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20 09:27:45

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正式增设“跨境电商专业”之后,不仅意味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多一种选择,也为培养适应“互联网+”业态的新型电商人才开辟了新的渠道。从两种教育融合发展意义切入,深度剖析跨境电商专业现状,阐明其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论证两种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群体系建设为途径、以教学企业为实践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以供广大高职院校借鉴参考。

关键词: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虽然都冠以“教育之名”,但“跨境电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属完全不同的概念范畴。前者本质上是一种学科教育,具备教材、课程、师资等学校教育固有条件的支持,同时又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即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有着特定的工作岗位、行业领域接纳。而后者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它并不存在教育对象的严格区分,人才培养旨在塑造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精神等,可视为一种激活人才自力更生、自主奋斗的引导机制。但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仅存在于“教育内部”,整体上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1]党的十八大以后,应国家顶层设计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主导方向,在原有“产教结合”“双师型教育”“校企合作”等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对大量教育资源实现了深度整合,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然而,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流于表面”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所谓的“第二课堂”“创新大赛”“创业项目设计”等,往往名不副实且与现实社会脱节,从长远发展来看,亟待构建一种集成度更高的融合发展模式;跨境电商专业应时而生、方兴未艾,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要求,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探索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一、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意义

从宏观上分析,关于“为什么要进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这一问题,不同认识主体从不同研究方向上能够提出多元化解释,具体到“跨境电商专业”层面,融合发展的意义就变得较为显性,概括地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国家顶层战略的实施。从技术角度说,跨境电子商务与国内电子商务运营机制、形式、方法等并无二致,均属于“互联网+销售”的内涵范畴,但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律、市场机制、经营资质等制约性更大,运营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更高,从而形成了与国内电子商务运营差异较大的模式。从这一角度说,跨境电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贸易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满足“跨境交易”的基本要求。而近年来,我国推出“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加入RCEP协定等一系列顶层战略驱动,为国内电商产业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这直接促进了跨境电商规模扩张。相应的,电商企业要从国家顶层战略中获取红利,自身要具有熟悉跨境电商运营的人才,同时在熟悉跨境电商运营规则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商业模式、强化创业意志,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反过来作用于国家顶层战略的实施。第二,顺应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趋势。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通过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消除职业人才“低学历、低水平、低价值”的落后观念。跨境电商专业是一个时代产物,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的设立是国家基于未来国家贸易发展的综合考量结果。总理在2019年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支持相关教育机构增设跨境电商专业,促进产教融合,为跨境电商发展强化人才支撑。”教育部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这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进行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同时,结合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拓展行业纵深,开辟全新的产业格局。第三,符合职业人才成长内生需求。直观上看,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专业型人才培养”,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贸英语等理论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实战型人才培养”,以创业平台、创新途径等为前提。两者融合发展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符合职业人才成长的内生需求。在传统行业(含传统电子商务行业)用人需求日渐饱和的状态下,利用互联网途径自主创业、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的一种重要选择。跨境电子商务以巨大的海外市场为依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基础上,复合型人才内生需求将得到有效满足。

二、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跨境电商专业设立时间短、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低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显示,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于2019年增补、2020年才正式执行,该专业属于财经商贸大类,可以说发展才刚刚起步。虽然国内电子商务专业(2000年批准设立)已经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但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借鉴价值有限,这意味着整个专业的教育资源、体系、模式等需要重新建构。相对应的,在整个专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它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自然很低,主要症结在于两者缺乏共同理念———“正确的理念是引导高职院校教改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路灯”[2]。从独立角度看,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理念更倾向于“国际化视野下的电子商务专业素养”,而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激活人才自身潜能,跳出纯粹就业、09从业的认知局限,主动开辟全新的商业模式与经济参与主体,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两种教育在理念上的差异,在“融合发展”前提下必须抹平,简单说,要将跨境电商人才塑造成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个体,将自身行为与国家经济战略、社会财富创造、自我价值实现等统一起来,同时按照“创新创业”的时间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整合跨境电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此保障创新创业过程中稳定的技术赋能;可以说,共同理念的建立是跨境电商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前提。

(二)“三教改革”的进度落后、缺乏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教改革”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的主张,包括了教师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三项内容。宏观上来看,“三教改革”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律,它视教师为根本、教材为基础、教法为手段,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封闭结构”。然而,具体到专业层面,“三教改革”中的三类要素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例如教师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是三类要素中更新频度最为落后的一类,而教材虽然可以快速编写、投入使用,却难免与现实专业教育需求及创新创业场景脱节,也需要较长的调整和适应周期,教法则具有很强的沿用惯性,即便涉及到全新的教学领域、出现全新的教学技术、提出全新的教学要求,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固有教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如常见的“灌输教学法”“填鸭教学法”“宣讲教学法”等。“三教改革”在跨境电商专业方面的进度落后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该专业设立晚,目前国内计划开设及已经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绝大多数采用校本教材并开发校本课程,这样一来很难做到宏观层面的统一性、协调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态势,如此一来两者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比较欠缺。同时,跨境电商专业知识体系比较复杂,教学内容涉及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多门学科”并以其作为支撑[3],相对应的,教师层面不仅要求具有“双师型”资质,还要强调师资具有国际性、前沿性、综合性素养,教材方面要做到高度协调,以跨境电商为核心,强化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外贸英语、国际贸易知识、网络营销等知识的整合,教法设计上更要灵活、开放,为创新创业教育保留充足的介入环节。

(三)跨境电商创新创业难度大、高职学生自主实践门槛高

近年来,跨境电商平台不断增加且日渐多元化,国内主要有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敦煌网、天猫国际等,国外主要有亚马逊、eBay、Wish、Shopee、Lazada等,这为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育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跨境电商运营的门槛很高,涉及到产权保护、税收、海关审查、国际物流规范等诸多制约,高职学生自主形式下很难展开实践。例如,亚马逊作为全球知名的跨境电商平台,对于卖家的资质(企业级)提出非常严格的审核条件,国内大多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如唯品会、聚美极速免税店等,都是采用垂直经营模式,一般个体及企业很难入驻。

三、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建构

从教育机制角度出发,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可以按部就班地展开,师资与学生之间所构建的“教与学”关系是稳定的,并且具备成熟的考核机制、管理制度、奖惩标准等保障。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非常灵活,创新不局限于任何形式,创业不局限于任何领域,相对于教条化的教育审核标准,“创新创业”更注重学生的现实成就。如此一来,两者如何构建高度协同的相互作用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议题。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虽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跨境电商”的大框架限定下,真正基于海外市场展开实践仍然有很大难度。鉴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机制”来搭建两者融合发展平台,构建“双载体”人才培养体系。所谓“双载体”,其一为“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其二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利用互联网媒体、工具高度衔接的便利,构建两者融合发展模式。“双载体”构建的融合发展机制,最终要落实到跨境电商与创新创业活动上,具体实施可依据“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群体系建设为途径、以教学企业为实践基础”展开。

(一)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高职院校为现实空间,分别建设“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前者由跨境电商专业院系为主导,将重心放在课程开发、教法创新、师资培养等方面,后者由合作企业、单位、组织等共同参与运行,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生成为主要目的,由此建立互联网上的“校企合作”新路径。从形式上看,“双载体”呈现出19相互嵌入的结构,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上虽然主要提供专业领域知识、经验、技能,但在所合作的跨境电商企业、组织、个体(专家学者)引导下,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变化,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双载体”融合机制明确指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两种教育融合发展为契机,高职院校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推出一系列“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例如:以跨境电商平台管理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管理能力课程”,在传授学生跨境电商具体操作方式、运营政策制度、境外市场风险监管等知识的同时,激励他们开辟全新的管理方式,增强在国内同领域、同行业的竞争力。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跨境电商核心课程内,开发诸如“跨境电商营销推广”“跨境电商市场实务”等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引导向“复合型人才”层次,强化其从业适应、创业落实、创新务实等能力。

(二)以专业群体系建设为途径

“双载体”融合机制下,为专业群体系建设提供了优势途径,在形式上表现为“跨境电商专业群”和“创新创业专业群”交叉组合。其中,跨境电商专业群以“跨境电子商务”为核心,关联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及物流专业等,促进课程、教师、资源等共享,在实践中可采用分段式“轮岗轮训”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将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划分为ABC三组,A组进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B组展开国际贸易实战教学,C组展开商务英语集中训练,按照一定周期轮替,分享其他专业及合作企业教育资源。整个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保持高度开放态势,并从其他专业吸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开辟多元化的专业实践项目,两大“专业群”相互作用,加速教育融合发展进度。

(三)以“教学企业”为实践基础

所谓“教学企业”,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教学的企业”,它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单位,特指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深度介入的经济组织,尤其对于跨境电商专业教育而言,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实践训练功能,且“教学企业”本身也是创新创业的“起跳板”;以“教学企业”展开实践主要包括两种形式:[4]其一,自建团队、平等合作。一些高职院校具有校办工厂,或与当地电商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可以采用自建团队的方式,由校方以“法人资格”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注册,转交跨境电商专业院系负责人管理,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就“平等合作”而言,学生创业团队以市场采购形式获取产品,自己制定营销策略、自负盈亏,学校从教学考核的角度出发,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销量额度。这种方式对于提升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素养非常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库存压力,实践难度也最大。其二,依附企业、负责代销。从“岗位实习”的角度出发,教学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跨境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途径,这是一种高度依附企业形成的教育模式。例如,以跨境电商专业班级为单位,定期参与到企业订单处理、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活动中,负责一定比例的服务工作,旨在让学生了解跨境电商真实场景,激活其创新创业的意愿。综上所述,跨境电商专业教育蕴含的主要是“专业素养”文化因子,而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的主要是“自力更生”文化因子,两者融合发展需要共同的文化背景,如何平衡两类文化因子以及如何促进两类文化因子渗透,也考验着高职院校自身校园文化创新能力。当前,国内高职院校举办的不同类型“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有效途径,它实现了浓烈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同时又强调与专业的高度相关性。整体上,关于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议题,本文抛砖引玉,以期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赵莉.创新创业教育与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

[2]陈文伟,郭立伟.基于跨境电商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0).

[3]范光宇,邓志超.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速读(中旬),2017(8).

[4]刘亚玲,陆焰.基于跨境电商的高职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作者:周晗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