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资料失真防范对策研讨

时间:2022-04-27 09:48:00

会计资料失真防范对策研讨

摘要:会计信息是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它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核心。但是,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演愈烈。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本文正是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和参考意见。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失真加以定义,简要介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多方面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述,第三部分阐述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防范对策

前言

会计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是国家和地方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各项经济政策的依据。因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重要性。孔子曾在鲁国执政的大贵族季氏门下当一名仓库主管会计—委吏,精细于会计实务的孔子顿悟道:会计,“当而已矣!”会计要害工作系于“当”字,即应当,恰当,适当,正当。然而在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造假事件却屡尽不鲜。“琼民源”,“银广厦”等会计造假事件震撼了中国会计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心受到重挫。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一)会计信息失真定义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的财务信息,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评价经营业绩进行再生产或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提供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不当,给其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利的一种现象。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

如虚开发票,主要指多开发票进行报销,提高费用,加大成本,以达到套取现金或骗税的目的;或通过与其他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产品销售发票,虚拟销售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

2.编制虚假预算

一是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人为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将总成本分解,调整工作量、实物量、工程进度等,以使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开支标准和范围以内。二是为了集团利益或一己之利,在预算上大做文章,造成企业的资产不实、经营成果虚假。

3.随意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

如原采用年限平均法,为了调节成本,而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将固定资产折旧作为利润的调节器。

4.存货计价不规范

是指存货取得和发出的计价不规范,如企业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不规范,企业通过调整计价方法以调高当期成本,降低利润等。

5.计提跌价准备具有随意性

计提跌价准备是为了更准确反映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如期末对存货的账面成本和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采用孰低原则,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而可变现净值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预计,为了调节费用,计提的跌价准备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6.收入确认不规范

收入入账时间、金额确认不规范,不能在利润表上反映当期损益。如为了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当产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时,就确认为收入。

7.会计政策的变更处理方法不当

一是国家规定的会计政策已经发生变更,而企业仍沿用旧的会计政策;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要求用追溯调整法,而企业为了达到少计成本费用等。

8.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

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对外提供的报表提供的是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朱镕基总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题词“不做假帐”,一方面表明国家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表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

据《经济日报》报道,全国80%以上的中国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就更为严重。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5%以上,所以导致会计信息现象犹为严重。

2008年,河南省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做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中小企业,共发放2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55份,这些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在设计时体现了由点到面,面点结合,相互关联的特点,以便取得更好的调查结果[1],调查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表格表现出来。

表2-1技术职称

级别(职称)样本数比重

高级42.6%

中级2918.7%

初级8051.6%

无职称4227.1%

表2-2是否赞同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达到其目的的做法

态度样本数比重

值得做2113.5%

不值得做4227.1%

不得不做7951%

无所谓138.4%

表2-3是否直接或间接参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是否间接或直接参与样本数比重

是11372.9%

否4227.1%

表2-1具体体现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调查显示,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这也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表2-2反映了会计人员对提供虚假会计的态度,调查显示认为值得做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更多的人则认为是不得不做虚假会计信息,这又体现出社会环境和领导人员的素质问题。

表2-3反映的是参与和不参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比例,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会计人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说明这一现象已经很严重的存在了。

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及联系理论实际,可以分析出很多方面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存在的原因,具体从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内在动因

1.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其质量的第一道防线。所以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所提供的产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业务的熟练程度高、专业知识丰富扎实,就能为企业的所有者、主管经营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反之,如果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就难以处理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知识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业务素质不高、法律素质不高。据调查,1200多万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教育以上教育的不足15%,[2]还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会计后续教育普及情况也不是很理想。这使得许多会计人员只能应付较简单的会计业务,对复杂的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乱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的多,有的甚至利用其专业知识主动出谋划策,为了小集团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在那些低学历上岗甚至是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懂经济法等会计相关法律的“法盲”;在业务素质较好的会计人员中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另外,从会计人员从业环境来看,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会计人员的工资、前途完全掌握在企业经营者手中,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权利得不到保障,会计信息的直接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存在,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2.领导成员素质不高

虽然《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是第一负责人。但一些人出于种种目的如为了筹资,财务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往往通过粉饰其财务报表来骗取资金,地方企业为了骗取政府支持也会夸大企业的业绩;意图偷税漏税,粉饰财务报表,通过过多提取折旧或公积金等方式少交税,从而或得更多收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单位领导指使会计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

3.审计不规范

审计时有些审计人员对被查会计信息了解不完全,或者自身会计知识不丰富,以至于有时候最重要的东西反而没有检查,或者检查不出错误。同时,抽查比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的不合格,有些企业的业务量相当的大,因而在被审计时企业的会计信息只有很少的比例能被检查到,所以被检查到错误信息的几率是很小的。在现实业务中,都是采用随机抽查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审计,而抽样调查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从而导致检查到会计不合格信息具有机遇性。

4.注册会计师审核不合格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核是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见面的必经步骤,同时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后关卡。一般而言,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核并确认无误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时都不会怀疑。然而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舞弊行为也越来越多,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心遭受打击。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最后一道关卡也发挥不了本质作用,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会计信息带来的经济损失很严重,在短时间内都很难弥补,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困惑和担忧在短期内也很难从阴影中摆脱出来,这就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带来了隐患和危害。

(二)外在条件

1.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产生的外部动力

压力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产生的外部动力。上市公司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来源于压力。压力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其中,经济压力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或是为了掩盖某些经济事实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如有的上市公司为保名、得利、为不被摘牌或是为偷税而造假等等;工作压力则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害怕失去工作,或是怕提升受阻等,因而采取造假的方式虚构交易而人为改变企业对外的盈利报告,以骗取荣誉。

经济压力多产生于企业的外部,如股东对企业业绩要求及投资回报的压力、同行之间的比较压力等;而工作压力一般源于企业股东或企业内部,如董事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企业内部的晋升及薪酬制度等。压力会促使企业经营者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应付考核或者从公司的资产中进行隐蔽的补偿。

2.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灵活性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用,并且准则、制度中留有较多的灵活性。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不可能尽善尽美。会计准则中对许多业务的处理方法给出了多种备选方案,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某些适用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根据实际的变化,如经营政策、财务政策、经济效益的调整等,加以合法的变更。程序和方法的可选择空间,自然会产生会计的不确定性,势必造成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不一致。因而一些企业会计人员利用会计准则、制度中可供企业进行会计选择的备选方法、会计政策来粉饰会计报表,虚增或隐瞒利润,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法律环境不完善

虚假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要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约,否则不法分子会趁机钻法律空子,制造虚假信息。政府管理部门观念和管理上的错位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政府或上级部门为了出政绩,盲目下达经济增长指标,如产值、GDP等,以这些指标对单位负责人进行考核,而且只看数据不看实际,从而使单位不得不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有意或无意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都会给使用者带来危害。同时,执法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造假犯法”的法制环境,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所得比付出多,提供者觉得是值得的。

4.对造假者处罚不力

从经济学上来看,造假者之所以造假,主要是因为他们预期造假能够带来的利益或好处要远远大于被发现并受到处罚而带来的损失。《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可预期的“成本”的上限,不仅威慑力不足,反倒起了鼓动作用。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司法处罚还处于逐步完善的实践之中,且在国有及法人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很难认定舞弊造假是为了个人利益。因此对当事者的处罚也更多的倾向于追究法人单位的经济责任,而对参与会计造假的个人的刑事及民事处罚还比较薄弱,对个人的触动还不是很深,这些都助长了作假舞弊的风气。

5.政府的干预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个阶段,政府的行为规则还未达到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指手画脚,结果往往使企业领导随着政府转。另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未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而是同政府干部一样采用行政考核的办法,并着重考核上缴税利多少,致使企业经营者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时就假造利润,这种掺杂政府行为表现群体活动的会计造假对法制建设的危害最为严重。另外,社会经济环境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行政部门的乱收费,乱摊派,最终必然落在企业的肩上,致使企业苦不堪言。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使企业决策者和企业投资者决策失误

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无法掌握实际情况,从而在做决策时以错误信息为依据,造成决策的失误,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潜在的危机,严重影响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最终损害国家利益。同时,投资者利用企业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对经济动态进行分析,对依据虚假信息分析出的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导致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二)容易造成不良影响,滋生贪污腐败现象

会计信息失真对投资者、债权人的预测和决策起着误导作用,使其利益受损,必然引起纠纷不断,影响社会稳定。同时,虚伪的会计信息还成为某些人骗取“乌纱帽”的资本,也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为经济犯罪活动开了方便之门,滋长了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并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会计信息失真已是会计界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

(三)引发信任危机

由于企业经营者的舞弊和会计从业人员的造假账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如证券市场上的“红光实业”和“琼民源”“银广厦”到近期的“德隆系崩盘”,会计信息失真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证券市场,挥之不去。上海财经大学曾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6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两项合计,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3]。现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由于缺乏良好的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信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四)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

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避免它经营的企业被兼并以致自身被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虚假上浮,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出局,而经营业绩差但经粉饰过的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表面业绩很可能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生存。因而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企业也会为了生存需要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这样就产生了连锁反应,从而出现了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的现象。

(五)损害会计队伍自身形象

少数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会计人员都不太可靠的印象,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就必须找出根源所在,只有找出根源所在才好“对症下药”。根据我们分析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一)加强公司内部管理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企业内部做起,企业内部是会计信息的源泉,企业内部又要从以下方面管理。

1.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宣传和教育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每个会计人员都有一定的会计综合素质、业务素质,在自己的工作中,恪守职业精神和政治觉悟,自觉维护自己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不屈从不迎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严于律己,不以自己的职业之便,自己谋取利益,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当然业务素质是根本,为适应新形势下对会计信息发展的要求,对会计人员应有年度后续教育的强制规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记录可以用作用人单位录用会计人员及会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不能只一味的强调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应经常针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培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会计人员时刻谨记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工作的关键,同时要经常让他们接触一些会计正反方面的案例,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彻底的认识。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制定行业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并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职业责任感强的会计队伍。

企业不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领导人员的再教育。会计人员作假,有很大的几率是领导指使的,因而加强领导的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应通过教育与宣传使领导人员认识到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不能为了个人或单个企业利益而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企业应实现普通工作人员和领导互相监督的工作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应根据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按照会计准则,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减少漏洞。如实际工作中的“钱账分管”原则,不相容的职务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原则。又如企业必须做到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规范单位会计行为,在企业所有资产中,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它是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掌握了现金就等于占有了财富,所以现金的诱惑力最大。在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出纳直接接触现金业务,根据复式记帐规则,每发生一笔货币资金收付款业务,必然会引起收入、支出、费用或债权债务等帐簿记录的变化。如果把这些业务统统交由出纳人员一人办理,就会造成既管钱又管帐,失去监控,给贪污舞弊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同样道理,如果稽核、内部档案保管工作由出纳人员经管,也难以防范利用抽换单据、涂改记录等手段进行舞弊的行为。因此,对出纳岗位的牵制非常重要。鉴于此,《会计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对出纳的牵制专门作了规定。[4]

当然,出纳人员不是完全不能记帐,只要所记的帐不是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等直接与单位资金收支增减往来有关的帐目,可以承担一部分记帐工作的,如有些单位,出纳人员业务不多,就可以兼记固定资产明细帐,这是可以的。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完善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健全和完善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的公开信息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质量管理手段,使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法规尽可能的全面配套,具体及时并可操作性,弥补会计法规的漏洞。同时需要完善立法,国家要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还要制定会计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的处罚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加强会计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完善法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者的执法力度,要加强会计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既要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又要加大民事赔偿力度,不仅对违规企业实行制裁,而且要追究自然人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对于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严肃处理,强迫那些被利益熏心,以身试法,为了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人反省和收敛自己的行为。使会计信息在法律的维护下恢复其本身的面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出现。

(三)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不能过多干涉,留给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自由活动空间。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考察指标体系,从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不应单单只看企业盈利多少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另外,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更新观念,加强自律,树立服务意识,倡导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坚决打击损害国家利益的腐败行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因此,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门、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要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第三,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全过程督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每个阶段都不可忽视,特别是事后监督是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直接接触的最后一道关卡,必须严格把关。如: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核的时候就必须严格仔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

(五)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会计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会计信息的透明和规范。但是,目前在会计信息提供者缺乏自律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只有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下才能保证实现。对公司事前事中事后的会计信息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欺诈行为者,要依法进行严惩。尽早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如:对于上市公司,对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由上市公司予以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从制度上规定它们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例如采取季报披露制度等。

信息披露的内容也应该加以改进,建议增加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盈利情况的内容。例如,在披露的年报中增加当年职工的工资总额及年平均工资额、工资的按时发放情况;税务机关出具的表明公司当年实际缴纳所得税的证明;主办银行出具的表明该公司业务往来的现金流量证明等,这样就可以对会计信息提供者进行督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六)完善业绩评价机制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评价系统,对单位进行财务信用等级评定,实行百分考核。定期对单位财务信用状况进行检查,重新调整其信用等级并及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促使企业及其相关机构以诚信为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全国会计人员档案,跟踪其整个职业生涯,全面客观地反映其职业道德水平,从根源上杜绝造假的出现。

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具体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办法。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规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规范,才能合理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的利益,才能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员应正确完整认识会计信息真实性,了解会计信息失真对经济及国家的危害,树立正确的观念,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自己及国家的利益。同时,社会监督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注释

[1]李玉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调查分析[J].维普资讯网

[2]李培媛.论会计信息的失真与治理[J]

[3]曹娟.浅析会计信息失真[J].财务审计,200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45-50

参考文献

[1]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1,(7)

[2]陈信元.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2000,(8)

[3]邓永平,邓永勤.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陈淑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王革等.假帐甄别与会计信息失真风险防范全书[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6]王会金等.会计信息失真与假帐鉴别[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仇俊淋,范晓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设,2000

[8]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詹向阳.千金难买的信用[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0]袁小勇.虚假财务报告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1]高振翔,冯信瑶.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原因探析[J].经济师,2005,(1)

[12]吴占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J].经济论坛,2004,(23)

[13]陈志萍.会计信息[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

[14]卢双娥.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办法[J].上海会计,2001,(7)

[15]张立勤.告别会计信息失真[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6]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7]刘顺仁.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18]劳伦斯.A.波尼蒙.Researchonaccountingethics[M].2001

[19]RalphTiffin.TheFinanceandAccountingDesktopGuide[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