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11-25 03:42:35

学生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工具。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隐喻能力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将丰硕的隐喻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隐喻能力可以在词汇教学、写作教学、文化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学生隐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了解目标语文化、培养目标语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外语教学

传统语言学一直将隐喻视作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1980年Lakoff&Johnson联合出版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看法,开拓了认知科学研究隐喻的新领域,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重要地位,掀起了当代隐喻研究的热潮。人们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工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人们必须借助隐喻将抽象的内心世界概念化。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将丰硕的隐喻研究成果运用于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中,探讨隐喻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隐喻能力这一新的概念应运而生。

1隐喻能力的定义

隐喻能力研究已有三十余载历史。在隐喻研究的浪潮中,心理学家Gardner&Winner(1978)率先提出了“隐喻能力”这一概念,指出隐喻能力包含以下几方面:理解隐喻的能力,解释隐喻的能力,恰当地运用隐喻的能力,评价隐喻表达优劣的能力[1]。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就隐喻能力定义展开探讨。Pollio&Smith(1980)认为隐喻能力包括创新隐喻的能力,流利表达隐喻的能力,以及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2]。Littlemore&Low(2006)进一步将隐喻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隐喻产出的原创性,解释隐喻的熟练度,识别隐喻意义的精确性,理解隐喻意义的快速性[3]。国内隐喻能力研究起步较晚,1998年陈道明发表文章《从习语的可分析性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能力观》,开启了国内隐喻能力研究的大门。陈道明(1998)指出隐喻能力和语法能力、交际能力一样,是人们熟悉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标志。但是他并没有就隐喻能力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4]。严世清(2001)将隐喻能力定义为“隐喻能力至少应包含认知主体在不同认知域之间自发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5]。袁凤识等(2012)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隐喻能力的定义基础上,指出隐喻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隐喻能力包括接受和产出两方面,强调隐喻的认知加工。广义的隐喻能力涵盖更多方面,包括狭义的隐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语用意识,隐喻功能等,强调隐喻的社会互动。袁凤识等将隐喻能力重新定义为“认知主体基于自身体验在两个不同范畴的认知对象之间构建一定语义关联的能力”[6]。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隐喻能力尚未得出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这严重制约和阻碍了隐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的、统一的隐喻能力定义是开展隐喻能力研究的重要前提,学界要想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及长足的发展,须加强理论建设,对隐喻能力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得出精确的、客观的、统一的、反映其本质特征的界定。唯有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2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和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和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维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语言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隐喻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工具,在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隐喻能力,透过隐喻开拓学生语言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和塑造学生目标语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外语能力。严世清(2001)指出隐喻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外语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目标语[5]。王寅、李弘(2004)又提出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的教学观[7]。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是尤为必要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隐喻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隐喻、应用隐喻,让学生掌握目标语隐喻性认知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笔者认为隐喻能力可以在外语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2.1词汇教学。词汇学习可谓是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面临的一项艰难任务,令不少外语学习者感到头疼。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中包含大量的多义词,动词短语,俗语等,这就加大了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度。如果外语学习者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往往会事倍功半,耗时费力,记得慢忘得快,很难有效地提高自身词汇量。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他强调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即表示书本的概念在英语里的符号能指是“book”,在中文里的符号能指是“书”,在日语中的符号能指是“ほん”,这些符号和这些发音与它的所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词的中心意义与符号和音位的配对是任意的,但是词义的延伸是依赖隐喻机制的。语言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词汇的新义不是任意产生的,而是基于我们的认知体验产生的,可以说隐喻为词汇的丰富性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例如“mouse”这一词项中心意义是老鼠,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但是“mouse”的延伸意义鼠标是依赖隐喻机制产生的,并非任意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词汇的基本意义,还应当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隐喻理论讲解和剖析词汇,让学生掌握词汇丰富的引申意义,建立词汇间的联想机制。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或经验。外语学习者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以一个词来联系另一个词,通过长期记忆中储存的词汇与眼前的新词建立联系,熟悉的已知事物与新事物建立联系,加深对词汇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词汇,扩充词汇量。多义词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是有理据的。例如,我们熟知的英语单词“bank”,在查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时,我们可以看到“bank”有以下几种意思:银行;筹码;库;河畔;斜坡。如何将银行和河畔联系起来呢?银行里存储的是金钱,河岸存储的是水,MONEYISWATER.[MONEY]是目标域,具有十分抽象且丰富的概念内涵,我们借助我们更为熟悉的始源域[WATER]理解其内涵意义及特征。金钱像水一样,都具有流动的特征。英语中有以下表达:(1)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2)injectmoney(注入资本)(3)moneyflow(资金流)(4)frozenmoney(冻结款项)从隐喻理论的角度剖析“bank”这个词,引出[MONEYISWATER]的隐喻表达,让学生将金钱与水的特征联系起来,可以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bank”这个多义词,并且理解关于money的一系列短语表达。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记忆单词不再枯燥乏味,隐喻映射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写作教学。文秋芳(2004)指出“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可能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8]。隐喻是维持语言多样性的不竭动力,想要提高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势必要借助强有力的语言及思维工具——隐喻。隐喻输出能力是隐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二语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不少学者就隐喻能力与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高惠莉、田建国(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发现英语写作水平与隐喻能力和跨文化隐喻能力成正相关[9]。蒋显菊(2010)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隐喻意识,提高学生隐喻表达能力,使得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10]。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母语概念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表达普遍带有明显的母语思维痕迹,陈映戎(2016)基于语料库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植物隐喻产出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学习者隐喻输出带有明显的汉语思维痕迹[11]。陈映戎(2017)采取实证研究方法证实了学习者在隐喻产出过程中受母语习得性注意的联想制约,高熟悉度的隐喻输出受母语思维迁移影响明显[12]。王小潞(2019)进行写作实验,考查了EFL学习者母语迁移,隐喻输出与外语水平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母语概念系统是制约EFL学习者正确输出隐喻的重要因素[13]。受母语思维影响,外语学习者有时甚至会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隐喻表达。例如:*sweetmouth(嘴甜)*spendmoneylikesoil(挥金如土)*somelikesvegetables,otherslikecarrot(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外语学习者常常会下意识地写出这样的句子,这些隐喻表达受汉语思维影响,是典型的“Chinglish”。实践证明培养隐喻意识,提高隐喻能力,促进隐喻输出,摆脱母语思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写作水平。在写作课堂上,外语教师应当如何做?首先,一切实践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教授一些基本的隐喻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其次,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当让学习者多积累目标语的隐喻表达,多阅读真实语料,接触地道的英文表达,帮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另外,母语负迁移是制约学习者理解和运用隐喻的一大因素,教师可以进行英汉语言对比教学,注重讲解和分析英汉隐喻表达的异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学生隐喻输出的质量。最后,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多使用隐喻表达,丰富语言的多样性,提高隐喻输出的密度。2.3文化教学。语言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束定芳(1996)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和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14]。语言学习势必离不开文化学习。王守元、刘振前(2003)探讨隐喻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隐喻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具体表现为隐喻构成文化、隐喻传承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隐喻的产生和发展[15]。隐喻深深地植根于文华土壤,是带有文化烙印的特殊构式。例如: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国东临大海,内陆多山,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寒冷刺骨。基于身体的体验基础,“西风”多寓意没落腐朽,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达“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英国是个岛国,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温暖宜人。基于身体的体验基础,英文中“westwind”寓意温暖、和煦。“狗”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狗多用于看家护院,汉语中狗寓意卑劣,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达“偷鸡摸狗”“狗眼看人低”“累累若丧家之犬”。而在西方社会,人们养狗作为宠物,将狗视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英语中“dog”富有积极隐喻意义,例如“dogged(顽强的)”;“luckydog(幸运儿)”。隐喻是纷繁复杂的文化世界的一扇窗户,如何通过隐喻的窗户让学生看到广阔而深厚的文化世界?教师通过隐喻的讲解,从表层的语言现象挖掘深层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文化素养。教师透过隐喻教授文化知识,反过来学生积淀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隐喻,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通过隐喻开展文化教学活动,可谓是一种十分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

3结束语

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学生隐喻能力,能够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培养目标语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目标语文化,提升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笔者认为语言教学过程中应当将隐喻能力和语言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将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纳入教学大纲中。同时,外语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隐喻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隐喻能力,将隐喻理论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升外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GardnerH,WinnerE.TheDevelopmentofMetaphoricCompe⁃tence:ImplicationsforHumanisticDisciplines[J].CriticalIn⁃quiry,1978(1).

作者:陈宗莹 单位: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