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

时间:2022-09-27 10:34:40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

摘要:文章首先对小学生品德教育课程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解小学生品德教育课程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然后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总结小学生的身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学校教育与环境因素;最后对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对策进行探讨,想要提高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质量,就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等相互配合和促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品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重视

一直以来,国家对学校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就十分重视,只是在考试制度的深入影响下,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逐渐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忽视,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我国小学生品德教育质量一度降低。为了促进学校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国家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将学生的道德成绩考核纳入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促使我国中学与高中教学提高了学生品德知识教育的重视。但是,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还需加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方向,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质量。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课程概述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课程的意义

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多以课堂教育的形式进行,且将学生的品德教育当作一门教学课程来开展,这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品德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中保持良好的道德规范,逐渐将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入骨髓,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督促下,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但是其教学质量需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重要性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品德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认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初始阶段,是建立人生理想以及价值观认识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较低,对于人生理想的正确与否不能进行独立的判断和辨别,需要在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指导下来完成。基于此,小学生品德教育具有帮助其辨别是非,明确自身行为对错,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树立良好的理想价值观认识,并积极影响人生的发展方向。第二,小学生品德教育可提升其凝聚精神。当前,许多小学生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长辈的过度宠爱,使得其身心发展也深受影响。步入小学后,学校有班级管理规定,班级又分成几个小组的管理模式,这是加强学生品德教育,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团队精神,并形成团队共同价值观,使得学生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在品德教育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团队力量,从而将独生子女具有的许多负面特点消除,促使其积极乐观成长。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影响因素

(一)小学生的身心因素

当前,小学生在家庭中普遍属于娇生惯养的生活状态,受到家长的过度宠溺,导致其基本常识较差,身心也受到影响,对于一些生活中细小的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且不能勇敢面对挫折,更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中稍微出现一点不顺心,便会消极懈怠,大发脾气,有的情绪还会异常冲动,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因素

在我国提倡独生子女的时期,大多数家庭均选择只生养一个小孩,所以对小孩也是百般疼爱,对于小孩的物质要求很少有拒绝的情况,忽视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许多优良教育,导致小孩对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没有正确的认识。另外,部分父母离异状态,导致小孩接受的家庭关爱变得残缺,在单亲家庭中成长,导致常出现孤僻的性格,许多孩子还会出现内向、孤僻、浪荡、斗殴、忧郁以及怯弱等性格特点。

(三)学校教育与学校环境因素

进入学校后,小学生会受到教师的极大影响,无论是老师的教学态度与行为,还是生活态度与行为以及道德信仰与社会信仰等,均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很大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强制与专横,会导致其教育的学生出现推卸责任、弄虚作假、合作精神差的品德行为;而比较放任的老师所教育的学生会出现品德差、学习差情况,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传授给学生,没有帮助学生学习道德责任,而小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认识较低,很难辨别善恶是非,从而会对社会以及他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较差。此外,民主型教师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发展需求,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满怀责任心,且教师自己的生活习惯良好,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帮互爱,团结一致,敢于承担责任和面对挫折,表现出较强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用教师的关爱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

人们常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而误人子弟是老师必须避免的事情。这要求教师应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和热爱,对自己教授的学生也应充满关怀和爱心,将爱这门艺术进行传播,发扬光大。教师对职业的喜爱会促进其对自己的职业具有浓厚的情感,积极投入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富含关爱之心。在教学中,教师既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也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作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关心。既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学习,提高品德行为,还需要积极赞扬学生的优点,将学生的优点夸出来,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发扬。在教学中,应积极观察了解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和赞美,给予学生更多的爱护,从内心深处去关心学生、呵护学生,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用语言和行为从心灵深处影响学生。还有,教师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将一些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并增强责任感,在崇拜伟人的同时,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受到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品德教育教师应积极抓住课堂教育,用时事、伟事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促进其道德品质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提高班主任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在我的印象中,对自己各个阶段的班主任的记忆均十分深刻,对小学的班主任的记忆更是十分清晰。因此,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的角色十分重要,像一个团队的最高领导者,又像一个家庭的主人翁。提高班主任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应由班主任开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利用班级的日常活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学习、热爱劳动、遵守纪律、懂礼貌、讲文明的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优良的班级班风,利用各种班级合作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班主任要尽量争取各科任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不仅能体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地位,还能让科任老师与家长了解其管理动向和意图,促进学生品德教育质量提升。

(三)用行为提升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均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是小学生处于一个模拟学习能力很强的时期,教师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句话,如果被学生所看见或听见,就会用来当作模拟学习的示范。基于此,学校应重视全体教师良好的品德培养,保持为人师表负责的态度,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活作风,处事作风以及衣着习惯等,均应对学生具有表率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就如同圣人一般,老师说什么做什么都有其道理,都是对的,以老师为榜样来学习。由此,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生活中,均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例如,当教师发现垃圾时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是视而不见,那学生也会“视垃圾而不见”;如果老师及时将垃圾拾起放入垃圾箱,那学生也会学着教师的模样来处理垃圾。

(四)学校教育结合家庭教育

学校的学生均来自不同的家庭,其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有所差异。而家庭教育作为学生人格成长的最初始教育,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摇篮,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行为很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并指导家长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性,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晓瀛.谈以思想品德课为平台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文理导航(下旬),2017,(02):94.

[2]刘淑梅.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体会[J].中华少年,2016,(12):22.

[3]李英.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学周刊,2015,(18):200.

[4]吐尔逊那依•哈斯.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八卷)[C].:,2014:2.

[5]娄一辉.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4,(05):134-135.

作者:田冬梅 单位:山东 枣庄市市中区中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