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01-16 08:54:08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运用

摘要:数学课程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已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综合能力;运用

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性数学教育的起点,对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指导原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本文对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进行研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兴趣对促进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过程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很难使学生充分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乐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确定位置”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一个小游戏,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复杂程度不一的地图,并在每幅地图的起点处放一只小狗,请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指引小狗去往目的地。这样,学生进行指引,教师则按照学生的指引控制小狗前行,顺利帮助小狗到达了目的地。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并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理进行深入解读,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教师能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数学的世界当中。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学校开运动会的视频动画,并让一名同学扮演体育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身体素质选择参加各种项目的运动员。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动画为学生分别展示出一些运动员的各项身体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根据相应的要求统计出各个指标的众数、平均数以及中位数等。

三、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

尽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但是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呈现出的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使得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形式的数学知识转换成为声音、图像、动画以及视频等形式,使数学知识能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水杯、轮胎、篮球等,并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然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具体的物品转换成其物理形状,使学生对圆形的概念形成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圆形中分别画出圆心以及直径,展开对圆的相关知识的讲解。

四、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微课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将教学难点通过录制微课的形式讲解出来,如分数的通分方法、分子分母分别运算等。其次,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引导学生观看并预习。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之前的观看已经对知识点产生了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以播放微课视频的形式对教学难点展开重点讲解。

综上所述,数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因此,数学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多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银萍.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17(12).

[2]陈元枝.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吉林教育,2014(16).

[3]陈惠.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智慧课堂探索———以《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2).

[4]杨秉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J].甘肃教育,2017(24).

作者:梁卓娟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平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