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

时间:2022-07-30 03:13:2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素养缺失的现状较为明显。因此,以核心素养理念为起点,挖掘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推进课程核心素养的建设。

[关键词]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一、基础教育课程核心素养的价值迷失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以来,教育界围绕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也做了分析,主要有如下内容。(一)目标迷失:课程学习目标的功利化。王策三以“轻视知识”为特点的教育思想,探讨了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问题。其中,针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提出了相关的疑问:“素质教育原本就是这个意思吗?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本位”吗[1]?对我国课程改革进行了反思。的确,我国现阶段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价值缺失的问题。“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以及“为高一级教育运输人才”等,只对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进行训练,而在情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相对淡化,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迷失了教育的价值追求。(二)内容迷失: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紊乱。传统教育与现代内容不协调。传统教育课程内容的评判标准是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考试,人文素养、实践创新等内容没有融入学习范围。反观现代教育,知识文化的多元化愈发明显,学习者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变得更重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很不协调。其次是共性内容与个性内容不和谐。共性内容强调学习者的统一性、整体性,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个性化内容的强调也逐渐提上了日程。过于强调课程的“共同性”已经与时代脱轨,单纯依靠“共同性”不能使学习得到应有的发展。(三)过程迷失:教学主体缺失。在多元复杂因素的影响下,课程教学观念发生了异变,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反而被忽略了,出现“只见教学而不见人”的现象。这样的课程教学方式只是指标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的主体性,忽略了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发展。其次,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中缺乏交流。课程学习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教师的教与学习的学,模式单一,缺失精神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情感上难以产生共鸣。这种训练所导致的结果则是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压迫学生的潜能,使其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扬。

二、核心素养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原先以生产力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转化为深层次的、以人才为中心的知识与观念的竞争[2]。公民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根本诉求,它们具体体现在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课程改革的理念诉求、课程素养的发展诉求等方面。(一)核心素养的本质诉求。自20世纪末,经济合作组织发起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以来,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回答教育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到底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3],其本质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培养其成功地融入社会的品格和能力。从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当前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问题。(二)课程改革的理念诉求。在世界发展潮流以及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通过学习而掌握人文文化工具、21世纪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相关能力。因此,以核心素养及其理论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新时代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根本理念的重要方式。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可以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变我国高校当前的育人模式,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度。(三)课程素养的发展诉求。课程素养的立足点围绕着人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因此,我国课程素养的发展要求与核心素养的体系是相对应的。课程改革的发展也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来进行。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性统筹规划,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体系,把学习内容和质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核心素养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引入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深刻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以及发展的要求。要转变学习观念,适应现今的生活节奏,就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转换教育理念。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育人方式上需要转变,由此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一)从关注课堂到关注情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深化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发展的内涵,需要以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实现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从关注课堂到关注情景的改革过程,需要教师改变学习观念,对知识进行理解性处理,只有教师准确地对知识进行了处理,在教学中才能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促进思想文化对学生的浸润作用。只有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内涵和底蕴,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二)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是核心素养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以素养为重的改革目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的价值转换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也是寻找教育本真意义的过程,因为知识本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同时也是学生素养与发展的重要构成。教学所关注的不应只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寻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才能以文化内涵来孕育学习的成长(三)从关注学科价值到关注育人价值。“从学科价值演进为育人价值的历程,蕴含着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旨归、基础教育本体功能的坚守以及知识内在价值的实现等教育意蕴”[4]。核心素养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育人的价值为方向,彰显知识的价值,从单纯的学科内容转向以育人为目的的内涵,强调学科的育人价值,此理念下培育的人不再是单纯的、理性的人,而是具体、整体、多元化发展的人。此外也是对知识的解放,迈向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通过知识发展个体素养,促进知识内在价值的融合与回归,实现知识与个体的融合。

四、结语

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课程观,追求的是教育民主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高端资料,并适应其个性化选择的教育机会。信息时代的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性,还强调学生借助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在内的工具与多元化的群体之间的自由互动和交往”[5],以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科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5-23.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7(4):12-15.

[4]张良.从学科价值走向育人价值———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改革知识价值论的演进与融生[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54-59.

[5]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9.

作者:匡文凯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