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区域技术的作用

时间:2022-11-13 04:21:43

国际贸易对区域技术的作用

摘要: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不仅取决于本区域内部研发投入,而且其他区域的创新行为也通过国际贸易投资影响着本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基于江苏省1990-2010年贸易和R&D数据,利用协整检验方法,验证贸易总额、进口额及出口额及净出口额对全省技术进步的影响,结论是:江苏的对外贸易总体和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创新效果不明显,但出口贸易和顺差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效应。最后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思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协整检验;江苏省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于追求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国际贸易已不仅仅局限于两经济主体之间的货物贸易,其内涵已扩展到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双向流动,尤其是技术的外溢性使贸易国经济福利得以改善,而且低成本导致技术外溢往往比技术原创在发展中国家更受欢迎。江苏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发展外贸和利用外资的能力都较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全省进出口总额都有大幅增加。在创新能力方面,2001年至2011年,江苏一直位列区域创新能力的前茅,自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3年排名第一。一般来说,技术创新主要体现为研究和发展(R&D)经费的投入水平。1990-2010年江苏省出口总额和R&D经费的支出变化情况如图1。图11990-2010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和R&D经费的投入变化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出,进出口总额和R&D经费的支出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进出口总量的增加是否能带来持续性的技术进步呢,更进一步,在对外贸易进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中,哪个对技术进步影响更为显著,单从总量是无法反映的,需要结合区域发展历史数据进行评价和研究。

2.相关文献研究

一是关于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影响路径和机制的研究。Findlay(1978)基于“传递理论”解释了国际技术的扩散,结果表明越是开放的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从其他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就越大;Sachs和Warner(1995)的研究结论也说明发展中地区通过贸易自由化能够发挥其后发优势,缩小同发达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Keller(2001b)对OECD国家技术进步的研究表明,OECD国家的技术进步并非依赖国内的研发投入,相反,国际技术扩散对OECD国家的技术进步起着关键作用;Keller(2002)采用工业面板数据研究贸易和国际研发溢出的关系,认为在工业层面,对生产率的影响不仅来自区域内不同行业的研发投入,区域外不同行业的研发投入通过贸易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谢廷宇等(2011)运用1998-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检验发现,在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和国内R&D投入以及吸收能力中,进出口贸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明显。二是关于出口贸易对技术创新路径的影响。Krugman(1979)指出,出口贸易能帮助企业扩张规模,从而增加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报酬,进一步地将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Feder(1982)认为,一个经济体可以分为出口部分与非出口部分,由于出口部分受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将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高素质人才,因此,出口部分的技术创新机会和效率就会比非出口部分高,而出口部分的创新还带动非出口部分的创新;Aghion等(2005)在熊彼特框架内指出出口贸易带来的激烈竞争压力将会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保持利润和维持生存,因此企业出口活动与外部发生资源交换,会间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Helpman(2006)认为,对于多数发展中地区,出口对于企业生产率所具有的“出口中学习”效应是广泛存在的,这主要表现为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和成本降低型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并非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王华等(2010)利用企业层面数据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都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关于进口贸易对技术创新机制的影响。Grossman和Helpman(1991)分析了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通过对区域内部资源在物质生产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之间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Coe与Helpman(1995)采用了21个OECD国家以及以色列的面板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合作地区R&D投入有助于提升本区域内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其影响程度随着本国贸易开放度成正比;方希桦等(2004)沿用Coe与Helpman的模型方法考察我国进口贸易与技术外溢的关系。通过使用1978-200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由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创新(包括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推动作用。协整结果表明,我国进口贸易在技术外溢过程中的确起着传递渠道作用。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内容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效应上,研究结论是:无论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都带来了贸易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进步,贸易在国际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技术引进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也是本文建立模型及变量之间关系假定的基础。但对外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程度却是因不同地区本身发展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有必要结合区域发展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在政策涵义上才更具针对性。

3.模型构建、数据选取及实证检验

3.1模型构建。结合以上理论分析,为验证江苏省对外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本文选取进出口、进口、出口及净出口同时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它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变量之间的函数形式如下:RDt=f(Total-Trade,βIMt,EXt,NETt)(1)其中,RD表示衡量经济体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即研发经费支出,Total-Trade表示对外贸易总额,IM表示进口贸易额、EX表示出口贸易额、NET表示净出口额,包含除进出口外其他对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因素,t表示时间刻度。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在分析过程中将采纳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在(1)式中,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在第二部分已做充分论述,而净出口变量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到那些既有进口业务又出口业务的企业所获得的净出口收益。由于把对外贸易、净出口和进口、出口同时作为解释变量置于方程右侧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将(1)式分拆为三个方程分别测度。RDt=c1+αTotal-Trade++μt(2)RDt=c2+βIMt+φEXt+μt(3)RDt=c3+δNETt+μt(4)(2)~(4)中,c1、c2、c3、α、β、φ、δ表示各变量的参数,μt为随机误差项。3.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摘自历年《江苏统计年鉴(1991-2011)》,其中净出口数据是根据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计算所得,江苏省对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的统计始于1996年,1990年到1995年由于缺乏该类数据,本文采取了近似计算的方式,用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总额减去其中的基本建设支出部分,以此结果近似替代1990-1995年的研发活动费用支出情况。3.3ADF单位根检验。由于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产生伪回归的问题,需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看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研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相关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5个相关变量的二阶差分平稳,即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3.4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分三个步骤展开:首先是RD与Total-Trade两个变量做检验,以检验进出口总额对RD的影响,最优滞后期的选择由AI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发现两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在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30.68,大于1%的临界值19.94,故原假设被拒绝,RD和Total-Trad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3.04,小于5%的临界值6.63,从而认为R&D和Total-Trade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式为:RD=-190.93-0.74Total-Trade(5)从对外贸易整体来看,对外贸易总量并未显著促进地区研发支出的增加,相反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负向关系,即对外贸易总量越大,地区研发支出反而降低,这个结论与通常的理论不符,要结合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段分析。其次对RD、IM和EX三个变量进行检验,以检验进口和出口与RD的关系,结果发现三变量之间同样存在协整关系。在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37.03,大于1%的临界值25.86,原假设被拒绝,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11.77,小于1%的临界值18.52,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说明了RD、IM和EX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表示如下:RD=-292.55-1.84IM+0.34EX(6)从(6)式可以看出,江苏省进、出口贸易与地区研发支出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进口贸易与研发支出表现出负的相关关系。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地区研发支出的增长,出口贸易量的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明显。最后对RD和NET两个变量进行检验,以检验净出口额对RD的影响,结果发现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38.66,大于1%的临界值19.94,原假设被拒绝,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6.54,小于1%的临界值6.63,从而确定RD和NET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表示如下:RD=-203.94+3.28NET(7)(7)式表明,净出口的增长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研发支出的增长,净出口额的增长表明地区发展能够从出口贸易中获得较大的创新动力,因此,净出口积累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驱动效应。3.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检验结果我们知道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具有显著的因果性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使用Granger因果分析进行验证,检验结果表明:当滞后阶数为2时,IM、EX、NET、Total-Trade的变动都是R&D变动的原因,并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EX、Total-Trade都与R&D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出口和进出口总额一方面是影响研发支出的原因,另一方面研发支出也可以反向影响出口和进出口总额。

4.结论及政策启示

4.1结论。一是从对外贸易整体来看,对外贸易总量并未显著促进地区研发支出的增加和技术进步。这个与通常的理论不符的结论实际上可以从江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战略来解释。到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的经济发展已经完成了从农业向乡镇集体经济的转变,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转向外向型经济,贸易量急剧扩张,但是技术的发展仅限于模仿,R&D经费支出处于低水平,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对外贸易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技术创新结果的显著提升。金融危机以后,江苏的经济才正式由外向型经济转变为依靠内生增长的创新型经济,此时的R&D经费支出才与对外贸易有实质性联系。二是江苏省企业进、出口贸易活动与地区研发支出存在显著的均衡关系。进口贸易对研发支出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这可能是由于进口贸易中的机器设备进口、研发人员的交流等知识溢出效应使地区形成了模仿创新的依赖性,减少了自主创新投入。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地区研发支出的增长,技术进步效应明显。这是因为出口贸易所带来的竞争效应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研发以满足国外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保证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三是净出口的增长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研发支出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效应。净出口额的增长表明江苏省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地区发展能够从出口贸易中获得较大的创新动力,从而加快国内技术创新的速度。4.2政策启示。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对外贸易总量的增加在一定阶段内能带来技术进步效应,但是这种短期的帕累托最优并不能长期持续下去,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张,两国生产技术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导致贸易规模上升的空间有限,也就是说国家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总规模上,还体现在进口和出口结构的改善。单从国际贸易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来看,在实物贸易方面,保持一定规模的净出口额;在贸易发展战略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是可行的选择。具体来看,培育具规模骨干战略性产业势在必行,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必须要有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作为载体,这种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是货物贸易和技术转移和交流的基础平台,但这种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母国政府的扶持,因此,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比如光伏产业,虽然近期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市场本身带来的,而是源于某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这恰恰说明,我国的光伏产业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比是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应采取相应政策扶持其做大做强。

作者:戈雪梅 熊俊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