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1-22 09:25:49

农牧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黑龙江省巨浪牧场积极探索循环产业、低碳、生态发展之路。为进一步发挥巨浪牧场资源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将发展循环产业经济作为巨浪牧场深化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从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文从巨浪牧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牧场农牧循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对农牧循环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及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早日实现场强民富。

【关键字】巨浪牧场;农牧循环;循环经济;对策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巨浪牧场地处松嫩平原西部,位于大庆市林甸县境内,属农牧结合场,与扎龙自然保护区比邻,是黑龙江垦区五大天然牧场之一,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牧场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授予绿色农业绿色绿豆基地。牧场地处两市(大庆和齐齐哈尔市)、两县(林甸县和杜蒙县)“一小时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与S201及G301相通,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

二、农牧循环产业发展机遇背景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加快牧场种养循环产业经济发展,推动农场快速适应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质量和效率,对推进区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直接战略部署、提供了政策机遇。同时,垦区企业化改革过程中,巨浪牧场逐步回归企业属性,市场化运行机制将更加完善,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率、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提升,一系列政策机遇将有助于牧场农牧循环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农牧循环产业优势

巨浪牧场虽然场型较小,但地热资源、风能和生物质能较为丰富,其中:(1)地热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水质好等特点。水中含有Si、Zn、Se、Li、Sr等20多种微量元素,出水温度58℃,单井日自溢水量在1500m3以上,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和经济效益,地热资源为发展康养旅游、温泉疗养、沼气发酵提供了基础支撑;(2)处于丰富风能资源区,近10年数据显示巨浪牧场年均风速为6.7m/s,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91W/m2,年有效风速(3~25m/s)小时数超过8100小时,属于风能资源较好的区域,具备建设风电场的基本条件;(3)牧场年产作物秸秆2万多吨,牧草3万吨,畜禽粪便7万多吨,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后备原料保障。以牧场现有生物质原料产量和耕地面积计算,预计可产有机肥2.3万吨,按亩均消纳有机肥1.5吨计算,可消纳2.5万吨有机肥,相当于减少化肥使用0.7万吨(消耗3吨畜禽粪便≈使用1吨有机肥≈减少使用0.3吨化肥),牧场耕地完全能够消化本区内全部畜禽粪便。

四、农牧循环产业发展现存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用于发展建设资金不足。目前牧场特色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主要为畜牧业和种植业,存在比重较大、链条较短及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等问题。牧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具备发展地热、沼气、风能等先天资源条件,但由于场型较小且经济总量不高,用于牧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及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不足是牧场发展面临的较大问题。除去生产管理等费用,用于产业升级所需的项目资金所剩无几,严重制约了牧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牧场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闲置,不能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二)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且人才匮乏。循环产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减量化、再利用到资源化,中间涉及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均离不开相关综合废弃物处理专业技术的支撑。目前巨浪牧场尚未形成完整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虽然循环生产技术的各种要素并不缺乏,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开发和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技术上的制约。同时,与周边大庆、林甸等市县整体发展环境相比,收入起点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整体存在高技能和创新型技术人才匮乏,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引进不够等问题,没有形成足够的后备力量与合理的人才梯队,不利于牧场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三)种养衔接不紧或缺口大且循环模式尚未确立。目前牧场总体存在种养结合不紧、农牧融合不深等问题,以温泉热源和畜禽粪便为核心的温泉旅游及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尚未确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跟风超标准使用没有根本改观,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高,部分养殖户是通过“堆积发酵—还田”简单处理利用,但畜禽粪便的产生是持续性的,而农田的施肥季节大多集中在春、秋季,夏季气温较高且粪污处理利用较少,一些中小养殖户设施设备有限,畜禽养殖排泄物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及充分利用,部分散户由于缺乏堆肥发酵技术,导致畜禽粪便发酵腐熟不充分,对生态环境及作物生长具有潜在影响。

五、农牧循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内部组织领导。牧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牧循环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扣牧场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加快发展农牧循环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建立牧场农牧循环产业发展评审与跟踪评估机制,开展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团队中期评估以及终期评估,实时跟踪项目进展,确保相关工作及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农牧循环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外聘相关产业规划专家和团队编制牧场农牧循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有序地按照规划实施,统筹牧场及周边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废弃物处理工作。针对不同的建设内容,广泛采取多种投资方式。对于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及有机肥处理及深加工等能够落实产品出售机制的建设项目,可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建设与运营,优先考虑采用“先建后补”方式助推产业项目发展。(二)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及发展侧重点。牧场农牧循环产业发展要遵循3R原则,科学合理挖掘和使用优势资源及潜力资源,重点发展以温泉为核心的特色旅游服务业,整合开发湿地、草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与小城镇载体功能相结合,使旅游业成为牧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牧场农产品及其区域特色食品等中小加工企业发展的支持,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牧业,进一步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推进乳肉兼用牛引进及繁育,把建立与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打造绿色和有机高端农产品作为重点,在牧场有限耕地资源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优质、优品、优价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立体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大农牧业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牧场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农牧循环产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投身农牧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向产业拉动型牧场转变。(三)科学合理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针对巨浪牧场实际情况和特点,以独特温泉地热资源建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构建以温泉、棚室、果蔬种植、生猪养殖、沼气池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以地热温泉为热源和旅游资源,以沼气发酵为纽带,大力推行畜牧业清洁生产,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走新型产业化之路。构建“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沼渣——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循环链。实现沼液浸种、沼液制作叶面肥喷洒;沼气经管网接入用作牧场内部楼房居民生活燃料和照明,沼渣制作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助推牧场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通过建立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种植业、加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四)强化循环经济人才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和科技支撑。首先要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及人才引进纳入牧场总体长期发展规划之中,重点开发高产高效的立体种植技术、农业清洁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养殖技图1巨浪牧场农牧循环产业构建模式图术、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净化处理技术等,强化地热尾水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保持地热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牧场应加大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研究制定农牧业循环经济人才培养规划,力争培养一批高素质农牧业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信息及技术服务团队,发挥垦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牧场构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中的作用。(五)广泛宣传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宣传栏、会议、标语条幅等媒介,在牧场内部广泛宣传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大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提高牧场职工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引导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增强责任感和全民参与感,把保护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牧场优势资源与发展区域经济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牧场组织领导和各部门间协作,建立激励政策与机制,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注入活力,尽快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的转变。通过自媒体(朋友圈、抖音等)等媒介,在牧场外部大力宣传及提升牧场在周边地市的知名度,开辟农事体验基地,让市民和中小学生通过农事生产体验农耕生活的乐趣,了解和学习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六)多方位筹措产业化项目发展资金。农牧循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项目建设的基础支撑,牧场应重点加强内联外引力度,加快农牧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的引进和设计,加强项目库的建设,做好项目储备和管理,不断提升牧场农牧产业化水平。牧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扩大招商面,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管理理念。同时,多方位、多渠道筹措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资金,积极向上争取省级、总局、齐齐哈尔管理局等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有序聚集和引入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参与牧场产业化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作者:代琳 曾祥亮 刘馨 王大庆 单位:1. 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 2. 黑龙江农场经济管理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