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5-24 09:17:50

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全域旅游在吉林省逐渐深入开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吉林省的旅游产业处于升级创新的关键时期,而旅游人才质量则是改革升级的关键因素。旅游高等教育承担培养高素质高能力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通过透彻分析吉林省旅游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态势,并据此分析旅游人才新需求,寻找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困境,从与产业需求对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等方面构建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人才;困境;路径

1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新态势

2018年第一季度,吉林省旅游产业实现接待旅游总人数482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7.18%;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892.30亿元,同比增长22.25%。冰雪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在全省打造“精彩吉林·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品牌形象的引导下,在省内打造了37大项、140个冰雪旅游节事活动。同时乡村旅游也逐步开展起来,各地区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通过赏冰、玩雪、过大年等特色旅游活动的策划与设计,使各地区的特色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

2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人才培养困境

一方面是吉林省全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全域旅游人才的培养则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传统的旅游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产业发展对高等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旅游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较为突出的矛盾。学生在旅游专业学习后进入到行业,却发现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适应行业的需求,在职业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突出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矛盾与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

2.1旅游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不高,目前,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仍以传统旅游业态为主,所讲授的理论内容落后于行业发展,实践能力训练处于低端的技能培训阶段,培养人才的目标也过多地关注“就业”,忽略了“互联网+”“智慧旅游”及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等产业业态,造成了旅游人才缺少“视野”与“专业情怀”,也因此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积累方面处在低水平的状态。通过对吉林省某几家高校的调查与走访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比较类似,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及2018年《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当中新的核心课程进行了调整。但是从整体课程设置来看,多为旅游通用类课程,培养形式均为校内传统课堂授课,并没有设置针对全域旅游发展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

2.2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不够,吉林省旅游高校已经开始注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但是在实施中,合作程度严重不足,合作的形式也较为落后,大多数旅游院校的校企合作仍然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后,进入到企业实习,实习的岗位仍是一线服务人员,在有限的实习期限内,学生锻炼的也多是低端的技能操作,培养的学生对产业的认知与管理、策划等高端职业素养与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2.3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新业态层出不穷。跨界融合、产品复合、线上服务体系完善等新的产业形式已经形成了旅游产业的新格局,而旅游人才培养却仍处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当中。以旅行社类人才培养为例,目前在线OTA已经占据了旅行服务的半壁江山,传统旅行社的服务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可是目前旅游高校的相关课程仍是传统旅行社的管理与服务内容,培养模式亟待精准面向产业进行调整。

3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改革路径

3.1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对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灵活、柔性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明确目的,促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方案对应产业、对应行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相关技术领域。培养方向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旅游规划人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双师型教育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等。

3.2根据全域旅游新业态调整培养内容,针对吉林省旅游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设立冰雪旅游、乡村旅游、度假旅游、定制旅游策划、管理、运营等新课程,传统的课程如酒店管理与服务相关课程增加民宿类的知识内容,旅行社管理类课程增加OTA运营类内容等,加强市场急需的“互联网+”“旅游+”等课程开发与建设。按照企业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涵盖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岗位职业技能课程、个人发展需求课程(因个人兴趣选修课程)不同模块的课程体系

3.3基于“双创”培养旅游专业对口人才,目前旅游类的职业资格认定也有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取消了国际领队证的考试制度,而是改为按照相关的条件申领,所以在人才培养中以职业资格标准、岗位技能需求为切入点,建设“课岗、课证融通”的课程,并融入学生个人发展的兴趣类方向课程。同时根据旅游产业的不断调整与新的发展形势,创造性地开发可以引导、刺激新的旅游消费的设计与策划类课程,着重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设计引领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的旅游产品,突破产业的限制,开拓创新空间,通过创新人才促进创新业态,进一步引领新的旅游消费方向。

3.4构建全域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从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旅游规划人才、旅游产品策划人才、双师型教育人才、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人才、旅游应用型技能人才六个维度调整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重视学生的动笔能力、逻辑能力、选择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结合,使旅游人才精化、细化,以人才推进全域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3.5塑造地域化特色旅游高等教育品牌,作为吉林省旅游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各旅游高等院校应该依托吉林省旅游产业特征确立地域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如依托吉林省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养生旅游等产业发展定向培养旅游人才,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制定与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与产业结构特点相符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标准,着力培养真正能够服务吉林省旅游产业建设的应用型旅游人才。3.6开辟多元实践教学渠道实践教学是最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重要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最不应该浮于形式。首先,在实习单位选择方面,横向上增加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范围,要将学生按照其特长、兴趣、特点及职业规划方向分类,除了传统的酒店、旅行社之外,还要增加乡村旅游、冰雪旅游区域、旅游规划策划公司、OTA等实习基地,扩展学生的实习选择范围,真正服务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定位,从而提高学生实习效率与效果。

除此之外,还要在实习过程中注意与实习合作单位沟通,最大程度转变学生整个实习期间均在一线服务岗位工作的现状,通过轮岗、换岗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在不影响企业运营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实习管理方法,形成良性循环的轮岗换岗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实习品质,还有利于旅游企业留住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6-140.

[2]刘朝文.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探讨———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4):1-3.

作者:崔莹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