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时间:2022-04-28 09:46:18

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中外建筑史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学生开始艺术设计的引导。本文在对新媒体环境下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史课程;教学

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建筑史进行研究,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前提,是加深理论知识与建筑设计之间结合的前提。1.设计课程的过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以实现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否则,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去,无法完成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筑史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完成基础课程到设计课程的过渡,为整体设计概念奠定基础。2.后续课程的铺垫。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产物,掌握一定的建筑史知识可以积累室内和景观环境设计的经验。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完成建筑设计比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工作要困难得多,但在掌握初步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要求方面,建筑史所阐述的思想观念和代表性设计,可为后续的室内设计课程和景观设计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筑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对建筑史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基本内容,但实际上由于建筑史涉及中西方两部分,内容确实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建筑史每周课时最多也就4学时,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些矛盾。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系统性。建筑史的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和外国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涵盖了原始社会以来的建筑发展,涉及各种建筑,如住宅、宫殿、陵墓、宗教建筑、园林建设等,以及这些建筑物结构和建筑特点的分析,内容涉及当时朝代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地理状况、气候特征等。外国建筑史涉及世界各国建筑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欧洲建筑史,涉及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建筑类型及相应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以上所有教学内容按专业计划要在一学期内完成,内容多,课时有限,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不可避免。2.单边教学,缺乏互动。建筑史课程的教学一般都依托教材,以多媒体课件为讲授方式,多媒体课件则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由于内容和课时的限制,教学主要以教师单边讲授为主。所以往往课程内容信息量大,学生掌握和消化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建筑史主要是合班大课,课堂人数较多,学生和老师互动相对较少,教学效果一般。同时,为了展示多媒体图片,教室一般会拉上窗帘,教师无法在昏暗光线下观察学生上课反应,很难有针对性地控制讲课的节奏。3.缺乏实践环节。建筑史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木结构的横梁、柱子、木筏以及木筏和扫帚的结构等,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木结构的微妙之处。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例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中,建筑与周围的岩石、树木、溪流和瀑布完全融为一体,而这正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只能从图片中粗略了解,并不能真正感受大师设计的精致和独特。4.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实用型人才,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事实上,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是对理论的扩展和延伸,而大量的实践结论也可以直接通过理论获得。对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宽其设计思维。5.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中外建筑史课程的评估分为两部分,即最终成绩和平时成绩,最终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回答和平时作业)。这种评估方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常的学习。研究建筑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建筑理论。通过试卷分析学生学习效果是肤浅的,有必要围绕教学目的对目前的评估方法进行合理的改革。

改革措施

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1.课程顺序的调整。针对课程中重点和难点,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缓解建筑史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比较少之间的矛盾。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对教与学加以区分,针对部分简单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完成,而对重点和难点则调整顺序,有选择性地讲解。中国建筑史部分主要关注中国古代建筑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各类建筑的演变、木结构的实践、园林和景观的建设等。中国现代建筑的内容除了建筑新思潮等,其他都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或利用课外时间观看视频等。外国建筑史的古老部分,选择外国建筑史主要发展历史阶段和代表性的国家加以讲解,如古埃及、古亚洲、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洲中世纪等。对近现代部分,则注重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的建筑发展。现代部分的重点放在建筑思潮的发展及其对当代建筑的影响上。而其他内容则通过让学生自学和上课提问等方式进行讲授。总之,在保证教学内容体系完整统一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内容讲解。2.采用多种新媒体教学方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传统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在建筑史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信息量过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理解度降低等。随着新媒体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建筑史的发展,增加其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度,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3.利用新媒体资料辅助教学。利用新媒体手段,关注建筑史上的视频、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收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课后学习的重要信息。一些与建筑历史相关的专栏和介绍世界著名建筑的有关视频节目,使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建筑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对当时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了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介绍古罗马斗兽场的视频材料,学生们都对古罗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惊讶,也对当代体育场馆建设的最早建筑参考有了直观的理解,更进一步刺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4.加大实践环节。由于建筑史课程中建筑一般都不在本地,不能直接参观,实践环节欠缺,所以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环节中增设其他类型的实践内容。例如,学习中国建筑史时,让学生组团按照一定比例自己制作古建筑构件的模型,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古建筑的认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此外,还可以在课程中使用非课堂的教学机会,加大教学的时间环节。通过这些措施来弥补课程教学中实践不足的弊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加深理解。5.改革考核形式。改革学业评估方法,采用60%的平时成绩和40%的考试成绩。平时作业的分数主要是为了增加对中外著名建筑描绘的作业量。此外,还要求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并写一篇关于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解的短文。通过改革评估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完成描绘作业,主动查找资料并完成小论文的撰写等,加强学生对中外建筑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提高其提取建筑元素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能力。

作者:张文瑞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