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的应用

时间:2022-10-18 09:32:08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渐为教师所重视,并在多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使封闭的语文课堂生活化,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向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与教学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探索问题、解决任务,进而达到培养其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任务驱动;语言建构;语言运用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探索从未停歇。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坚持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方式之一,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使封闭的语文课堂生活化,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向探究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与教学任务相结合,使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探索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围绕着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以问题探究动机为驱动力,促使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合作的学习,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进一步深入解决问题进而将之迁移运用于生活实际或实践。其显著特征表现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师生共同成长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教学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发展观,革新了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践行了“以学定教”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学生的识字、书写、阅读、写作等方面学情为教学出发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主体性,同时也重视教师的启发、点拨的主导性,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设计以及问题提出与解决等教学活动,构建起小学语文的效率课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个体主动实践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源,以精心的设计和新颖的提问,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度。通过真实任务群,让学生持续地获得解决问题与深入探究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起到了有效的语文学习激趣作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激发实践与创新意识,使得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以形象化和直观化的教学任务为牵引,将学生置于相对真实的语文学习场域中,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温故而知新、迁移新知与技能,完成学习任务。问题牵引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地驱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主动建构新的语文知识结构,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聚焦“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大环节,真正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过程体现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型课堂生态。下文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太阳》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任务驱动下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太阳》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复习词语、理清文章脉络后适时总结:《太阳》是一篇写得非常好的说明文,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个叫“明月”的单元,在这一单元中恰好缺少了一篇像《太阳》这样主题风格的说明文,本教材改版的时候主编想加入这样一篇说明文,如果你是主编,应该如何编排课文呢?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化身教材主编,为教材编排课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流与讨论过程中,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进入情境任务创设,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二)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在创设了真实情境后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向学生揭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面对现实去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本课时,笔者在创设真实情境后,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仿照《太阳》一文来写《月亮》。任务一提出,学生便争相交流与讨论,踊跃发言。笔者之所以设计此教学任务,是因为在对学生进行选材组材的前测中,发现学生不太能找到说明文的内部联系,而且不能够找到月亮特点与该内部联系之间的可链接点,也就不能够完成写作中的组材任务,不会写出说明文,无法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只有带着情境获得的知识才有生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设计真实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自主协作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下的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鼓励学生之间的质疑、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修正、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首先,让学生了解任务,自主探究。常言道任务就是动力,在学生明晰了本课探究任务为仿照《太阳》一文来写《月亮》后,就需要放手让他们去尝试,要求他们独立搜集资料、自主选择组材、自主设计文章架构。此时,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合作探究,教师需要做的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的过程,展开搜集资料、思考分析等学习性活动,并主动地提炼总结,交流探究结果,感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成功体验。在学生梳理、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及其与月亮的关系,并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回到课前任务:根据《太阳》写《月亮》,需要同学们在写《月亮》这篇文章时也要抓住月亮的特点以及它与地球、人类生活的关系,建立起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交流,继而探讨并细化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然后要求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所学文本,查阅相关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自主探究任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笔者在授课时为学生提供了资料包,其中有两个关于月亮的传说和三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以及和月亮相关的其他素材、资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资料开展小组合作,试着仿照《太阳》来写《月亮》,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探究效果,要坚信只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他们的自主探究水平就一定会得到提高。其次,让学生交流任务,合作探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式的合作探究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引,以设疑、引导、探究为策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决定合作学习的模式。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相交流、质疑、提问、梳理、总结,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思路、更准确的结论。因此,这一过程要让学生依照合作学习要求组成小组,合作仿照《太阳》写《月亮》,对材料进行选取和重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当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具体的探究策略,小组讨论会很激烈,交流发言也很踊跃,说明合作与探究在语文课堂真正地发生了。任务驱动为载体的合作探究为学生制定了分层的学习目标,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地体现了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不仅如此,在合作探究中,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后,选派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通过学生的汇报,不难看出他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写法等,在发现选材和组材的特点后,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完成对相关材料进行重组,最终在架构篇章的基础上对选材有了明确的认识,完成了对材料的分析鉴别,从而培养厚实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

(四)任务驱动,评价促进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对所学知识和对知识的建构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针对不同的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量规、评价表,确保评价形式多样化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级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要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接着,在全班汇报时,让其他同学对本组的汇报进行评价,实现组与组之间的互评。通过多元评价,活跃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在课后,笔者也对全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全班6个组中有5组即83.3%的学生能够完成组材任务并说明理由,仅有1组即16.7%的同学在选材和组材方面出现错误或未完成任务。由此可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说明文文本内在的联系,能够学以致用,创编一篇说明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材料进行选取和重组,写出关于月亮的文章。从结果反馈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在了解篇章的基础上对选材有了明确的认识,这就提升了对材料的分析鉴别能力,最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时要注重在情境中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课堂教学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并将学习活动与任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章振周,李小和.实用语文——任务驱动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1.

[2]刘敏.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小学语文课堂[J].快乐阅读,2013(15):01.

[3]钱晓菁,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09):35-36.

作者: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