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探究

时间:2022-03-29 10:23:35

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探究

[摘要]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国内外研究家庭教育的目的莫不如此,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坚守家庭教育意识形态属性,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面临重智育轻德育、多样化社会思潮冲击、敌对势力渗透等问题,要为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提供法理支撑,科学定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意识形态功能。

[关键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

家庭不仅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形式,还是培养社会生产力、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1]家庭是与阶级的分化、阶级社会的出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社会演进的产物。社会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起着传承文化,培养社会栋梁,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他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治家,从严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传承好我们党的红色文化基因。

一、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家庭是社会关系的起点和基础,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必然反映人的社会存在,而在阶级社会中则必然体现其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随着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的家务变为社会的事业。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情。”[4]家庭的这一重要属性,使家庭教育不仅仅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技能的获取,还必然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即:使家庭成员融入社会政治生活,以塑造其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应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这既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庭的责任,应该培养孩子崇高道德和坚定的理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理论上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他们还身体力行地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马克思在与女儿的著名对话中,不仅展现了自己鲜明的政治品格,更是对女儿的政治熏陶: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您最喜爱的英雄——斯巴达克、开普勒;您喜爱的颜色——红色;您的座右铭——怀疑一切。如此的交流,就是革命基因的传输。三个女儿从小帮父亲整理校对文稿、翻译资料,有的甚至直接参加政治活动,成为忠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解家庭教育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才能深入理解为什么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德行、品格、情操等的培育就处处彰显政治属性。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古往今来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脱离阶级和政治属性而独立存在,都或多或少地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因此。家庭教育不单单是“家事”,更是“国事”。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传统理念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家国同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密切相关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反映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因此,传统中国家庭教育承担了较突出的政治功能,家规、家范、家礼等都成为承载政治功能的教育载体。儒家思想贯穿并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家庭教育,其中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主旨。儒家伦理不仅立足于个人,更着眼于国家,非常强调个人处理好与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为国家作贡献作为个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孩童必读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而把齐家与治国联系起来,把个人行为操守和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司马光为教育子女著作《家范》,作为家族家训。有人甚至认为其比《资治通鉴》更为重要,首篇引用大学“八条目”,强调修身到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重要性。其核心观点之一就在于“治国在齐其家”。他认为,家风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治国理政必须建设好家庭,教育好子女树立家国情怀。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始终强调“明大德”,即塑造志存高远,有国家责任感的政治“大”人生,而绝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幸福,把造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作为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这毫无疑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身上拳拳爱国精神就来源于其母亲的谆谆教诲。母亲在其后背所刻“精忠报国”就是提醒他要保家卫国。同样在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歌中有很多是教育后代牵挂国事、保国为民内容的。他一生中写过多篇《示儿》诗教导后代,其中最著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成为千古名言。《三字经》被中国千万家庭选择成为中国孩子传统的启蒙读物,其中就有“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一句,教育孩子年幼努力学习,长大后学以致用好好做事,上为国家效力,下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家教训诫书《颜氏家训》,其中讲到“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告诫子孙后代从小想着报效国家,而不要封侯当官。西方国家家庭教育与中国有着明显不同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但家庭教育中政治属性的渗透和政治价值观的塑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他著名的《理想国》中,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同家庭的改造和废除联系起来。在柏拉图的理想城邦中,家庭教育实行国家化,儿童的教育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音乐、体操、军事等方面的训练,旨在培养他们成为统治者所需要的人。这背后实际上深刻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国家与家庭的内在矛盾,反映了力图从国家统治和治理的角度对家庭教育进行驯化,其政治的指向十分明确。

二、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研究情况

国内的红色文化传承问题研究已经颇为丰富,但专题研究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还未见相关研究成果。但是,红色家风、革命精神等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问题还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家庭教育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界一致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天然的亲缘纽带关系会使文化传承的效果更好,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优势,让家庭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基点。[5]第二,家庭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学者们认为,在家庭传承过程中应加大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融入文化建设之中,将内容体系转化为传承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言传身教、生活化表达和实际需求等完成代际传承。[6]第三,女性在家庭红色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身份,能够利用自身主持家务的优势,传承美德,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特别是家庭中的女党员女干部,在家庭生活中严于律己、从严治家,就能发挥带头示范作用。[7]第四,革命历史和先进典型是家庭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载体。一些学者提出,在子女思维形成阶段,父母就应当借助革命历史和先进典型事例教育子女,培养子女对红色文化的兴趣,逐渐使子女具备红色文化素养。[8]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研究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研究思路和参考素材。国外关于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的资料。但关于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爱国、拼搏、奋斗等精神培养和坚韧、谦和、责任等品质塑造方面的研究是十分丰富的。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国家的建立,家庭教育与国家的关系也更加受到重视。各国开始注意家庭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功能。例如,德国学者认为,为了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主义的影响,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家庭教育,重点培养孩子仁爱、责任、友善等优良品质。[9]美国学者研究表明,美国的家庭教育,由于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较大,更强调在家庭教育中为培育学生美好品德和爱国品格营造良好环境。[10]有美国学者明确提出家庭教育的政治目标,如要借助家庭中民主的氛围培育青少年自由、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另外,宗教在美国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学者认为,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在教育中都渗透了包容和爱的宗教价值观。[11]这也是为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所服务的。北欧学者强调,家庭教育要充分利用重要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通过浓烈的节日和纪念日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塑造孩子的民族性格。[12]这明显标有阶级和政治的烙印。小林哲也在《日本的教育》中指出,日本的家庭教育侧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等“武士道精神”,通过耳濡目染,塑造孩子的谦和忍让、忠义爱国等品质,同时,日本的家庭教育中也融入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等品质锻炼。[13]秉承儒家文化的新加坡格外重视家庭教育,强调“爱、敬、孝、忠、和”的家庭价值观,并制定《学校家庭教育计划》保证实施。[14]总的来看,国外家庭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国外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对我国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三、当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重智育轻德育取向增长,挤兑了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空间。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也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前所未有巨大推动力量的进程,人们越来越重视掌握科学技术技能,这在家庭教育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来。而中国的这一进程,恰恰又同独生子女政策阶段叠加,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传统望子成龙的社会心态。由于子女数量的减少,必然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要求提高,家庭教育开始从粗放式转向集约式和精细化,应试教育的热度始终不退,对家庭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突出体现在“重智育轻德育”,家长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孩子的分数。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力图将“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但这种努力的效果并不明显,受市场经济等所引发的功利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家长仍看重智力教育。国家希望学生“减负”,很多家长却给孩子“加负”;国家要求素质教育,很多家长却唯分数论;国家要求青少年全面发展,很多家长却仅重视智力发展。家庭教育中轻视道德养成、品格塑造的现象仍旧存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实现“富起来”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长中的青少年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优越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环境。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物质上的缺乏和生活上的磨炼,品德教育的家庭承载环境萎缩了,传统的“忆苦思甜”等家庭教育的平台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培训占据了大量家庭教育时间,必然挤兑了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空间。(二)价值多元化的不断扩展,淡化了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大量异质文化随之挤进了中国,中国经历了各种思想文化的大冲击、大洗礼;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助力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自由意识等现代思想理念的传播,为价值观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氛围;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子媒介广泛普及,开始以多种形式和途径传播各种价值观念,使我国优秀的红色文化传统教育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市场逐利性、网络新媒体、敌对势力渗透的挑战。当前,一些青少年思想解放,自我意识突出,对人对己责任心不强,社会意识差。如果不用红色文化占有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就会不断出现极端事件或犯罪行为。有研究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缺乏红色文化,过于注重知识和个人利益的追求。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的比例高达16.9%。[15]北京少管所的研究人员认为,不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在社会,形成在学校,根子在家庭。[16]在家庭教育中,价值多元化的不断扩展,淡化了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三)西方意识形态的持续渗透,冲击了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意识形态功能。无论是美苏两极争霸建立冷战格局的昨天,还是经济全球化中国大国地位不断攀升的今天,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平演变的策略从未停止过。他们丑化中国的领导人,歪曲中国的革命历史,扭曲中国的民族文化,竭力贬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大肆宣扬西方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的所谓普世性、优越性,对中国持续实施颜色革命文化渗透,通过电视剧、电影、动画片、书籍、报纸、杂志等载体并借助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向国内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传输,导致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其享乐主义、金钱拜物教携手,迎合了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以后过上富足充裕的生活,而不是为国家、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取向,滋长了为一家一族争荣誉、谋富贵的个人意识,明显地排斥了红色文化基因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志存高远的气节风骨等因素,阻断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四、我国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优势及策略

(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传统为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因本是生物学概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可复制和可传承性。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凝聚起来的优秀革命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理想等。它产生于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巨变中,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科学的文化因子与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因子相结合,在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形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的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基本文化单元。”[17]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这是同重视整个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风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百年老党、大党,能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发挥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基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力量是无穷尽的,甚至可以超越生死。二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三是志存高远的气节风骨。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指出:“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8](二)法治依托,为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提供法理支撑。家庭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法治为其保驾护航,家庭教育同样需要依托法治才能健康发展。健全的法律体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是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保障。早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年,全国妇联等六部委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6年,全国妇联等九部委又颁布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这些文件都强调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注重道德教育,为家庭教育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提供了指导思想,但这些文件的意见和要求,还不是法律的规范,还仍然停留在“倡导”“鼓励”“建议”层面,缺乏一定的刚性法律约束和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应当通过立法将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确立为国家意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将制定家庭教育法,10年过去了,一些省市出台了地方性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现在,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也进入最后审议阶段。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将家庭教育法草案提上日程,全国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何毅亭表示,重智轻德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许多未成年人的成长,法律草案将明确父母的责任,提高其家庭教育能力,营造家庭教育环境,规范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法治干预。[19]这就能从法治层面对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提供法理支撑。(三)宏观布局,科学定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意识形态功能。要改变家庭教育“私有化”的认知和状况,认识、强调和规范它的社会属性,特别是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将家庭教育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内容,不能把青少年的政治教育使命仅推给学校。虽然上海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中,力图构建“大思政”的格局,从顶层设计上打造“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但是仍然无法囊括作为源头的家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平台,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家庭教育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最早、最直接、最持久。有学者在研究国外教育合作理论和教育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将三者角色定位为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平台和依托,并提出“两两”合作,建立家庭为本的“三结合”教育,形成“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模式。[20]科学定位家庭教育的价值、功能、使命和地位,有利于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国家融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体系,建立起多元主体合作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统筹机制。学校、社区可以在家庭红色文化基因教育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加强新闻媒体舆论的引导作用,借助媒体加大红色文化基因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历史文献片、电影、优质节目的制作和相关的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普及红色文化,为家庭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提供优质素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微媒体”的兴起,不仅要利用好传统媒体,还应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面,利用好现代传媒技术,引领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

作者:王茹 朱秋 单位:1.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2.上海商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