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

时间:2022-10-10 02:43:55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

摘要: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但大学生安全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认识到位,研究到位,落实路径,努力实践,树立大安全观,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因人施教不断探索安全教育形式,为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

大学校园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措施,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对校园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的拉网式排查,对安全隐患登记建台账、列出清单,制定措施,加强教育,强化大学生安全红线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担当,提高大学生安全风险防控水平,为家庭、学校、社会创造安定、和谐的局面。

一、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安全教育要组织好、落实好,就要有健全的机构,稳定的师资队伍。现在各高校机构设置各异,表现为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造成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弱,安全教育手段滞后,教学实效差。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标语上,未落实在行动上,教育机制由于缺乏全员参与而未形成长效机制。开展安全教育,由谁来承担此项教育工作?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保卫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缺少专业教师,致使安全教育这门课上与不上、教好教孬一个样。

(二)网络信息认识应用及动态监管缺陷

网络信息化发展迅猛,任何人都可以不受地域、生活方式、种族、制度、信仰的约束,随时随地的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传播信息。新时代大学生亦如此,他们在互联网、微博、QQ等平台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等,网络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形,判断是非能力不强,加之个体涉世不深、易冲动,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到煽动;理想化要求高,缺乏网络虚拟平台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网上诸多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容易受信息的误导和煽动,对国家安全和自身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三)高校存在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现象

政府部门要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健全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并实行问责制。所以各高校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视。但却忽略了安全教育工作,造成安全教育专职教师少,教育效果差,更谈不上把安全教育纳入学分。在高校许多的安全事故中,反映出有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逃生技能差。

(四)大学生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意识淡薄

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高校重视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教育,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然而高校当前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诈骗等的具体事项上。一旦出现有关国家安全的事件,许多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缺乏理性分析,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制造事端。

(五)高校安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有些高校还没有紧密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也有些高校没有将安全教育课列入选修课,更谈不上必修课。还有些教师多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意识形态的教育。在安全教育中,大多采取举办讲座,展览,消防演习等形式,从而产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二、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初探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树立大安全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社会格局发生变动,利益格局深度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搞破坏活动,新问题、新矛盾、新课题不断呈现,难遇见和不可知的挑战愈发增多,致使高校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高校不安全稳定,何谈发展?所以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观念,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高校要根据新时代下高校安全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安全教育责任制落到实处。“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要确保安全教育全员化,授课时间全程化,教育内容系统化,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防范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将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观有机结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二)新时代高校要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安全教育实践中,高校要积极探索将安全教育纳入学分制教学管理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树立“安全意识淡漠、思想麻痹是最大安全隐患”的理念,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着力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安全教育覆盖到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家长。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牵涉到法律知识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方面面,但总的来说,主要为协调保障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和奖惩评价机制等内容。这些组成部分之间互相交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协调保障机制方面。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高校构建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成立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要在师资培训,教材、教具购置等方面舍得投入。在岗位设置、劳资调整等方面探讨激励机制。

在宣传教育机制方面,要着力构建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多部门齐抓共管、各种资源利用充分、覆盖各个领域的安全知识教育机制。在这一机制中,要明确宣传部门在媒体利用与舆论宣传、学生工作部门在心里健康咨询与教育、保卫部门在安全知识选择与推广等方面的重要责任。专题讲授国家法律法规,剖析典型案例和事故,传授自我保护知识,营造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氛围,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奖惩评价机制方面,建立高校安全教育奖惩评价机制,高校内部各单位在安全教育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怎么奖?没做好怎么惩?各二级单位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考核?在这些方面的评价指标往往容易被忽视而没有落实,或者因为没有量化指标而难以具体执行。要建立考核分析体系,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奖中加大安全教育的权重并实施安全风险考核机制,定期公布各单位和师生员工的安全考核情况,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手段来激发师生的自觉性。

(三)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全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知”,而且要让大学生“会”。高校应在“会”上,根据新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创新出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形式,说理透彻,深入浅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要充分利用班会、升旗仪式、讲座、参观等方式,积极发挥安全教育实验区平台作用,通过安全知识攻擂赛、拍摄典型案例微电影、主题活动、网上学习等形式,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国家安全、文化安全、身心安全等各类安全知识,进而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安全自救常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教育要早准备、早计划、早安排,使安全教育前置,充分利用发放录取通知书、开学初、放假前等关键时间节点,将安全指南等相关安全知识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手机移动端应用、微视频、线上安全平台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和逃生自救等常识宣传。加强并开展“军校共建”、“警校共建”活动,让地方驻军和公安干警组织力量参与校园安全教育。

(四)利用“互联网+”,发挥网络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以信息化为支撑,网络化为平台,人本化为主导,使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好“互联网+”,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结合各类安全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安全教育+技能训练+自我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安全教育要因人而异

每个大学生的安全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对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如何做到因人而异?高校应特别重视利用第二课堂和安全咨询,结合“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日”、“全国消防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举行讲座、班会、讨论会,开展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来展示安全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不同性格的人都能参加一项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营造一个安全关乎你我他,从自我做起的校园氛围。把安全咨询作为课堂安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开展有效的安全咨询服务,将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列出清单,建立档案,重点给予帮助、教育、关注,促进每个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化,提高安全教育成效,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古人云“宜未雨而绸繆,勿临渴而掘井”“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学校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安全工作是艰难繁琐的,同时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应从学校、学生的点滴小事做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师生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形成人人自觉重视安全,人人主动遵守安全,人人努力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使我们的校园安全、和谐、稳定,使大学生无忧无虑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咏梅.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研究———以W职业学院为案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叶予清,段洪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文教空间,2015(21):117-119.

[3]华小丽,孙侃等.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2013(3)下:3-5.

[4]张钟元.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2013(10):167+169.

[5]刘慧,李艳.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现状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李留银 单位:菏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