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

时间:2022-01-30 10:27:2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大高校持续扩招等因素,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度也持续增长。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程大学近几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得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结论。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源地、家庭收入、社会资源、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陈述。同时,本文提出依附“家庭+企业+高校+大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就业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就业问题;大学生;研究方法;家庭教育

一、研究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扩大化,各大高校也进行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34万,预计2020年将达到874万。与此同时,20本科毕业生正呈现出“慢就业”的现象,其三方率较之前逐渐减少。另外,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和考公务员的人数正在持续增长。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毕业生人数激增等所导致的就业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尤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群体,对这一现象最为关注,并将其视为自身研究生涯中的重点研究对象。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面及社会人物都非常有限,究其就业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家庭因素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成分。本文就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展开深入讨论。

二、研究设计

为更好地揭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本文采取基于访谈和问卷的研究方法,选取西安工程大学2017、2018和20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其中涵盖13个学科。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对其信息的读取,再结合专业学者及专业从事就业工作的师生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设计一份关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问卷,采用多种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向毕业生邮箱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收集。收集来自本科毕业生所填写问卷调查得来的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采取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因素对其求职的影响、家庭是否在求职中能给予帮助等。考虑到该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笔者于2019年4月中旬开始进行为期2个月的调研,此时应届大学生就业已基本结束,访谈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对于应届毕业生采取面对面访谈,对于毕业生采取QQ或微信语音和视频的方式进行,每人大约10分钟,并做有记录。最后将问卷结果与访谈结果综合分析形成调研报告。经过问卷的发放和推广,对访谈结果经过归纳和整理之后,我们将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通过SPSS软件以及Exce12016进行数据录入和相关统计分析,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本文选取研究主要是比对法,通过比较家庭因素的差异,从而更深层次地剖析出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果差异的诸多影响因素。

三、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有95%的大学生反映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是巨大的。总体而言,主要在生源地、家庭收入、社会资源、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化表现。(一)生源地差异的比对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不同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在对就业认知的程度上和面对焦虑情绪的处理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处理焦虑情绪上,明显强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究其原因,城市的大学生和农村的大学生其从小接触到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截然不同的,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两者出现不一样的就业认知和处理焦虑情绪的能力。现今,我国还尚未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仍存在诸多贫穷、落后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更多集中在偏远的农村。对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本身家庭收入就非常有限,甚至会时常出现靠天吃饭的情况,再供一名大学生读书,就意味着要给本就窘迫的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压力。加之从农村来到城市读书,无论是文化素养、知识储备,还是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硬实力都无法与出身城市的大学生相提并论。久而久之,这就更加容易加重农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与此同时,我们了解到农村大学生的家庭背景都非常一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远不及城市大学生,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就业和考研或出国深造方面缺乏信心。由于信息的缺失,也进一步让他们与社会渐离渐远,彼此之间会感到缺少社会的支持与关爱。基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其更多可以满足义务教育期间的正常学习,但学习过程中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都较为落后,尤其表现在西部省份的农村大学生。基于此,面对就业时的取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消极情绪和不知所措的行为方式。(二)家庭收入差异的比对研究。我国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发展在现阶段表现出不平衡的现象,且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相对缓慢,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和资源的分配表现出极不匹配的状况,越来越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毕业生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明显不足。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物质资源的缺乏,经济方面的缺乏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成本的投资低下。首先,低收入家庭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选择学费较便宜的冷门专业较多。其次,家庭经济困难也限制了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或选择考取对自己未来就业有用的证书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以上种种因素都在制约着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会。与其同时,贫困家庭的学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根据调研显示,部分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在求学期间,经常进行打工或兼职活动,因此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变得相对较少,其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将随着变大。我们还了解到,家庭不合理的期望是导致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受诸多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低收入家庭认为培养一名大学生就可以改变家庭命运,并将其作为家庭的重要投资。因此,低收入家庭毕业生通常会把毕业后的薪资待遇作为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将稳定保障作为就业的第二因素。据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家庭大学生会通过向银行贷款或向亲戚借钱支撑其子女上学,保证子女能顺利完成学业。诸如这众多原因,许多低收入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之际,多认为尽快寻找到一份薪资待遇较好的工作最为重要,以此来缓解家庭经济面临的压力,进一步改善家庭的窘境。(三)家庭资源差异的比对研究。家庭资源与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运用息息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家庭资源保有量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家庭资源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收入、父母职业和父母人脉等因素。调研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收入越高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起薪和工作落实率明显优于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高校毕业生;而在父母职业方面,职位越好,社会地位越高,人脉资源越丰富,在其子女选择就业时能调动的社会关系就越多,这类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机遇也比其他毕业生机遇多,意味着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具有相对的优势;在父母人脉资源方面,父母人脉资源越多,高校毕业生所能选择的就业价值取向就更为明确。与之相比,家庭收入低、父母社会地位低、父母教育水平低的高校毕业生拥有的就业信息和机遇就会少的多。近年来,许多农村的大学生,即便获得有助于就业的专业技能证书,以及具有工作和实习的经历,由于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仍然不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四)家庭教育差异的比对研究。部分家庭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就业成功率降低,这和家庭早期教育脱不了关系。研究表明,农村家庭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概率远少于城市家庭的学生,所以他们更加珍惜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家长,更期望通过大学教育改变家庭现状,期盼其子女毕业后能够找一份好工作,进一步改变家庭现状,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由于早期教育程度的不同,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未来发展的规划等都非常受限。因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很大的阶梯型差异。在就业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大部分企业对于求职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综合能力和素质都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迫求。因此,培养良好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也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而家庭教育欠缺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环境约束,这类技能的培养和掌握还较为欠缺。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毕业生在现阶段社会新常态下,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本文就深入剖析大学生家庭因素对就业价值取向带来的影响,选取了西安工程大学近三年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家庭因素对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其生源地、家庭收入、社会资源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且其作用和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不可小觑的。因此,我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差异和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本研究所延伸出来的这些问题的继续研究,将为后期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依据。本文就调研结果,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政府给予高校和企业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招聘平台的建设,使所有大学生都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就业信息,尽量使所有大学生在同一起点上进行竞争。且需要通过相关举措,缩小阶层差异,提升二、三线城市的吸引力,促进积极的就业流动,吸引高校毕业生人才回流。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家庭社会经济等较低的大学生提供资源和机遇,逐步优化社会结构。第二,企业建立合理的招聘机制。企业是与大学生就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主体,他们的招聘和用人原则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由于家庭多方面因素的介入,企业可以充分地获取到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在关系原则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认知,从而降低招聘人才的风险性。故此,企业需要消除各类差异,建立合理的招聘机制,选择岗位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第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已变为一项需要不断沉淀的事业,今天的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根据调查,众多研究发现高校的科学专业设置存在很多问题。如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其与社会的真实需求逐渐脱节。因此,办学质量应重新得到高校的认知,且需要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同时,高校需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标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设立大学生就业咨询指导中心,使学生能够对就业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高校应加强与校企合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技能和经验方面不断增强大学生与就业市场的衔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其在就业价值取向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成功几率也会更大。第四,转变观念,全面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的不再只是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目前在就业价值存在片面认识的大学生,应鼓励他们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掘自身的闪光点,确定职业方向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注重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的积累。同时也要及时和家庭以及学校沟通,力争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外,要清楚认识到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自己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的投身于职场中,增强就业的信心,找到适合并能一展才华的岗位,努力使家庭因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朱怡琳.基于家庭生产决策视角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0):64-65.

[2]宋国恺,武天,李冬.家庭地位、人力资本与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5):71-78.

[3]林晓曼.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教育,2019(14):46-49.

[4]张文玉,蒋承.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J].教育学术月刊,2018(9):16-29.

[5]张文,张墨.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2011(8):22-23.

作者:朱成功 赵普凡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