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企业会计信息显露问题的研讨

时间:2022-04-27 09:50:00

中国上市企业会计信息显露问题的研讨

摘要:本文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真实性两个基本原则入手,揭示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存在信息披露失真等问题,指出公司利益推动是出现问题的主要成因,探讨通过加快改革、按证券市场的规律办事,制定配套的会计规范体系和加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等主要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现状及成因;主要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证券市场日益壮大,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上市公司按照法规要求披露信息的重要性迫切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原则、现状,并探讨相关对策。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1.充分性原则

所谓充分披露原则是指为达到公正反映企业经济事项及其影响所必要的信息都应完整提供,并易于使用者理解。充分披露的目的是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使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了解对其即将进行的决策是有用的。从这个目的出发,充分披露原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即会计信息应全面反映企业的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2)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当性。以信息提供方来看,要考虑成本性原则,不能无限度地披露;从信息使用者来看,其使用信息在于做出正确决策。

(3)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及相关性。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要易于使用者理解和掌握。其次,披露的会计信息应能满足各种使用者的共同要求,是一种通用目的信息,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各种具体决策需要。

2.真实性原则

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所在。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经济事实,其具体体现在可靠性和中立性两个方面可靠性方面是指: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中立性方面是指: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持中立性。即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为了达到预定的成果或结果,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列报,使财务信息影响决策或判断,那么财务信息就不是中立了。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成因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取得的成绩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1992年11月,为了适应证券市场管理的需要,我国成立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简称证券委),同时还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它们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管理。此外,证券交易所也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另外,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中,注册会计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出来。从1997年年报的审计看,注册会计师们出具解释性说明的明显增多。

(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主要体现在虚假、违法和误导。《会计法》和《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法规都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报表。然而,从1996年琼民源年报中所称的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占总利润的99%以上,再到银广厦仅在1999~2000年间就虚构745亿元利润披露于世,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就没有停止过,且在升级。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

另外,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诸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会计信息披露不具有可比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同一项业务通常有几种会计方法可供上市公司选用,其结果不仅造成各个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致使同类报表数据在各个上市公司之间缺乏可比性,而且为上市公司中的操纵利润行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

(1)首先是公司利益的推动。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其次公司股东的产权约束弱化也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另外,公司内部缺乏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也成为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不可忽视的原因。目前某些上市公司正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内部审计及管理控制,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会计监督无力,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被削弱等原因,以致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甚至陷入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2)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导致他们地位不高,利益得不到保障。在我国股市中,国有股占了最大比例,由于产权不明晰等原因,往往导致国有股产权主体的虚致,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常常缺乏明确的国有股产权主体的约束;而社会公众股东极为分散,无力行使对公司经理人员的制约。因此,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往往会脱离股东的利益,利用职权阻挠反映他们不合理甚至违法的会计信息对外公布。而会计代表国家利益对公司进行监督就十分困难,因为会计人员既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又是代表国家对企业实施经济监督的工作人员。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会计人员在执行财会制度时常常进退两难,若不按经营者的意图办事,其应有的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弄不好还有下岗的可能。

三、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快改革,提高认识,按证券市场的规律办事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中较高形式的市场形态,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中最高层次的企业形式,因此,一定要从寻找证券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清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摒弃惯用的行政管理办法,改变管理方式,按证券市场和现代企业特有的规律办事,建立起真正规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和利益驱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办好,其他的一切措施只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否则,采取的任何措施手段都将是治标不治本,修修补补,这个问题将得不到根本解决。

2.制定科学、配套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规范体系是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和准绳,只有先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生成客观公允的信息后,才谈得上信息如何披露,因此,建立并严格执行一整套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实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前必须做好的事。

3.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

其一,必须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目前必须将上市公司的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分立,分属不同领导,分担不同职能。财务管理部门由总经理领导、会计部门应由董事会领导,主要会计人员由董事会任命,并向董事会负责,让会计人员真正成为会计信息供给的主体,使会计人员有责任也有能力拒绝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要求,避免管理人员舞弊。同时,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各方面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水准。

其二,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至于注册会计师和证券监管部门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下文再述。

4.加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首先,随着《证券法》的出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已经颁布的一些规范性文件,有些内容不统一,有些相对滞后,有些比较分散,不易全面执行,因此,相对于市场规范的要求来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次,改变多头管理的体制。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政出多门,权责不明,不利于对之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因此,必须参照国际惯例,对现行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相应改革。目前证券监管部门的设置应集中到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中央级的证券监管部门。负责对全国上市公司进行宏观监管,统一制定证券市场政策和上市信息披露规范。另一个层次就是证券交易所,应遵循中央证监管部门的规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活动和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具体的详细监管。

再次,建立上市公司信息监查员制度。由中国证监会及其驻各地派出机构委派信息监查员到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中报、年报、股利分配信息等的生成和披露加以监督,防止外界各个相关利益集团对会计部门的信息供给横加干涉。信息监查员在企业中行使职权时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不得持有公司股份,一切工资、待遇均在证监部门享受,任免考核均由证监部门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意见.

[2]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3).

[3]赵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财会研究,2001(3).

[4]黄红英,郑兰先.新经济下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治大学学报,2002(2).

[5]张波.我国上市公司财力信息披露现状分析.财会研究,2002(10).

[6]倪国爱,杨青峰.论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财贸研究,1997(6).

[7]傅磊.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管理世界,1998(2).

[8]孙铮,王鸿祥.财务报告分析第八章.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9]刘妹威.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