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时间:2022-08-02 03:01:20

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够将课堂教学、课题、实践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学之外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能力,培养其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联系功能,使人才培养突显实践动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这种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加强了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体现本学院的办学宗旨。

关键词:工作室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构想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该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室内外设计与装饰工程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而定位设置的。据调研,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依旧沿用最早的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以单门的课程为主要构成形式,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学的技能化不强、校企结合联系较差,社会与学校脱离,学校按现有的资源及认知培养学生,社会的真实需求不能与学校教学相互联系,学生与社会相互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突显民办教育的灵活机动的发展特点,可以利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尝试改变目前状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三结合一带动,其中三结合是:课程内容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师主导与传帮带相结合,互相提升;传授方式与启发式相结合,辅助日常教学。一带动是利用竞赛带动整个年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利用工作室制进行教学以外的拓展和延续。

一、课程内容与项目实践相结合

采用“引进项目”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或虚拟项目进行演练,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制作,教师充当项目总监的角色,掌握学生项目制作的阶段性进展,全程进行设计、技术等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工作室的建立给予学生适合自身专业特点、实习实训的良好平台,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工作室与当地企业结合,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应用场所,又为企业提供了实训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建立设计工作室可以全面检验专业教学效果,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师主导与传帮带相结合互相提升

工作室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起到主导作用,主要负责项目流程管理、项目时间节点审核、安排项目时间进度等,解决设计流程中遇到设计与技术问题,整合资源,使项目达到良好的效果,保证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工作室成员公开选拔各个年级的优秀学生,成阶梯形递减。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成员比例分别是3∶2∶1,由高年级较为优秀的成员负责带动低年级成员,形成逐级负责制,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工作室成员内部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习惯,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传授方式与启发式相结合

工作室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教师只抛出一个问题或是一个主题,让工作室成员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设计或对问题的独立见解进行分享,传授正确的方法,使传授与启发式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利用竞赛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小组成员参加一到两项设计竞赛,以此结合日常教学,将平日所学课程做系统贯穿,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熟悉设计流程,发挥创新意识,以点带面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艺术设计类教学和一般教学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加灵活;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使校内教育与校外企业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项目式教学、国内外竞赛、实践等融为一体;强化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过程和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突显创新精神,更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

作者:马玉锐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大连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2]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