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高校债务问题

时间:2022-00-00 12:00:00

浅析当前高校债务问题

[摘要]1999年国内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债务融资因其便捷性成为各大高校增加教学设施和基础建设容纳新增学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高校在引入资金的同时也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如何“化债”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我国高校债务问题的历史及现状为切入点,从宏观以及微观层面剖析了高校负债的成因,并从债务问题的涉及者———政府、高校以及银行三个角度为化解债务风险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校债务;高校投融资本质;扩招政策

1引言

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自1998年开始,全国高校正式执行扩招政策。除国家财政拨款外,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向国有商业银行借资扩张,高校的负债经营减缓了财政压力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大规模举债也使高校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因此需要客观看待高校的负债办学,目前亟须解决高校“化债”问题,谨防以后债务高增。

2我国高校债务问题的历史及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执行计划经济,高校管理权归属于国家,经费来自政府的“限额拨款”,未出现过对外负债;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赋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经费来源形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对外举债、接受捐赠等多元化筹资模式;特别是1998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各大高校急需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学设施以及人员配备等来容纳新增学生,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情况下,向国有银行举债融资成为高校首选。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进行债务融资,如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关于部属高校“银校合作”问题有关意见的通知》,为部属高校进行银行贷款提供了政策支持;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利用银行贷款发展教育的政策。由于高校财务、债务问题具有保密性,全国没有统一、标准的统计口径。就可收集资料来看,我国高校债务在扩招后激增但在近几年又有下降趋势。1998年部属高校贷款总额不足5亿元,2000年45所部属高校贷款35亿元,2002年74所部属高校贷款余额163亿元,扩招政策执行后,部属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大规模贷款。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写到,截至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约在1500亿元~2000亿元,其中72所部属高校负债高达260亿元。2011年审计署在《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对地方高校负债情况进行了公布,截至2010年年底,1164所地方普通高校具有政府性债务2634.98亿元。各省情况来看,2003年年底江苏近90%省属高校均不同程度使用过信贷资金,累计贷款余额82.9亿元,是当年全部收入的3.62倍;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2005年5月贷款余额为75.4亿元,是2004年总收入的1.57倍;吉林大学由于扩招、合并等历史原因于2007年达到最高负债近28个亿,截至2015年年末才全部还清。整体情况来看,全国高校自扩招后均承担了巨额债务,各省所属地方高校也背负了不同程度债务,甚至作为“985院校”的吉林大学也处在债务危机的水深火热中。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财政部、教育部在中央高校实施减轻债务负担、化解债务风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年底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已先行启动化解地方高校债务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经验,为化解地方高校债务提供了有益借鉴。2013年8月,河北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省属高校债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除高校新校区建设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再审批高校新增债务。2015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截至目前,广东省属高校的债务总体约63亿元人民币,2010年广东高校债务曾达114亿元人民币,之后逐年下降。由上述分析可知,大约2010年前我国高校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原因可能是扩招所借中期贷款已到还款期限,致使一些高校出现债务危机,2010年开始国家和省政府均出台过相应的政策规范借款、化解债务,高负债缓解初见成效。后续仍然需债务主体积极参与,防止债务危机重现。

3高校债务问题的成因

3.1扩招政策。扩招政策直接导致高校背负巨额债务。为普及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国家决定在1999年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的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159万人,涨幅高达47%,从1999—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年均增长50万人次,2011年至今增长速度放缓。扩招政策及后续的扩招行动使在校生人数激增,学校急需扩大规模容纳庞大的学生数量。普通高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由1998年的3057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3567亿元,涨幅约为16%,远低于人数增长。高校需求和国家财政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为解决资金缺口,高校纷纷选择通过国有银行举债融资。3.2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是高校债务产生的重要原因。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这一目标直到2012年才真正实现。据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平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为5.1%,其中发达国家5.35%,发展中国家4.1%,最不发达国家3.3%,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偏低。1990—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高校经费来源的比重从93.5%下降到50%,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更是直线下降。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扩招需求,高校不得不举债融资。3.3高校的投融资体制存在问题。我国高校的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筹资渠道偏窄,受计划经济影响,高校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单一经费来源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求高校进行多元融资。国家政策支持下的银校合作成为首选,但银行贷款利率高,且期限相对高校成本收回期短,易造成负债难以清偿等问题。其次是教育经费利用率低,如后勤人员占比过高导致不合理的学校养社会现象,高校的教学实验室利用率低、经常性闲置等。3.4银行乐衷于提供贷款。银行乐衷于提供贷款也是高校负债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闲置资金增加,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普遍将资金存放于银行,导致银行储蓄量庞大。良好信誉叠加政府隐性担保,高校成为巨额储蓄的贷款对象,银行放贷热情高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银行亟须将大量资金投放到资本市场,此时执行扩招计划的高校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国家贷款政策鼓励下出现了高校向银行高额举债融资的现象。外部环境、国家政策以及银校双方作用下引发高校大规模负债下的债务问题。

4高校债务问题的对策

4.1政府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解决高校债务问题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目前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纷纷出手化解高校债务危机。2009年年初教育部首次明确表示把“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化解部分部属高校债务;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扩大了债务化解的试点范围。此后,财政部和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地方高校化债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从“化债”意义与目标、落实措施、控制新增贷款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山东、湖南等全国各省市相继制定并实施2011—2012年完成“化债”目标及措施。2017年广东省财务厅一次性拨款34亿元用于化解省属高校基建债务。上述政策旨在化解我国现存的债务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防止出现过重负债还需国家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努力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国家可以加大对教育以及公益事业捐赠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企业、个人的积极性,拓宽高校融资渠道。4.2学校立足于自身定位制定发展战略、加强内部管理、拓宽融资渠道。虽然扩招是造成高校沉重债务负担的主要原因,增加招生数量、扩大办学规模并非不正确,扩招恰好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好发展,但是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促使高等级教育向内延式演变。扩招中某些高校为跻身“985”“211”工程院校而不顾自身能力向综合型院校转变,通过大量银行借债造成了严重的债务负担,高校应该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不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建立校办企业、增加校友活动拓宽融资渠道减少债务融资。学校要鼓励教师承担国家、省级重点课题,以促进科研成果转换,增加学校创收。4.3银行完善债务监督机制,进行债务重组。我国高校债务规模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高估了学校的偿债能力、无节制为其提供大规模贷款,因此银行需完善债务监督机制,做到事前依据高校资产情况、可支配收入、信誉度等情况严格审批贷款额度,依法放贷;事后监督所贷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防止高校乱用、滥用资金,督促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债务危机。高校与银行债务重组是减缓历史债务问题防止新债风险的有效措施,高校扩招时所贷资金期限大多为短中期,相对于高校整个运营期及运营利润回收期短,利用债务重组把短中期债务转化为长期负债不仅能降低贷款利率,而且能缓和现时债务问题。

5结论

1999年扩招后,高校背负了沉重债务负担。国家逐渐意识到高负债的严重性并采取政策措施“化债”,2010年后债务缓解初见成效;同时国家也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12年实现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4%,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但是我国正在努力追平。高校应该意识到自己债务承担者的主体地位,立足于自身定位制定发展战略、加强内部管理、拓宽融资渠道。银行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化债”,并完善债务监督机制防止高额负债,以防产生更多“坏账”。

参考文献:

[1]田恒平.高校债务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袁旭元.关于高校债务化解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2(4):58-59.

[3]介新.普通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

[4]童燕军.高校债务化解途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4(17):35-37.

[5]潘力.基于政府视角谈高校债务风险的化解[J].会计之友,2013(28):111-112.

[6]李露,袁薇.高校偿债责任主体划分及协同治理方式研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6):7-11.

作者:姜学磊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