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

时间:2022-11-14 08:42:23

论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

[摘要]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这项工作中不仅要熟悉传统文化典籍,还要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既要注意传统典籍中句读篇章和文义梳理,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考虑将经典的阅读教学与学生的道德培养密切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活动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和学习经典。

[关键词]高校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通识教育

随着国学热的盛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已蔚然成风。从学龄前至小学、中学,各种形式不一的传统文化普及性质的培训科目悄然兴起,不少高校也开设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对于已有一定阅读和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如何才能正确引导他们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如何才能使他们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真正韵味,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言行,这无疑是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者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在传统文化通识课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已有不少共识,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正逐步实现正规化,探索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模式和发挥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内涵价值的时机已经到来。国内学界对于高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给予了高度关注,不少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不少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设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导读课程,进而实现“将经典文本的导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变教师推介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导读,变学生的自我阅读为教师指导下的理性阅读”[1];当下高校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存在放任自流的问题,因此要“重视经典著作课程和文化经典导读相结合,优化经典阅读过程”[2];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势,利用好图书馆的大量藏书,将图书馆打造成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课堂”[3]。由此可见,正确引导高校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已广为学界所认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经典可谓汗牛充栋,并不是每部经典都需要教师导读和讲授,并不是每部经典都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短暂的数年时光中充分阅读,并不是每部经典对于学生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对大学生意义重大而深远,特别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兴趣点不一,在高校专业划分明确、课程设置导向性鲜明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更要因材施教,不能简单地整齐划一。教师对于经典的领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从古到今就存在形形色色的领悟路径,很多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而言,完全做到充分和正确地把握经典难度很大,放任学生阅读和泛览更不可取,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要发挥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既强调学生的自觉,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答疑解惑的作用,这样方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文本选择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首先面对的是版本问题。例如,《论语》篇幅不大,但选择不恰当的文本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导致厌倦和畏难情绪。因《论语》之类的经典文本复杂,简明扼要者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繁杂者如《论语正义》《论语注疏》《四书章句集注》。针对不同层次的阅读者而言,传统文化经典的文本选择应置于首位。就国内高校学生的现状而言,可考虑两种文本选择并交替使用。第一种是“白文本”,即只有经典的原文,不加任何诠释;第二种应尽可能选择名人、大家和流传广泛的经典文本解读或翻译。“白文本”旨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帮助的前提下,对于经典有比较全面和感性的认识,“诠释本”旨在“白文本”的基础上对经典中不易理解和产生歧义的成分予以必要的疏解,这两种文本的选择是高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白文本”的选择可视学生的能力高低有所取舍,对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采纳传统的木刻本或木刻影印本。以“十三经”为例,既有简体横排标点本白文“十三经”,也有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刊印的“十三经”可供选择。笔者对于本单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授课尝试,两种文本交替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接触繁体字可以增进他们对于汉字历史演变的感悟,进而激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典籍体量巨大,即使清代朴学大师终其一生也不能穷尽冰山一角。很多普通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对传统文化形成感性的认识,侧重点自然落在文化典籍的选择上。1923年胡适应约提出最低限度的国学必读书籍后,即有《清华周刊》记者恳请道:“我们希望先生替我们另外拟一个书目。一个实在最低的国学书目,那个书目中的书,无论学机械工程的,学应用化学的,学哲学文学,学政治经济的,都应该念,都应该知道。”[4]尽管如此,胡适在删减先前的书目名单后,所开列的文化典籍仍多达三十三部。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典籍的选择既要能够凸显传统文化的全貌,又要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充分消化和吸收,不妨考虑以经、史、子、集、其他五种分类方式择取代表性文章向学生推荐。经部首读四书,朱子谓“四书用力少,而收效多”,其次挑选《左传》中一二叙事篇目,则大抵经部可以概览;史部选择“四史”中若干“列传”汇成一个章节;子部专注于先秦诸子中脍炙人口的数篇即可;集部可酌情挑选两汉至明清有巨大影响的文章数篇;其他类即佛书、小说、诗词等酌情选用。总之,文本选择的优劣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既不能盲目扩大阅读范围和阅读量,也不能肆意缩小阅读规模,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风采。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版本目录学知识,尽可能选择“善本”,而不能简单依靠互联网和一般的通俗读物,良好的版本选择可以大幅提高授课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教学困难。

二、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教学

在妥善选择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开展传统文化典籍阅读工作是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从国内若干高校的经验来看,在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典籍阅读工作中应当意识到,“课程设计方式上,应贴近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课程设计方式应与当代社会生活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需要、思想状况、思维方式等实际需求相结合”[5]。质言之,教学设计要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衔接,而教师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引导人角色。然而值得商榷的是,以传统文化附会现实生活是否真的能够为我们提供些许精神慰藉?抑或真的有助于学习者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在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教学中应立足于对典籍的充分研读,最佳的授课教师应对传统文、史、哲皆有一定研习,在课程准备阶段要立足于客观的教学环境需要,合理取舍教授内容,对于尚存争议的篇章如今文经和古文经等概念,应抱存疑态度,不要草率下结论,以免学生误读和误判。有鉴于国内传统文化通识类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可考虑按照文史哲专业划分,合理搭配形成教学团队,综合教学内容设计,集合群体的力量将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典籍阅读障碍之一是字词句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第一要务是正确克服字词句理解的困难。在实践过程中,用好以《古代汉语词典》为代表的工具书是最基础的工作,对于文意和段落的理解,要在有充分、公认的注解基础上形成对于文意的正确领悟,而不能信口开河致使教学产生不必要的歧义和困惑,只有在文本的篇章句读障碍基本得到清除后,经典的阅读方可有条不紊地展开。这是比较费时费力的阶段,需要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注疏和解读类文献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正确取舍。基本的“小学”工作完成后,才有望从“义理”层面对传统文化典籍进行准确阐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时切忌带有暗示性和指示性的阅读引导,应当侧重于将经典的形成背景、所传达的本旨原原本本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将古人的智慧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相对照。例如,传统文化中宣扬的“四维八德”“名教”,“理”“气”“道”“命”“性”等诸多内容,在向学生做一般性介绍时既要把本义道出,又要对这些理论的社会影响给予必要阐发,尽可能不要掺杂意识形态色彩,以便于学生原原本本地领会传统文化经典中义理产生和发展的始末。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指导课程中,可以考虑将某些具有共性特征的概念进行归纳,便于学生在阅读和研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虽有年代、人物的差别,但学派间师承关系明确,派系门户泾渭分明。以儒家思想为例,儒者群体庞大,但其流传过程中大致分化为荀子、孟子二家,由二家衍生而出的尊德性和道问学实则开创了后世儒学发展的两大脉络,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能将这些线索性的信息分门别类提炼出来,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则可跳出就文本谈文本、就思想家谈思想家的狭隘路径。可惜的是,不少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对于此类线索性信息的持有有限,认为这类信息过于繁琐,学生不易掌握。对此,可以考虑化繁为简和化整为零,在讲解某个关键的思想家时,专门开辟一个时间段讲授这类文化史发展的线索性信息。在经典阅读教学中,阅读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充分品味、消化和吸收经典的价值,而阅读量太小更不能在有限时间内令学生尽可能接触不同门类的经典,所以务必于每次授课中以固定的阅读量要求学生,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国学典籍部头过大,但不能说无法阅读,倘若规划好一定的阅读速度和篇幅,“全看二十四史,一日不辍,亦不过四年”[6]。经典阅读教学在质和量之间要有所平衡,以比较枯燥的“经学”为例,不宜讲授太快和太多,应当循序渐进。对于易于理解的史书、小说之类则可适当加快进度。进度的把握需要学校有固定的授课时间,确保每学期授课量的恒定性,在规定学时内必须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学生参与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如何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是私塾教育,其主旨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力图通过经典的学习,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笔者认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经典阅读教学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对话式教学的引入。这种方式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与掌握。从中国教育发展史看,对话式和问答式教学在强化概念认知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宋儒非常推崇这种教学方式,朱熹有门徒问:“浩然之气,即是人所受于天地之正气否?”朱子答:“然”。又问:“与血气如何?”曰:“只是一个气。义理所附于其中,则为浩然之气。”[7]朱子与门徒的交流实际上并非刻板的师生关系,而是以平常的对话模式就“浩然之气”展开探讨,朱子没有否定门徒将“血气”归入“浩然之气”的观点,而是将其观点纳入个人理论中,即“只是一个气”。这种对话教学模式在当前教学中可选择性采用,特别是中小班教学,既可以消除学生对经典理解的困惑,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了解,更能促进教师检讨备课得失以提高授课质量。2.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目前,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教学已然普及,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可通过构建“翻转课堂”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电脑的便捷作用,鼓励学生就学习心得进行充分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此为纽带,加强师生互动,还可将图、声、像等多媒体信息传递到平台,供学生参考使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开方便之门。笔者单位使用的超星数字平台和尔雅平台中国学经典类学习课程不仅提供大量相关课程资料,而且设有学习互动机制和慕课功能,后者方便学生以快捷的方式在线品味原汁原味的国学通识课教学名师的视频授课录像,受到广泛欢迎,网络平台使传统经典阅读教学的授课内容丰富多样。3.指导学生摘抄典籍中的句、篇、章,并定期安排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例如,阅读《论语》时将提及“仁”字的句、篇摘抄出来,阅读《孟子》时将述说“性善”“气”的关键句予以摘抄;阅读《左传》时将褒贬善恶的词句摘抄,等等,这样既能加深对某学说或思想概念的了解,还可就某一问题展开充分探讨,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摘抄工作务必强调“有的放矢”的重要性,切忌不区分主次的盲目摘抄,要边抄边思,最好将心得体会形成文字。4.合理引导学生对经典进行反思和评价。这是建立在学生对经典阅读相当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先行对所读经典进行评论和阐发,教师作为仲裁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轻易打断其陈述的逻辑思路,可给予一定的提示以促使其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产生自发性的正确认识。例如,对于学界探讨较多的“三纲”问题,动员学生广泛阅读《白虎通》等著作,在通读相关经典文献后组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客观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对于当代社会的启迪,对于领悟能力较高的学生可进一步引导其思考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公民道德的差异。

四、高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与学生道德的养成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担负着双重使命和任务,一方面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健全知识储备为目的,另一方面担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大学生养成现代公民道德的重要任务。就后者而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意义更加重大,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贯彻于实践中。1.诠释好传统文化经典是当务之急。传统文化发展时间跨度大,不同的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影响不同,我们很难用几千年前的著作去约束今人的一言一行。诚如韩非子所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8],对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不能盲目照单全收,而要根据世道变化有所取舍,古为今用。诠释传统文化经典并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歪曲经典,而是在全面解析经典含义的前提下提炼出于大学生道德有益之处。对于明显不合乎时代潮流、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糟粕成分应坚决予以舍弃。如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孝道”“二十四孝”中不乏愚昧和落后的成分,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有必要以批判态度诠释其中的部分内容。2.组织好学生阅读和反思是重要一环。宋儒在读书过程中看重“涵养”的重要性,“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嘿坐澄心体认天理”[9],强调的便是要静下心来对习得的知识予以反思和涵养,通过“嘿坐澄心”以达到“体认天理”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后,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对获得的知识予以切实的反思,通过自我检讨和纠正以实现道德体验的自我完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解剖,倾听学生的心声,指引学生通过反思在日常一言一行中争做合格、优秀的学生和公民。这种自我学习和反思既有助于将传统文化经典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又可避免传统经典阅读课空谈心性、缺乏实践的弊病。3.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衔接。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中要置于重要位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侧重个体的品德修养,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践行带动全社会向道德完满的方向迈进,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也是公民的个人道德培养,但又将这种个人道德践行上升到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因此,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有必要将经典的释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践行要求相结合。正如在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宣传思想战线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工作要体现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体现时代感,夯实共通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将传统文化提倡的修身、持敬、诚信、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联系,如此才能将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紧密关联到一起。

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课后活动开展

从国内院校的教学实践来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需要课后活动的支撑才能巩固课堂授课成果。从切实可行处考量,相关的课外支撑性活动可分为三类。1.以社团形式存在的各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组织。这类组织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定期集中探讨阅读经典的学习体会和延请专家学者讲学为主要活动方式,这种自发性的国学传播组织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特点,合乎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习惯,但由于学生理论修养和阅历局限,时常出现理解的误区和错误,甚至出现歪曲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教师有必要积极参与相关社团建设,及时提出建议和主张,引导学生活动步入正轨。2.依托固定的传统文化讲习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和讲授。湖南大学利用岳麓书院的独特地位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和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定期开展国学经典教学和讲授工作,师资力量雄厚,且面向校内外师生、国学爱好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经典课程。这种模式可以提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正规性和正确性,但并非各类高校均可采纳,而其设立专门的传播平台却有可取之处。3.以学校为依托,以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为主要内容定期开展各类专项活动。安徽工业大学每年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颇具特色,国学经典诵读会比赛分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背诵和现场诗词创作三个主题进行,诵读题材选用《论语》、《道德经》、《楚辞》、李白诗歌、《弟子规》、《医古文》等经典读本。这种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补充,又可吸引学生参与经典阅读活动,值得肯定和借鉴。从传统文化经典教学设计考虑,相关支撑性课下活动的开展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各类高校的实际来看,上述两套方案切实可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课后支撑性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即实践难度不高又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并能以固定的时间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将这项工作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六、结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既需要教师对于课程设计的精心准备,也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更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将这项工作做好,正如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所指出的,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国学经典的阅读教育是彰显国粹必不可缺的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其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需要关注的维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探索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教材的完善、授课内容的细化、师资实力的培养和提升;第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考核机制,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如何正确、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学习质量是学界长期以来研讨的热点,考核机制既不能使该课程陷入应试教学的窠臼,也要能够科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我们不妨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课业论文的习作、传统文化网络学习成果、学生的传统文化才艺展示等,以期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第三,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可适当并入其他公共科目,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导论等课程,逐步形成全新的高校文科、理科、工科必修的通识类教育课程,改变传统高校公共课教育内容单一枯燥的弊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朱浩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