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探讨

时间:2022-07-08 03:14:52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探讨

摘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教育发展历程的时代呼唤,也是学生个体积极成长的内在需求。美术表现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具学科特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美术表现素养时,可以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因切入,探究其与外显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模式的有机融合,使课堂走向实效,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提高。

关键词:美术表现;教学策略;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具学科特质、最基础性的内容是美术表现,具体表现为对空间和造型的感知、美术语言的运用、视觉形象的塑造、综合元素的运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对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尤其是美术表现,更是备受关注。在当下课堂中,美术表现不再只有蜡笔和水彩笔,美术媒材呈现了丰富性,有水粉、刷子、小喷壶、水墨、彩纸、吹塑版、海绵刷等;形式更是多样化,有撕纸、揉纸、折纸、剪贴、国画、版画、综合等。笔者指导青年教师执教了《冷色和暖色》一课,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以此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

一、趣化形式,激发美术表现思维

由于美术学科为非考试类学科,难以让学生产生外在的学习诱因与学习动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创设基于学生年龄的趣味化美术课堂,设计新颖有趣的学习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发展其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和发散性。(一)趣化导课形式,展开学习思维。生动的导入是一节优课的良好开端,也是达成美术表现目标的起始环节。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先开门见山引出一位喜欢到处旅行的“变色龙小姐”,并运用童趣的语言、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增强画面感,即变色龙小姐带来许多颜色,提问学生:“红红的火焰山给你什么感觉,换个地方变身衣服去海边纳纳凉什么感觉?”学生从课件直观的色彩感知中,了解到红色带来温暖和热情的色彩心理感觉,蓝色带来凉爽和宁静的色彩心理感觉。最后,教师出示一道填充题:红橙黄让人想到(),感觉(),这样的颜色称之为暖色;蓝绿色使人想到(),觉得(),称之为冷色。教师导入新课时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展开学习思维。从学生踊跃的举手状态和积极的课堂问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在放松而愉悦的氛围中活跃起来。由此看出,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冷暖色的问题迎刃而解,也为接下来的美术表现活动开启了良好的篇章。(二)趣化表现形式,聚焦学习重点。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对《冷色和暖色》这类色彩练习课,常常会选择颜料、油画棒等画材,以绘画的形式来讲授冷暖色知识;但这种表现形式趋向专业化,形式感比较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这节课中,授课教师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选择彩纸这一美术媒材,通过分一分、撕一撕、贴一贴等方式,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清脆的撕纸声、随机撕出的图形、醒目的色彩纸,多元化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感知,使学生获得美术思考和体验,触发其对新知识的探究动力。趣味化的表现形式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美术表现的技能要求,使学生更聚焦学习重点。传统美术课堂中,教师用颜料来表现冷暖色时,学生经常会顾此失彼,水多水少掌控不好,颜料调配也不理想,学生被此问题牵绊以后,对冷暖色的思考就有所疏忽了。这节课中,教师改为撕贴画的表现形式,学生可以更多地关注本课的重点,如什么是冷色,什么是暖色,调冷暖色如何合理地加以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将美术表现形式趣化后,问题更为聚焦,紧紧扣住了教学的重点。

二、分层练习,培养美术表现自信

学生的学习自信是美术表现获得成效的前提。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通过外在因素的肯定而获取,也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感知。影响学生自信的因素较多,比如学习目标、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等。美国学者卡罗尔•安•汤姆林森认为学习任务的难度与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和理解力相当,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授课教师采用分层练习来分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模式。这节课,教师设置了三个梯级层次的美术表现实践体验:(一)区分冷暖色。第一层次的学习要求为:“快速地将学具包里的颜色纸分成冷暖色。”首次体验的要求不高,只需学生通过认一认、辨一辨、分一分等方法把彩纸区分为冷暖两色系。在此之前,学生已有冷暖色的图片感知、冷暖色的审美交流及冷暖色的小结定义。学生有了这些色彩知识的认知铺垫,在首次的美术表现实践练习时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二)理解冷暖色。第二层次的学习要求为:“运用撕撕贴贴的方法,完成一幅冷色调或暖色调的抽象风景画。”很明显,第二次实践的要求比第一次有所提高。学生在第一层次学会区分冷暖色,第二层次需要理解什么是色调,并掌握由多种色彩组成的冷色调或暖色调知识。教师在学生实践之前,先示范《秋林》(暖色调)抽象撕贴画,让学生直观感知美术表现过程,扫除冷暖色调抽象画创意表现的学习障碍。第二次练习的难度较高,教师便把第二次美术表现的实践操作时间设置为2分钟,利用“短平快”的分层练习,减弱学生对色彩选择的纠结状况,又快速达成抽象撕贴画的学习目标,同时巩固了冷暖色调的知识学习和美术表现。(三)运用冷暖色。第三层次的学习要求为:“选择冷暖色纸张,为动物朋友来变色;撕贴时,注意点线面的巧妙搭配;合理运用冷暖色调,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美感。”教师要求学生把已储备知识“点线面”融入冷暖色的巧妙搭配中,将冷暖色纸变化成纸点、纸条、纸块。这个学习要求提高了,既有冷暖色知识,又有“点线面”知识,还有两个知识版块相互融合的综合审美表现。这节课,授课教师把练习分解成三次,并呈阶梯式由易到难呈现,讲练结合,及时在分层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美术表现自信在动态的课堂教学环节里逐渐培养。

三、关联生活,培育美术表现能力

生活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更是内化美术知识的土壤,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是内化知识的有效探究。新课标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美术课堂中,生活化的学习表现为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中进行发现、探究、交流、思考,不断完善已有的认知经验,并逐渐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在《冷色和暖色》一课中,授课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衣食住行中的冷暖色”的PPT,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明晰生活中的色彩运用及蕴含的文化意义。然后,教师又设置了“生活巧装扮”的互动学习环节:森林里,孔雀在布置婚房办喜事、大熊诊所即将开业(在黑板上展示婚房和诊所的室内情景图,营造生活情境),动物们送来了许多物品(分别用冷暖色绘制的桌椅、地毯、窗帘、花瓶等物件,背面粘小磁铁便于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直观地探究)。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用所学的冷暖色知识进行合理的装饰。学生2~3人组成布置小组,教师挑选两组学生为孔雀布置婚房、为大熊布置诊所,其余学生为评判团。两组学生利用绘制学具,分别在黑板上为孔雀的婚房、大熊的诊所布置起来。布置任务完成后,甲组学生介绍了医院的作用和特性,认为用冷色更合理,因为冷色让人感觉安静清新,可以让病人在恬静的环境中静心休养;乙组学生认为结婚是喜事,选择暖色更会产生喜庆、热闹的气氛。评判团也纷纷参与交流,建言献策。生活化的物品布置、直观的设计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趣味的学习活动中,切身体会到色彩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学以致用的探究使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获得实效的培养。

四、植入情节,内化美术表现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美术教学目标的第三维度。由于学科特征,美术往往以色彩、造型、构图带来审美的熏陶;以画面意境、视觉渲染呈现情感的陶冶。同时,学生完成一件美术作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其毅力、耐心的过程。每节美术课都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指向,有时是隐性的,有时会显示学科的独特性。《冷色和暖色》属色彩知识板块,学生通过对“冷暖色”知识的系统学习,对色彩的感知产生了新的体验,并自然地引发了情感与态度的变化,如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某些颜色,可能会对色彩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可能会在生活中用色彩知识进行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设置了“变色龙小姐”及“她的朋友们”这一情感教育主线。情感教育主线的前半程是教师通过爱旅行的“变色龙小姐”带着学生领略各地风景,学生产生色彩冷暖感知。教师又带着学生赏析画家作品,并重点分析了荷兰画家凡•高的《星月夜》,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深浅不一的蓝色,学生通过交流感知到这些深邃的蓝色映照了画家一生的曲折失落;大片蓝色里散落的点点黄色,是映照画家对艺术对生活的执着追求。教师通过对画面中冷暖色的分析,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坚毅努力地追求,对明天永葆希望。情感教育主线的后半程是变色龙小姐的朋友们被施了魔法,全都黯然失色了,请求小朋友的救助。在这个情境的渲染下,学生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创作的激情倍增,作业完成度高。展评作业时,学生用所学色彩知识帮助了变色龙小姐的朋友们,这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已经突破学科的范畴,变得更有宽度和深度,是人文的关怀,是对生命的平等尊重。美术表现既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科的基础性素养。教师可通过关注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以多层次、多元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唤起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绽放,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卡罗尔•安•汤姆林森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苏晓萍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