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日常化对现代少儿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10-09 02:54:10

卡通日常化对现代少儿教育的影响

1卡通日常化现象中的少儿生活状况

“我们应该更多地期待教师们了解学生已学会的内容,他们力所能及的方面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艾斯纳21世纪的中国处于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多渠道传播,少儿所接受的各种信息量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的信息范围。教育要承认特定时代的少儿所拥有的独立世界。当少儿对卡通世界的关注可能会远远多于课堂上教授的教育内容时,少儿教育便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教育者应该引起重视,并及时了解少儿的生活状况。

1.1卡通媒介的多渠道传播对少儿生活的渗透

电视成为卡通影像的主要传播媒介。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电视已在中国城乡家庭普及,看电视成为了家庭日常生活、娱乐的主要形式。对于多数少儿而言,看动画电视节目几乎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儿对动画片信息接受自觉量化为卡通化渗透奠定了视觉认可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动画片生产数量迅猛。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片的总产量近4000分钟,而1995年仅一年就达到1500分钟……2000年全国实际完成的动画征生产大约为13000———比1995年翻了三番!笔者对中央及省级卫星电视台17:00-19:00时段动画片播放量进行调查,以2003年4月14日为例,该时段有16家电视台在播放动画片节目。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站、电视台、出版社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卡通形象广告(平面、FLASH动画、三维)来宣传推广栏目和活动。而日常栏目的FLALH动画广告是大人司空见惯的广告内容。由于各社会群体不间断地积极卡通信息,少儿可以无需主动寻求,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足量的卡通信息。

1.2卡通信息多渠道传播使卡通渗透入少儿生活各个层面,成为少儿日常信息量的一部分

卡通造型的突出特征对少儿视觉经验的影响。卡通造型的特点,促使少儿视觉经验重组。卡通造型具有特征突出的特点。鲁道夫•阿思海姆认为“当这些突出特征能唤起各种敬畏、好奇、蔑视、有趣、羡慕等反应时,同样也会被记忆保留和歪曲,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比真实的样子更大、更快、更丑或更讨厌。”正是这种突出的图形特征在少儿视觉感知中留下强烈的刺激景象,形成了感知真实形象时所不能获得的符号化视觉印象。少儿将记忆中强化的卡通造型特征与自然观看图形所获得的愉悦感相结合,在美术活动中很自然地会选择卡通作为表现主体。视觉选择最多的是环境中变化的东西。卡通造型强化了对象的某种特征,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视觉从众多物体中选择出来。夸张的卡通造型,深化了少儿对卡通艺术形式的趋同感,他(她)们审美观因此发生了改变,开始偏好于那些具有卡通特征、卡通化风格的美术作品。因此,由对卡通视觉的认同感充实了少儿以往的视觉经验构造,丰富了少儿视觉经验的内容。卡通日常给少儿生活体验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直接促使新的心理经验形成。卡通形象是虚拟的视觉形象,但它具有一定意义的真实性。卡通形象与现实生活物体一样都是在人的视膜成像,它在感觉阈限内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具有相同的真实性。在经过观看的初期阶段时少儿对卡通图形排异心理(明确区分卡通形与现实的物体形),少儿会逐渐接受卡通形象构成的世界,将自己假设成剧情中某一角色去体验“真实的”卡通生活。这种与现实生活体验截然不同的心理经验让少儿体会到了创造感和控制感。卡通形象构成的是虚拟世界,少儿虽然无法真实进入,但在他(她)们头脑中已积极地把另一个“我”投入到这个影像世界里生活。这种角色的转换给了少儿极大的满足感。少儿能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创造成为任何在现实不可能实现的角色,完成自己的设计假说,这种心理经验的视域结构是开放性的。由于卡通影像可以通过电子系统的控制实现所期待界定的事物场景,少儿可以控制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的情节,控制产生了新的时空观念体验,在少儿心理下形成了新的冲突体验。虚拟时空在随意切换对旧有时间经验(现实中不可能生来)的冲击。产生了错觉体验。

2卡通日常化现象在少儿活动中的体现

卡通在少儿生活中的日常化趋势影响了少儿审美观的形成,审美观通过美术活动的直接操作体现出来,我们要了解卡通对少儿教育的各方面影响。以绘画为例,低幼儿童在表现自己想象的形象时会添加一些明显具有卡通影视片形象特征的内容:如符号化的道具,程式化的五官等。小阶段中、高年级儿童侧偏向于再现卡通片中的情节性场景;初中、高中少年偏好表现个性风格的卡通形象。2003年3月在一项针对13-17岁初、高中、师范生审美倾向调查中,86%的少年选择以卡通形象来作为自己喜欢的形象。3/4的女性选择日本式动画的“美少女”形象,其基本形象特征为:占据面部1/2的眼睛,翘鼻子、小嘴。男性选择了武士、怪兽形象,特征是美国式漫画技巧与日本式动画形象的组合。少年选用视觉图像为作为自己审美心理意象的代表,包含了他(她)对“美”的概念所做的解释,包括了审美成分。对程式化图式过于集中的选择,反映了卡通日常化对少儿的负面影响———单一的造型思维方式。这种少年的审美观取向状况与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少儿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观念相悖,不利于少儿对其它绘画造型式的探索和发现性学习。

卡通对少儿教育影响有着积极的方面。日常对卡通作品理解的感性积累使少儿具有较强的情节联想能力。卡通形式中的幽默、讽刺画、连环漫画在情节设计时将人的类型及行为强化表现或转化成为动物的类型和行为。意大利埃科作为优秀的符号学家认为“从解读和特殊创造的”系统而言,连环漫画是一种“文学作品”。创造者在奇妙的情节中树立了个性鲜明的卡通形象,它令人感到有趣,自发地想要自己去创造故事情节,从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少儿在活动中能对教师提供的道具或引题自由结合起来,从直接的感性知觉跨越到形式化的结构式样,持续不断地将两者做转换。情节丰富多变的卡通作品激发了少儿的情节想象力,教学过程中若能解决单一的造型思维方式问题,少儿就能表达出有创造性的优秀作品。

作者:朱海丽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