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研究

时间:2022-02-20 09:12:02

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数控技术的日臻完善,在制造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机械加工方面,数控技术更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数控技术的概念作了简要说明,分析了数控技术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将数控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机械加工技术中去,希望给相关人员带来借鉴。

关键词:数控技术;机械加工;应用

机械加工技术需要不断融入新的科学技术,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数控技术对于机械加工技术来说,恰恰具有这种力量。数控技术的应用在机械加工技术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研究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很有必要。在了解数控技术概念以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数控技术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机械加工技术。同时,数控技术的应用对数控技术不断提出新要求、新挑战,也促使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1数控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数控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控制加工过程的一种方法,它取代了以往人工和机器设备控制加工的方式,以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根据加工需求,设计出相应的电脑软件,然后通过软件的操作,完成加工步骤。这种方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加工技术的完美融合[1]。数控技术的应用是一次技术的革新。由于数控技术操作简便而且精确度高,在机械加工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一些精确度要求高、制作工艺复杂以及一些难度系数比较大的产品制作过程中,数控技术可以说是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多更广的领域,比如汽车行业、轻工行业、医疗行业等等。

2数控技术的特点

2.1使工作更为便利。在加工过程中,按要求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就可以对产品进行准确加工,比如在加工过程中,产品批次不一样,原来的生产线需要更改,按照以前的方式,则需要更换新的生产线,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也会大大提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应用数控技术,则只需在操作软件上修改参数即可,省时省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2]。2.2使加工更为精确。一些复杂零件,比如曲面形状的,单靠人工或者普通机床是很难完的,即使能完成,也不能保证零件的精确度。而应用数控加工技术便可以突破这些技术上的难题,而且能够保证零件精确度,提高产品品质。这样一来,数控技术便能完成机械加工中的技术突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制造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3机械加工技术中运用数控技术

3.1重视数控技术。由于我国在数控技术方面起步比较晚,数控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全面,这与一些企业对数控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某些经营者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看不到数控技术的优势,导致数控技术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机械加工中去。所以,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对数控技术的重视,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数控技术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知道数控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只有将数控技术很好的应用到生产中,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3.2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数控技术的实际运用是靠技术人员来实现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只有技术人员掌握了数控技术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才能将数控技术更好地运用到机械加工中去。而且,在技术人员的培训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让技术人员下到生产车间,真正了解生产流程与技术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控技术,更好地指导生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3]。3.3设备与数控技术相配套。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仅仅有数据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设备,才能完成全部的加工流程。数据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更好的实施控制,而设备则是将数据技术落到实处,空有数控技术,没有配套设备是不能完成生产的。所以,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十分重要,在机械加工过程中,要注重设备的投放和使用,必须符合数控技术的要求,只有设备与数控技术配套使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4]。

4结束语

数控技术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在制造业的生产中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数控技术应该更好的应用到机械加工技术中去,进而提升我国的工业现代化水平,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刚.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23):206.

[2]李敬伟.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及分析[J].河南建材,2012(5):173+175.

[3]王爱民.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3):170.

[4]李春雷.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农机,2017,44(9):32+34.

作者:吴 比 彭 强 薛英杰 刘长路 吴小辉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