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时间:2022-06-15 09:39:00

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信息化技术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变得越来越普及。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当中涉及到服务教师与学生的内容,其工作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与管理效率。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高校摆脱传统管理理念与技术的束缚,通过集约化管理的方式对学校各项后勤环节进行统一分析和部署,从而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稳定的物质保障,这对于后勤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陆续开展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但是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程度不足。在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一些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不足,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不重视的情况十分突出。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体系与管理习惯,许多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到一半就被搁浅,而管理人员又重复使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价值。2.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也十分普遍。由于在建设过程中过分关注形式而缺少对于信息化设备的关注,一些学校采购的设备存在应用价值低、综合推广效果差的问题,当然还包括一部分员工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在实际应用设备过程中对于操作流程不了解,又不勤于学习,同样降低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3.人才队伍不健全。作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主体,后勤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工作一直是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都是传统管理人员,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理解与认知程度较差,所以在参与信息化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不熟悉流程,不会用设备的问题,不但降低了设备应用效果,同时也阻碍了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有序开展。除此之外,国家对于信息化后勤管理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足,信息化人才与后勤管理工作的结合不足等问题也是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匮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建立以及完善的设备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现就其优化策略分析如下。1.重视信息化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就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重视信息化管理制度与优化管理资源配置,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理念与决心,进而完成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任。领导和管理者应该积极参与信息化学习,深入到基层当中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教学活动,通过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来鼓励基层管理人员甚至操作人员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与决心,真正做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为顺利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奠定基础与条件。2.完善信息化设备。信息化设备的采购是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在进行设备选择时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高校的实际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来选择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此来体现信息化设备网络的建设水平。除此之外,完善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工作还需要通过网络建设来具体体现,比如通过老师、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信息化设备的建设活动当中,以此来充实信息化设备的管理流程与适应性,尽快满足老师与学生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合理诉求,真正实现信息化后勤管理保障与建设工作。3.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也在明显增加,但是真正能够与后勤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信息人才却依然匮乏。考虑到该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就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人才准入门槛,选择一些有信息化背景且有意愿改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青年才俊来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大军当中;其次,加强基层员工的技术培训,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会议等方式也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提升建设水平;最后,加强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设,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部门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可以帮助后勤管理部门降低资源配置难度,提升管理能效,而且可以为学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完成创设条件。本文立足于现状,提出了重视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设备以及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等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各大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1]潘国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才智,2017(15):77.

[2]蓝远平.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13):41+43.

[3]张敏.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16):100.

[4]张铭.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0.

[5]蔡续.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S1):269-270.

作者:陈艳 张彩峰 单位: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