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经济林效益分析

时间:2022-05-04 10:51:21

城市生态经济林效益分析

摘要:生态经济林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产生的人工生态林系。根据对宣威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4个乡镇农户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宣威市生态经济林发展中存在重退轻管、缺乏引导和规划、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应明确权责,合理引导。

关键词:宣威市;生态经济林;效益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针对贫困地区开展了营造生态经济林的活动,并且创新地将扶贫工作和环境修复2个任务协调起来共同发展。2002年退耕还林开始实施,其主要方式是营造生态经济林。生态经济林是以经济树种为主体的一种人工生态体系,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工程原理,立足于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运用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其他林灌草粮综合经营、良性循环的复合生产体系,也是一个高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1]。2019年全年营造林面积3万hm2,发展林烟、林药等林下经济667hm2,巩固苗木花卉基地30个。总体来看,生态和社会效益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却比较低下,2019年宣威市国民生产总值为360.22亿元,但林业的产值仅为3.29亿,占比不足1%。何方和胡芳名[2]基于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培养熟练的林业工人,并且生产和经营一体化是促进经济林发展的关键;韩锋[3]等从管理效益原理的角度认为美国林业有一个科学性强、效益较为可观的造林体系;党养性和杨文杰[4]立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CRP计划的经济补偿政策和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励美国林业的发展;何璐[5]等立足于效益最大化理论,采用多种复合的种植经营模式来实现生态经济林效益最大化。研究具体方式的有:邝立刚[1]通过鼓励个体农户与集体、国家相互合作,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保障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程红旺[6]认为运用不同模式下划区经营的建设思路,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作用,实现林业企业的规划化运作。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经济林效益的研究比较广泛,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现实中生态经济林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普遍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依据政府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对整个宏观政策的研究较多,而站在农户角度,立足于调研数据,对具体经营管理细节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本研究采用与农户面对面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的方式,结合2013年宣威市政府的《云南省宣威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7]内容,选取4个代表性乡镇,收集211份问卷数据,通过对农户在管理经营中出现的具体现象和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不同层面提出实现宣威市生态经济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研究区概况及生态经济林效益分析

宣威市生态经济林受到宣威市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的影响,林业生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结合宣威市政府规划,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面对面的结构性访谈调查,整理数据进行分析。

1.1研究区域概况

宣威市位于云贵高原之上,境内是恢宏的乌蒙山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冬夏季不同的季风导致境内多种气候并存,虽然达不到一山有四季但明显存在十里不同天的情况,生态经济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4个乡镇作为调查地区,第1个是适宜发展速生杉木树和黄杉的宣威市北部水源涵养与珍贵树种保护区的倘塘镇;第2个是适宜发展速生杉木树和板栗为主的经济林的西部重点商品林培育区的务德乡;第3个是较为贫瘠和陡峭、只适宜发展云南松和板栗等耐旱林木的宣威市东北部森林生态保护(培育)及水源涵养林区的杨柳镇;第4个是适宜发展杉木、云南松和板栗、花椒的宣威市东部水土功能保持区的田坝镇。

1.2宣威市生态经济林效益分析

通过对4个乡镇的农户进行面对面的结构性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运用SPSS进行分析得出,宣威市生态经济林的效益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2.1经济效益土地耕种难度和继续耕种意愿成为农户将土地退耕为生态经济林的主要原因。生态经济林除了林木价值以及果产品价值等直接性收益以外,还有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等间接效益。伴随着生态经济林的发展,土地优胜劣汰,土壤条件得到恢复,在调查对象中有71.6%的农户表示农作物的单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在调查生态经济林是否有经济收入时,77.3%的农户表示并没有经济收入,在有经济收入的22.7%户家庭中高达77.05%的家庭经济林收入占家庭年收入不足30%。目前,以核桃和板栗为主的干果林和以苹果、桃为主的水果林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收益,但产出量有限,收入比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在生态经济林发展是否成功和生态经济林是否有收入的交叉分析当中,有经济收入的48户中,认为发展比较成功的有31户。两者之间的P值等于0.02,低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是否有收入对生态经济林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在促进农民摆脱土地的羁绊,渐渐地开始从事多元化产业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作用,最明显的便是伴随着植被的恢复,野生菌大量繁殖,产生了额外的经济收入。1.2.2社会效益在关于退耕生态经济林对贫困户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中,46.4%的农户认为有帮助,17.1%的农户认为没有帮助。土地是农户生活物质资料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如表1、表2所示,生态经济林的发展不仅能增加收入,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使大量农民从不易耕种的土地中解脱出来,富余劳动力大部分转移至种植业外的其他行业,尤其是外出务工人数明显增加,从而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消费能力。但同样受补助金额和劳动力条件的限制,会影响相应的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恢复的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积累和转换,让氧气的浓度提升、环境变得更加湿润,另外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废气得到了有效的净化。同时,植被其有一定的降低风速的作用,还可以使较大颗粒的粉尘沉降于地面。另外,林分的叶表面还具有吸附空气中细小粉尘的能力,达到降低大气中的粉尘含量的作用。林木植被枯枝落叶的新陈代谢,产生了大量的有机物,有效地增强了土壤的肥沃程度。据此次调查显示,70%以上的农户明显感觉森林覆盖率增加;认为降水增加、风沙减少和河水变清的均在30%左右(见表3)。生态经济林缓解了水土流失的问题,河水中泥沙的含量降低,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治理;伴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退耕区域内固有物种比较理想的生存环境得到恢复,保证了生物圈的生物循环,进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2宣威市生态经济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户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科学管理知识

农户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能力,首先在种植区间、密度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前期农户积极响应退耕国策,对不便耕作的土地进行了退耕,但退耕后高达85.5%的农户未科学地进行管理。主要体现为未及时进行补植补造;树枝、幼苗修剪不合理;缺乏锄草、施肥以及采摘等最基本的管护。另外,对于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缺乏对管护、补植和补造责任的认知,缺乏退耕补助的计算和权益维护相关知识。还有农户觉得补助标准过低,扶持不足,积极性有所消减。

2.2相关部门规划引导工作不到位

村集体是上级政府部门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在政策解读和工作安排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导致农户一知半解。村集体和林业站监督、检查职责落实不到位,退耕计划未得到有效落实。护林员也未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合理放牧、滥砍滥伐以及退耕地生火的现象并未得到严格制止。宣威市的生态经济林树种类别多样,生产习性存在差异性,在因地制宜进行规划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比如,云南松和板栗生产习性类似,但是相互搭配进行种植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另外,退耕工作开展的不够彻底,导致了大量复荒地、抛荒地的出现。

2.3相关政策的落实有待加强

生态经济林收益包括退耕补助和生态经济林经营产生的经济收益和林木产品构成的物质收益。受基础设施和经济林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限制,无法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程度低。另外,受补助金额、经济效益和成材缓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态经济林发展问题愈发明显,主要体现为产出过少或有产出的经济效益低下。其次,在申报到种植的过程当中真实性和规范性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面积存在谎报现象,树苗发放不合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后期缺乏相应核查。

3促进宣威市生态经济林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对生态经济林地的管护和经营农户应当养成

严谨和科学的管理意识,首先退耕经济林户应当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积极承担相应的管护、补植和补造的义务,定期对林木进行修剪和锄草等工作,树苗枯萎或者被砍伐之后,应及时进行补植和补造,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不乱砍滥伐,不私自复耕,诚实守信的进行林木产品经营,并从自身做起做好护林防火的工作。积极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掌握的科学管理技巧,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将树种科学的种植在合理的区域,并按照相关的管理技术定期对林木进行科学的管护。并且秉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不浪费经济林产品,保证产销比率,积极学习经营的技巧,提升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以保证最大的经济收益。另外,还要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政策宣讲会议,充分了解政策的具体情况,尤其是退耕补助计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知识,方便农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2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强化监督管理

村集体和林业站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和检查职责,明确了解退耕的具体情况,杜绝胡乱退耕的情况。积极开展相关退耕经济林政策和规划的解读工作,积极公示、用心讲解。并严格规范农户的退耕工作,切实进行要求和上报。遵循因地制宜的要求,加强对退耕林地的实地考察力度,结合考察结果从种植时间和种植区位2个方面来整体提升树种的合理程度,保障工作安排的规范化、科学化。后期积极开展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每项工作落细落实。同时,严格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正确进行引导。护林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将巡逻工作常规化,将乱砍滥伐、林地纵火等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林产业发展

政府部门应适当提高退耕补助金额或者结合其他方式,通过多元补偿的方法来提升农户的积极性。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大力扶持农户建立自产品牌,依照品牌效应,扩大销售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扶持并引导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扩大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品种改良和提质增效,鼓励农户、高校和科研组织等共同参与,以实现最大的效益产出;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用便利的水利灌溉系统,保证林木生长条件,确保有产出;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确保能销售,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扩大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邝立刚.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4):84-86.

[2]何方,胡芳名.世界经济林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1990,1(6):39-42.

[3]韩锋,王昌海,赛斐,等.美国的造林过程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12,25(4):67-71.

[4]党养性,杨文杰.CRP工程对我国退耕还林经济补偿的启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6):231-234.

[5]何璐,段曰汤,沙毓沧,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16-19

[6]程红旺,鲍玉芬,赵开颜.呼伦贝尔市生态经济林业建设模式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02,5:37-39.

[7]宣威市人民政府.云南省宣威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Z].2013.

作者:施辉爽 付伟 李梦柯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