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预警报机制建设的探索

时间:2022-12-16 04:01:01

灾害预警报机制建设的探索

本文作者:简慧兰秦洁工作单位:南通市海洋信息中心

长期以来,南通市沿海海洋观测站点数量少,沿海开发利用所需系统性海洋观测资料缺乏,海洋观测预警报能力薄弱,不能满足南通市实施江苏沿海大开发国家战略和海洋防灾减灾的需求。南通市利用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苏北浅滩‘怪潮’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在南通海域实施的机会,目前已在南通市沿海海域初步构建了由1个海洋站、2个平台、2个地波雷达站和2个浮标等测点组成的业务化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了“怪潮”业务化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的数据管理平台,但是由于在近岸缺少海洋观测测点,监测体系尚不够完备,难以提高“怪潮”预警报在近岸段的精度,从而降低了“怪潮”预警报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近年来,南通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各种海洋灾害情况,初步建立起南通市海洋灾害预警报系统,在南通市海洋灾害防灾减灾上起到一定作用,但与南通市海洋安全工作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宣传力度不够,警惕意识不高目前在南通沿海从事滩涂养殖业的从业人员高达40余万,每个“赶海”作业过程平均有6000~8000人工作在“怪潮”事故频发的危险地带。但是目前南通市没有加强“怪潮”灾害的宣传教育活动,民众未形成预警报意识,再加上有些企业主管只顾经济利益,对工人生命安全漠视,容易造成海滩事故的发生。科技设备不足,技术人才缺少南通市在“怪潮”预警报工作上投入的经费有限,一些单位完全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或是偶尔的项目拨款,无法全面满足科研设备完善、技术推广和发展的要求。再加上海洋预警报工作起步晚,预警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具有丰富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这些都影响了南通市苏北浅滩“怪潮”预警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观测站数量不足,缺少精细地形资料南通市海洋观测点位比较少,在怪潮灾害多发区的监测体系则为空白。目前仅能收集到国家“908专项”的1∶100000和1∶50000的地形测量数据,资料时间也比较长,没有苏北浅滩区域的更精细化地形测量资料,因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制与应用。

“怪潮”研究项目实施两年以来,项目组在苏北浅滩附近海域开展了大量的海上调查与研究以及“怪潮”监测体系的建设等工作,构建了初步的业务化监测体系,收集整理相关海域数据资料,大大丰富了“怪潮”专项数据库,为进一步提高南通市海洋观测预警报能力,更好地保障海洋开发活动安全,在苏北浅滩“怪潮”灾害预警报体系建设中有以下几点建议。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积极向渔民宣传“怪潮”的危害及浅显易懂的预防知识,比如在“怪潮”来临之前,通常会刮东北风、气压明显偏低等。加强对项目成果的应用,多方位、多渠道预报产品,及时预警信息,增强公众对海洋灾害的警惕性,提升全民预警报意识。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加强苏北浅滩海域理论基础研究,尤其是对所谓的“怪潮”的机理方面的研究、南通海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海洋动力特征研究,充分认识“怪潮”现象及发生的机理,收集附近海域“怪潮”发生的相关资料,与苏北浅滩发生的“怪潮”进行比对研究,揭开形成“怪潮”的成因。通过分析引发海难事故的自然因素、变化规律,建立怪潮”灾害预警报体系,制定相应的对策性措施。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大苏北“浅滩”怪潮预警报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在南通沿海布设预警报观测点,及时南通沿海海温、盐度、水质、潮汐、海浪等海洋预报,不定期包括风暴潮、灾害性巨浪等内容的预警报。这些信息及时给沿海海洋主管部门、用海企业和渔民,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参与和监督防灾减灾工作的信息渠道。同时,在海洋预报专业人才方面,我们要培育具有高层次、高素质、高技术的技术带头人和管理人员,大力培养在基层和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定时组织人员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完善信息传递渠道为满足共享和海洋灾害信息、海洋站实时数据信息、海洋数值预报信息、海洋预报产品信息的需求,建立项目单位研究成果应用的共享机制和市县联动机制,及时将海洋预报信息快速传递到有关部门。同时利用海域动态监管平台,建立海洋灾害监控体系、海洋灾害数据库和海洋灾害预警报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信息预警报和海洋环境监测等工作的展开,满足南通市海域海洋灾害预警报“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明确责任人,配备专用设备,组织有关人员进行24h值班,密切跟踪苏北浅滩“怪潮”发生进度,保证上下各级双向信息传递渠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