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继续教育的使命与发展策略

时间:2022-03-26 11:37:29

论继续教育的使命与发展策略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赋予了继续教育新的使命。新时代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应从强调积极发展到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与质量保障转变,从强调人才培养到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转变,从强调职业教育到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与素质提升转变,从强调脱产面授到更加注重网络教学与智慧教育转变,从强调自身建设到更加注重联盟合作与共建共享转变。

关键词: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趋势;转型策略

党中央、国务院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解决了几代人的学历提升问题,推动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明确新时代赋予继续教育的新使命,探索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转型策略,破解继续教育发展难题,推动继续教育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赋予继续教育的新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起先导作用,新时代的继续教育也必然被赋予诸多新使命。(一)从党的看继续教育的新使命。2017年10月,在党的报告中描绘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出:从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该报告进一步指出,从2020年到20世纪中叶可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0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工程。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关于继续教育,党的报告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2],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表述相比,不难看出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继续教育必须注重内涵建设,通过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国梦服务。(二)从全国教育大会看继续教育的新使命。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重点部署。根据此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国“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3]。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我国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还属于薄弱环节,如期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还很艰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推动继续教育规范与创新,既要深度调整既有利益格局,做好‘老城改造’;还要推动新的模式与路径建设,启动‘新区建设’。”[4]面对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新要求和赋予的新使命,我国继续教育需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加快发展。(三)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看继续教育的新使命。国家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不断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也支撑着国家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该规划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五个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5]这就是继续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新使命。

二、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新时代的继续教育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模式、新举措。(一)从强调积极发展到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与质量保障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是基于教育的总体战略部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提出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一方面,与普通教育文凭相比,继续教育文凭的社会认可度明显较低;另一方面,社会和高校本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与支持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继续教育在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工作落实等方面都难以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这导致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为突出,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也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意味着新时代的继续教育必须实现从强调积极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与质量保障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应搞好统筹规划,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继续教育治理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社会环境,充分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二)从强调人才培养到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转变。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但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专注于学历教育,从而导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比例失调。根据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功能与职责,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必须克服唯人才培养的倾向,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成为驱动经济增长与转型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对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期望日益提高。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内容丰富、方式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是提高国民素质最直接的途径。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政策层面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支持,比如,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2018年中共中央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各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这一目标要求,处理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以雄厚的教育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非学历教育的新渠道、新手段、新模式,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找准定位、建好平台、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并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资源保障。(三)从强调职业教育到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与素质提升转变。职业性是继续教育的根本特征,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直是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普遍注重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和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新时代对继续教育还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继续做好以职业教育为特征的教学改革之外,还应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与素质提升。第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第二,在课程教学中,既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发挥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第三,要深入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实效。(四)从强调脱产面授到更加注重网络教学与智慧教育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历继续教育规模效益与质量保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高校工作中的一个痛点。由于继续教育学员的工学矛盾突出,不少校外教学站点条件差、不规范,教学与管理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近年来,继续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持续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和校外教学站点检查整顿等措施,促使各高校通过提高教学规范性、加强脱产面授与集中辅导等手段提升继续教育的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仍然存在。网络的普及和智慧教育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前,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正在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变革。2018年教育部将“推进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列为当年的工作要点,预示着智慧教育将成为引领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基础性、主导性力量。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积极开发网络共享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基于资源共享与自主学习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管理平台,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五)从强调自身建设到更加注重联盟合作与共建共享转变。从理论上、政策上来讲,高校的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普通教育应该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重普通教育、轻继续教育的倾向一直存在,这导致两者难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近年来,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各高校也不断强调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共建共享,促进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但是,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教学实施过于依赖校内教师等问题。新时代的继续教育应该坚持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校校之间、校政之间、校企之间建立合作联盟,是助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高校之间通过共享研究成果、管理经验、信息化平台和教学资源,有助于弥补办学能力的不足,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与企业、地方党政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学校开拓继续教育市场,提高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还有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保障能力。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享国际化教育资源。

新时代的继续教育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任重道远,前景广阔。我们相信,未来15年,随着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继续教育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彰显。

作者:李东亚 黄宁 单位:黄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