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新方法

时间:2022-08-23 08:44:00

社会经济发展新方法

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是在全市上下落实“十二五规划”,着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召开的。俞正声同志代表第九届市委所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上海要在今后五年着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报告》的基本特征可表述为:保持连续性,开创新局面。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总方针和发展主战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实质和灵魂,也是科学发展观今后五年在上海城市整体发展中的鲜明展示。

一、党内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报告》的诞生,是一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凝聚集体智慧,科学研究的过程。从《报告》起草到党代表大会审定通过,经历了四个阶段:起草初稿、征求意见稿、会议讨论稿、审议定稿。每一阶段均充分展示了民主实践的过程。起草初稿阶段,历时8个月。采取了4项举措:一是召开了一系列专家学者和委办、区县领导座谈会,广泛征求对《报告》议题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走访听取了老同志对《报告》起草工作的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征求了党员副市级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求全市基层党支部过一次组织生活,发动广大党员为党代会献计献策;四是召开视频会议,通报《报告》起草情况,努力使《报告》起草过程成为发扬党内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征求意见稿阶段,市委为此专门召开7个座谈会,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听取已调离岗位的九届市委常委的意见,反复推敲斟酌,认真修改完善。会议讨论稿阶段,召开九届市委第十八次全会,在广泛热议、充分修改的基础上,通过了提交第十次党代会的讨论稿。审议定稿阶段,810名党代表通过第十次党代会,人人自觉参与,积极发表意见,群策群力修改,最后审议通过了《报告》。从《报告》形成的过程看,《报告》是上海市全体党员共同努力、上下结合、持续研究而形成的。《报告》诞生的本身就是党内民主实践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新阐述、新目标、新要求

市十次党代会内容十分丰富,大会通过的主题报告,涵盖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过去五年的工作;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上七部分阐述既有新视角,又有新目标和新要求,至少涉及以下五个领域:一是对过去的5年工作概括为开创了8个方面新局面:世博会举办实现成功、精彩、难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新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布局明显优化;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二是对过去5年实践形成的经验概括为6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必须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肩负起抓好党建的重大责任。三是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并作出明确判断:外部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日益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协调难度增大;不适应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行为依然存在,依法治市的力度和执法公信力亟待提高;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多发,管理国际大都市能力亟待增强;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增大,运用和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不足;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临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紧迫。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针对九方面问题,从四个角度进行深度的原因剖析: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也反映出我们改革创新的意识、攻坚克难决心与形势发展、群众要求还有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影响了一些正确决策的及时形成;决策落实力度不够,执行力还需提高;对一些地方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认识不足、抓得不够等。四是明确今后5年的新奋斗目标,即为完成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总体要求,重点提出四项主要目标: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3.3%;“四个中心”全球配置能力初步形成,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全面提升。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的中心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50万平方米,“十二五”新增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全面完成,中心城公交出行比重和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客运量比重达到50%以上,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新发展,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落实等等。五是通过五大建设的布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方面均有新的概括。如将人的全面发展既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更视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根本追求;提出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等等。对党校建设也提出明确新要求:市党代会第一次在《报告》中完整强调,要加强党员干部能力培训,必须充分发挥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党史资政育人作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任务,注重在实践中、在新挑战新考验中培养锻炼,使党员干部具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把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规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干部培训必须注重提升四方面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率先推动发展的能力;在开放透明条件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着力创新驱动,使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此次党代会精神,上海要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目的,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人才是关键所在,党的建设是政治保证。若从抓落实,重点突破制约因素角度看,至少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治理结构和人才支撑。

1.创新驱动。转型的力度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创新的程度。无论是区域性转型,还是企业转型,创新始终是推动力量。从创新的全过程看,观念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等均不可或缺(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是要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率先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活力迸发的转型之路。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设更有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但具有先导作用的无疑是观念变革。思想解放和不满足于现状与追求变革的精神状态是观念创新的基本点。如前一时期上海明确提出“四个不依赖”(减少对投资拉动、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就属产业转型发展的观念创新。由此,才有可能产生追求新发展的新奋斗目标,进而在新的征程上凝聚共识并产生战略布局和实施上的新聚焦点。追求变革的精神状态则是思想解放进程中,寻求新发展的动力源。它推动着思想解放的成效转化为谋求新发展的思路和见诸于实践的系列举措。任何精神懈怠,均会使思想解放失去生命力,使观念创新失去价值。很显然,创新驱动的精髓在于用新理念去“驱动”发展,无“驱动”绩效,创新就纯粹成为口号。苹果公司之所以走上世界产业链顶端并长时期巩固其地位,强烈的创新驱动力是根本原因,而以“数字枢纽”为理念导航的乔布斯创新欲则始终发挥着驱动源作用。那么,创新驱动的精神状态从何而来?这离不开以下阐述的机制、治理与人才。

2.体制机制。任何发展方式总是由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作支撑或与之相配套。传统的外延、粗放、高耗、污染、低效,即技术含量和管理效率低,主要依靠投资而增长的发展方式,其依附的体制机制必然具有助推“贡献”。同样,与发展方式转变相一致的转型发展,相应提出体制机制转变要求也就具有了内在必然性。转型发展的设计者必须在目标设计的同时,相应进行体制机制变革设计,以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进而阻滞转型发展的进程,甚至出现扭曲效应。现实生活中,由于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而导致转型无力的状态比比皆是。以资源保护为例,目前人们十分关切矿产、淡水资源等利用问题(加强教育固然不可忽略),其实背后就是未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体制。现在发达国家家庭用水费用一般占总支出5%左右,而我国仅占0.5%。即使考虑到居民承受能力,也可采用分量计价办法,使基本生活用水保障之外的水价合理上升机制产生不可替代的节水效应。当然,适应转型发展迫切需要的根本性体制机制改革还是政府转变职能。对此,第十次党代会十分强调改革“先行先试”,做到不断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报告》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从具体操作看,加大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度,着力在完善市场体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率先突破,为全市和全国改革积累经验。当前尤其应牢牢把握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法制,更好地促进“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地发展,更大力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等。

3.治理结构。来自管理系统的推动力量具有相对独立性,尤其是作为决策层的管理者(或称领导者)引领及其科层式强有力的运作,既可以使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变革的效应落到实处,又可以使管理特有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如在愿景导航、战略推进和精神状态塑造等方面形成动力结构。具体而言,这三者若形成“三位一体”架构并持续运行,转型发展的过程就极具张力。愿景排除争议,集聚方向、目标,至少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转型力扭曲,为“拧成一股绳”创造条件。战略推进主要体现在紧握“抓手”,着力执行,产生绩效,以防止愿景只是停留在文件与会议号召上,进而产生空虚、不落地状态。精神状态塑造连接着精、气、神,支撑着执行力和愿景实现。简言之,“三位一体”地转型是决策者的潜力与空间。即使就企业而言,治理结构完善始终是内在基础性因素,“三位一体”同样适应。应该看到,本次党代会既是明确和坚定奋斗目标、凝气聚神的大会,更是全市上下共同“抓落实”,提升执行力的大会。若会议在全市党员齐心合力下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平台,产生“三位一体”效应,就必然成为上海科学发展的历史性标志。

4.人才支撑。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显得更加紧迫。无论是新兴产业需要新型人才,还是原有产业升级需要更高层人才都将提出人才不足的严峻挑战,要求在人才引进、培养上作规划并采取实施上的重大举措。新加坡老常任秘书严崇涛在其撰写的《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一书中对新加坡转型发展、产业升级中的人才作用分析非常具有启迪。他给出如下评价:“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出路在哪里?实际上,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从以土地、人口、资本等资源为基础的竞争转移为以教育、科学、技术、管理为动力的知识领域的竞争。人口数量已经不再是决定因素,即使它过去曾经起到一定作用。现在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民平均的受教育水平。”“只要新加坡拥有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我们就可以吸引到那些高科技的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建厂。所以,经济发展局就开始要求国立大学扩大在工程专业的招生,同时还积极协助原来的南洋大学转变为南洋理工大学。我们的三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都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其他软技术的专业,为新加坡在金融、银行、出版、广告还有其他传媒行业培养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若用我们的话语来表达,新加坡人才教育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着积极并具有根基性的角色。可以预见,在我国特别是上海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国内范围内争取人才和投资教育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这次党代会将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强调,应以更宽广的胸怀引才用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拘一格用人才,让各类人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瞄准海外高层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高地;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城,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打造育才、引才、用才的政策优势,加大人才落户、创业融资、住房医疗等政策突破,创新人才薪酬、管理、激励模式,促进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效能,优化人才事业环境、生活环境和服务环境,使上海成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乐土等等。事实上,人才支撑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实施新发展战略的必备条件。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只要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此次党代会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谱写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