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3-21 09:23:57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论文

一、坚持统一的防汛抗旱数据库

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数据质量直接关系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和效率。

①对涉及防汛抗旱的所有信息进行分类。根据数据特性,可以大致分为实时信息、基础信息、管理信息等三大类。实时信息是指实时采集传输的信息,如风情、雨情、水情、工情、墒情等;基础信息是指一次性输入、修改不频繁的信息,如防洪抗旱工程数据、空间数据、工作性基础数据等;管理信息是指防汛抗旱管理工作中产生的信息,如洪涝灾情、旱情、物资、调令、简报、总结、评估等,这类信息的采集、更新频度与工作程度密切相关。信息种类不同,其修改频度也不同。

②要开发统一的管理信息上报系统。这套系统应由中央部门牵头组织开发,并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部署到所有需要上报防汛抗旱信息的单位和部门。各地可以根据各自的数据采集需要,对统一开发的信息上报系统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但不能改变其基本架构。

③按照“数出一家、各负其责、及时更新、全面共享”的原则,通过行政手段确定每项数据的唯一负责单位,该单位必须对该数据的采集、更新负总责,其他单位和部门不得擅自对该数据进行修改。

④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各部门必须放弃数据即部门利益的狭隘思想,树立数据共享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观念,共享已有的各类数据,通过统一数据格式等处理手段,达到数据互联互通的目的。例如,多家水利部门拥有我国水库大坝有关数据,信息量巨大,但由于相互封闭,导致数据质量差,利用效率低,必须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将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准确、权威的数据库,供大家分享。

二、坚持统一的防汛抗旱地图

①通过国家测绘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全国各级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建设中使用一套底图,即采用国家测绘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种比例尺的电子地图。

②建立一套能够实现数据共享与更新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模型。可以由中央组织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建立相应的服务模型。

③建立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有中国水利特色的地理空间元数据库,从而为我国水利空间数据共享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奠定基础。数据库制定后,必须形成相关标准,并通过权威部门印发,各级水利部门须遵照执行。

④抓紧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融合,建立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简单实用的空间数据库,促进管理对象的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例如在洪涝灾情方面,可以通过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迭加,得到相应的洪涝灾情数据,也可利用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得出洪涝灾情的时序变化情况。在山洪灾害方面,可以通过实时遥感影像与已有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迭加,得出山洪灾害范围、程度和规模,从而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如在2013年黑龙江大水期间,部分堤段决口,受淹面积巨大,最终利用淹没区域的实时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迭加,计算出了受淹面积和进水总量,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和决口封堵、排涝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三、坚持统一的综合信息展示平台

①对信息统一分类,也就是综合考虑信息特性、工作要求以及使用人员的浏览习惯和现有信息展示方式,对所涉及需要展示的信息进行统计分类,并对每一类信息进行准确定义,印发各地遵照执行。例如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中,可以将信息分为实时监控、会商研判、应急值守、日常工作、业务应用和数据运维等。不管涉及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有多少,都可以归纳成这几大类信息,就像全世界几十亿人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和两只脚,只不过其中有胖瘦、高矮的区别而已。

②统一展示风格,就是要对信息展示所涉及的数据、页面等相关格式提出统一技术要求,形成标准并印发,各地须在开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过程中遵照或参照执行。

③打造“两端”,即打造综合信息系统固定端和移动端。在当今信息化发展格局下,发展移动端是必然趋势,各种技术的发展也为发展移动端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中,也应该及时跟踪移动应用技术,在进一步完善固定终端的同时,及时推出移动端,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于携带的工具,实现随时查询相关信息的功能,以满足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在不久的将来,移动端将成为防汛抗旱综合信息查询和信息采集的利器,大大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效率。

④形成“两门户”,即内部网和公众网。防汛抗旱工作历来是广大公众的关注点,因此,必须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中考虑针对公众的服务,让关心、关注防汛抗旱工作的普通群众能及时了解掌握防汛抗旱相关信息。例如可以通过配置舆情监控等软件,及时了解掌握广大民众的关注焦点和一些常规渠道难以及时掌握的有效信息,提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来回应公众的关注,把握舆论导向,防止舆情发酵,变被动为主动。

⑤实现“两所有”,即在全国防汛抗旱一套地图的支持下,通过配置适当的软件,使所有防汛抗旱信息都能在此平台中查询到,所有信息都能在此系统中的地图上得到展示。建设统一的综合信息展示平台,必须妥善处理好信息展示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的相互关系。在查询需要通过业务应用系统加工的信息时,可以利用需求引擎技术,向业务应用系统提出申请,由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实时运算,并及时将运算结果反馈给综合信息展示平台,避免综合信息展示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频繁切换。

四、坚持统一的业务应用系统

现在各部门开发建设使用的业务应用系统都是在不同项目、不同时期形成的,数量多,标准乱,共享差,必须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①对各级防汛抗旱部门的业务进行梳理,从顶层上将所有的防汛抗旱业务从系统开发的角度划分为几大类业务应用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划分要科学合理、大小适度,既要考虑各类业务的特性、属性和我国防汛抗旱相关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能,还要兼顾现有业务应用系统的布局和应用现状以及使用者的习惯。例如可划分为气象雨情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抗旱调度、视频监控等。

②统一系统的体系架构,对每一个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准确定义和功能划分,并进行功能模块设计。功能划分要最大程度地考虑各级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特别是基层单位的技术力量。模块大小要适度,最好一个模块解决一项完整功能。要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准确定义,制订数据接口标准。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功能模块,如灾情统计、洪水调度、文件传输以及各类技术模型等,可以作为专业模块;而一些每个业务系统都可能遇到的模块,如审批权限、审批流程、上报流程等,可以作为公共模块。这样在应用业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业务应用需求,通过搭积木的方式进行灵活搭配,形成所需要的业务应用系统。

③坚持统一开发原则。所有业务应用系统都应由中央或省级单位组织统一开发,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进行二次定制,也就是统一开发业务应用系统的本地化,使之更加切合实际应用。在统一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减少本地化工作量,从而节省大量投资。

④对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远程维护。当前,地、县级防汛抗旱部门尤其是县级防汛抗旱部门,其技术力量极为薄弱,根本没有能力对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进行维护,更谈不上对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因此,必须由省级或中央组织技术力量或委托具有相当实力的公司,对地市县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远程维护和统一升级改造,通过消息推送的方式下载更新软件。基层防汛抗旱部门应用人员应当熟悉系统相关功能,做到懂操作、会查询、能应用。

五、结语

如何在信息化发展迅猛、各种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把握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主动权,努力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建设成果效率,是摆在每一个信息化建设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提出“四个统一”,希望能在眼花缭乱的技术发展、差异巨大的建设现状、精密复杂的预测预报和科学严谨的指挥调度决策中,对找到破解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困局的金钥匙提供帮助。

作者:万海斌刘汉宇吕行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水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