下体会:

一、新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活力

1、让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过去,每一堂课只针对部分基础、课程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学生。《课标》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了这个新理念。在每一堂课前,我都会用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展示在上一节科学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或者讲一个科学小故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来表现自己,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意在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并希望他们通报通过这样的机会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给予评价时,我尽量用鼓励性的话语,以及同学们的掌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鞭策。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前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小故事,一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二来为整堂课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入。

2、让单纯的传授型转向素养教育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的基本任务,科学素养即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科学情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作出各种解释和相关决策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我在进行单细胞生物的教学时,讲到草履虫,学生就不停地问:“老师,草履虫在一分钟内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草履虫为什么地分裂?”像这样一些问题,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他们却想到了,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在讲到细胞学说的提出时,介绍了施旺与施莱登两位生物学家。通过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培养了他们合作的精神。在讲述第二章《观察生物》时,我要他们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生物问题,并让他们讨论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我认为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当中淡化了知识概念,而更注重的是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思考,为什么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什么时候会发生月食?会不会发生月环食?这样,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在他们参与社会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3、让学生充分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科学课程》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必须与同学交流、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参加各种样的活动,要做实验、解决困惑,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还必须使用测量设备,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当学生有疑惑时,他就会提出问题,然后他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他尽可能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再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从而找到答案。探究实验“电灯不亮的原因”是《科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案例,案例分析了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基本过程以及每一过程的具体要素。

二、科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

《课标》强调学生应该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标》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所以,我对实验教学给予了很大的重视,《观察植物细胞》一课,原教材是先介绍细胞结构,然后再做《制作临时装片和观察植物细胞》这一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结论;新课程是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观察植物细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不同的植物细胞总结出细胞结构,这样一来,细胞的结构这一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的。我采用了新课程的方法,结果发现同学们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实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实验中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仅仅是指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中列出的技能训练,正是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比较苹果、豌豆和红松的种子,你发现它们有生活环境有关吗?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实验中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仔细认真的实验态度,注意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科学图像的画法等。这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以及定性为主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科学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的科技文明,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造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失衡,科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起到独特作用,通过科学教学,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正确看待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体验科学界的多姿多彩给人的生活带来赏心悦目的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当代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我们的新课程中有所体现。课程中用极富文学魅力的诗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生动形象的实物图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与人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讲述《保护生物多样性》中,我让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从身边的环境着手,如白色垃圾、生活污水、噪音等等。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之样一些结论,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不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对于怎样处理污水、垃圾,同学们都积极发言,大胆谈了自己的想法观点。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科学教育呈现综合化趋势

《课标》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环境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又是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人必须与自然界和睦相处,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发展目标”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科学新课程中,打破了七学科的分块形式,采用综合的知识体系,把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综合考虑,把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教科书中,《课程》多层面、多角度的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我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感受很深。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课堂再也不是以前的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了。《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根本的改变,《科学课程》将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