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内外物流发展论文

时间:2022-08-21 04:21:30

现代国内外物流发展论文

一、国外物流统计的研究现状

(1)美国的物流统计

商业物流系统运作的绩效情况是美国政府对物流业的主要关注点,因此,美国政府没有制定出关于物流的宏观层面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其主要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市场调控。《美国物流年度报告》集中反映了美国政府部门对商业物流系统绩效的评价。在对物流业研究的方法的选取上,美国主要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渐渐流行的标杆管理法。在制定物流业宏观统计指标体系方面,美国主要集中在两大传统领域:一是商业物流领域;二是交通运输领域,包括美国国家运输部及其相关下属部门在其制定战略规划和绩效报告时所采用的众多指标。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两个领域的宏观统计指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这两套指标的决策对象和设计目的有着明显的不同。

(2)欧洲的物流统计

欧洲的物流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物流标准体系十分完善,物流统计核算工作也进行多年,基本实现了物流信息的融合。协会是欧洲国家物流统计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是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通道。此外,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高度重视物流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政府对物流信息的宏观应用主要是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和法规,明确物流发展的目标,并确定了物流业投资项目,促使物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则根据物流统计信息,开展关于物流运作的绩效评价工作。欧洲物流统计的核心指标是宏观物流成本,由三部分组成,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包装成本。从现有数据来看,欧洲的宏观物流成本核算时把管理费用包含在总成本中,包括仓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分散,而不单独计算管理费。欧洲将一部分投资相关的物流基础设施成本包含在宏观物流成本之中,这与美国、日本等国家是不同的。除了物流成本,欧洲国家同时还为其他方面开展信息采集、核算和统计数据的[2]。(3)日本的物流统计为了使日本适应“后工业化时代”,日本政府在2001年出台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意欲在2005年前搭建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场。2002年,日本了检验“新大纲”实施效果的九项量化指标,具体如下:标准托盘的比例;可以使用托盘运输货物比例;内贸运输枢纽的陆上运输在半日往返的区域人口覆盖率;进、出口集装箱陆上运输费用消减;10分钟内可到达的空港和港口比率;三大都市圈的人口集中区早晚平均旅行速度;三大都市圈卡车实载率;进口集装箱货物船只进港操作的时间与长距离散货比率。2005年,日本制定了《综合物流实施大纲》,主要目标是把东亚范围内的物流准国内化,快速打造国际国内统一化的现代物流。2008年5月,中日韩第二次物流部长级会议在日本海召开,就实现东北亚全天候的现代物流交换了意见[3]。对于当代社会问题,日本物流系统采用“目标-对策-指标”的新框架,其中四个目标为:减轻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抑制温室效应和减少废气排放,保证物流体系安全,实现循环型的社会物流流通和防止事故发生[3]。

二、我国现行物流统计指标制度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1)我国现行物流统计指标制度特点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于2008年了《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征求意见稿)》。2009年12月1日起,我国又颁布了国家标准GB/T24361-2009《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开始实施[4]。宏观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两方面共同组成了我国社会物流国家标准GB/T24361-2009的指标体系,分别代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主要以下五个部分:社会物流总费用、社会物流总收入、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物流费用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构成,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通常使用的物流费用统计方法相同。详情见图1。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具体由物流业务运营、物流业务收入、物流业务成本、物流服务价格、物流经营效益、物流资产、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物流从业人员八部分组成。由于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有所不同,因此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在《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如下图2。

(2)我国现行物流统计指标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统计核算对象不明确。根据我国2008年颁布的《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征求意见稿)》,“物流产业”被定义为:“利用物流资源和物流设施等,主要为物流经济活动提供产品的产业,又叫物流业。”对“物流经济活动”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经济活动。”基于此种定义,我们认为“物流产业”中的“产品”应该是狭义的有形的物品。那么,按照此种理解,专门提供物流咨询、协调、规划等行为的公司没有为物流经济活动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只是提供了服务,这样它不属于物流业的范畴。但是,这却是第四方物流企业被广泛认同的一种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仓储业、邮政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形态是物流业的一部分,是物流统计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对于是否应该统计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等产业,却没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对最新颁布的GB/T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查阅,发现只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这一大类,物流行业并没有作为单独的分类。这说明了物流业在之前仅仅被看成是运输、仓储、邮政三者的集合[5]现代物流的发展早已超越了这种传统认识。因此,更加科学地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当对现代物流业形态中所涉及的概念加以确认,消除传统定义的不足。同时,现代化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要把现代物流业所包含的新的内容表现出来。第二,物流统计调查主体存在缺陷。我国物流统计调查工作当下最突出的问题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物流统计调查体制。物流行业协会对于物流统计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影响力也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对物流产业的调查还是以政府为主导,调查方式主要有基层调查、企业上报、政府核算三种方式。这种国家整体采用统一的调查方式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首先,调查企业的统计范围过窄并且不够均衡,难以兼顾到每个地区的物流活动繁荣程度和每个行业对物流的需求程度;其次,当统计工作具体到各个企业时,其物流成本恐怕难以细分,只有总量,故上报数据未必真实准确。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制度的执行与落实。第三,统计核算指标设计不合理。统计核算指标是对统计对象量化状况代表属性的描述,物流统计核算指标反映了物流业总体的量化情况,物流统计的结果是根据物流业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数据抽样提炼而得到的。因此,构建科学的物流统计核算指标体系是政府、企业等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学者现在研究的重点[1]。对比现有研究成果,物流统计核算指标体系一般是根据层次或者分级分类的方式进行设计的,具体形式则大同小异,只是视角与体系的框架结构有所差异而已[6]。现行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物流统计指标没有适当突出例如逆向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急需发展的物流形态;二是指标体系中有不少指标因同时兼顾了物流企业和企业的自营物流活动,从而显得过于宽泛,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三是过于强调量而轻视了质是物流统计指标中的又一缺失,缺少对于物流服务水平核算的指标。

三、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测算制度改进思路

(1)清晰界定物流统计核算的对象

针对概念不明确问题,对于国家标准中关于“物流产业”定义进行重新界定如下:物流产业———利用物流资源和物流设施等,主要为物流经济活动提供产品或信息服务的产业,又叫物流业。这里增加了信息服务相关内容,更加完整地涵盖了现代物流的各种形式,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物流统计的要求。另一方面,2012年《中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时,批发、零售、运输、仓储、邮政等行业分类虽然被展现在物流相关行业的图表中,但是图表却没有包括与当代物流密切相关的金融、广告、软件、物流咨询公司等新行业[7]。关于这些数据的统计问题,本研究认为可以由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起,与金融、广告、软件、物流咨询等行业的相关协会合作,对他们已存的统计资料进行专门的核查、加工、分析,选用合理的统计方法,按照物流业的界定再次整合它们原有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而纳入到新的统计指标体系中来。当然,由于物流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将是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可续、有序地一步步地展开和落实。

(2)提升非政府物流组织对物流统计的主体功能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已表明,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业等非政府组织有能力发挥更好的物流统计主体功能。由于直接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原因,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业不仅有意愿积极地参与到物流统计工作中来,而且有比政府机构更利于开展统计工作的优势。满足于现实需求而建立的各种非政府物流组织,有着专业的物流人员与行业特色,可以克服政府统一主导物流统计过程中面临的不能均衡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特点的不足。同时,非政府物流组织在市场化的运作体系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包括现代化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可以极大地丰富物流统计的形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快非政府物流组织的形成与发展。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业主动参与到物流统计工作中来。在构建企业和政府信息沟通的同时,基于对物流统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行业协会还可以开展咨询服务。这样不但可以对企业在物流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又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3)改进现有统计核算指标

第一,增加逆向物流统计指标体系。非营利性专业组织逆向物流协会(RLEC)做出的定义是:商品从典型的销售终端向其上一节点的流向过程,其目的在于补救商品的缺陷,恢复商品价值,或者对其实施正确处置。逆向物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因对产品不满意,由顾客主动采取的退货行为;二是关于废旧品的回收再利用;三是企业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召回;四是出于环境因素考虑,政府针对性地制定法律法规[4]。无论是对于经济,还是对于环境等方面,逆向物流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国家标准GB/T24361-2009《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宏观指标体系中只有零散的“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废弃资源利用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少数反映逆向物流的指标,这显然不符合逆向物流在物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其发展。将对社会物流的定义为:“我国全部常住单位因采购、销售、回收及废弃而发生的物流经济活动。”这也不能完全反映逆向物流的本质。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应该把传统意义上的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称为正向物流,以区别于逆向物流。第二,细化关于第四方物流的统计指标。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第四方物流(fourthpartylogistics,4PL)的概念。埃森哲公司对4PL的完整定义是:“4PL是一个集成商,它整合自己及其他组织机构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构建并实施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4PL市场能够实现六大核心功能:一是信息、二是交易匹配、三是合同签订、四是支付结算、五是信用评价和提供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王伟(2004)指出,4PL是一个专门为货代企业和3PL供应商提供方案集成的服务组织。蔡云飞等(2006)阐述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及其主要业务内容,为运作4PL提供了一种新的面向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在深入研究供应链式虚拟企业物流特征的基础上,翟丽丽(2009)构造了一种基于4PL的供应链式虚拟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作为整合资源的平台,4PL是一个是由业内最优秀的管理咨询顾问、技术供应商、3PL供应商和其他增值服务商所构成的动态战略联盟[8]。从以上对第四方物流的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对GB/T24361-2009《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中“一体化物流业务量”、“一体化物流业务收入”、“一体化物流业务成本”指标进行拆分以明确反映第四方物流。拆分如图3。第三,变更信息化相关指标。物流数据获取、物流数据分析、物流数据的汇总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物流查询和物流跟踪等事项更是少不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辅助。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物流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对物流实施的全方位的监督与控制。信息化外在的物化表现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以及信息技术人才,对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统计理应从这些方面进行统计指标设计。因此,信息化相关费用应从软、硬件等物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入手统计。而信息化产生的收入已间接通过其他方面的收入进行核算,在统计指标中无需重复统计。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对国家标准GB/T24361-2009《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以下改进,在宏观统计指标方面:一是在二级指标“管理费用”下,增设三级指标“信息化费用”,该指标包括购买计算机软硬件费用。二是对于“信息及相关服务费用”与“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分别去除其信息项,改为“相关服务费用”与“相关服务收入”。在企业指标体系方面:一是“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与“信息及相关服务成本”相应地改为“相关服务收入”与“相关服务成本”;二是“物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软硬件在内的管理系统;三是在一级指标“物流从业人员”下,增设二级指标“信息技术人员”。

四、结束语

总之,一个科学合理的物流统计体系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物流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国家制定物流相关政策、企业实施物流项目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我国物流统计工作的探究,应结合政府、企业的实际情况,统筹各地区的不同物流统计实践,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型,运用辩证法的思想,积极探索出好的物流统计实施法案,大力增强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国强李应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