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消费潜力价值与策略

时间:2022-09-30 02:52:24

释放消费潜力价值与策略

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过程中长期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日益突出。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将重点放在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方面,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2017年10月,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新常态下经济存在失衡的风险,其本质原因在于结构性矛盾,而为缓解这一矛盾,仅靠需求侧的调控和管理难以深入到结构,而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作用于生产者和劳动者,能够促进其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1978年至2011年之间的33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高达9.9%,但2012-2016年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为7.8%左右,主要原因在于内需增长动力不足,尤其是由于自主创新不足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端需求。因此,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症结不在于投资规模能否进一步扩大,而是应该注重投资机会,从供给侧入手,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普遍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创新效率,由资源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扩张投资需求;将克服收入分配结构性扭曲作为重点,使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供给质量的全面提升,即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这样不仅能为消费和供给市场创造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还能够吸引并创造更多高质量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发挥消费的带动作用,促进新常态下的经济平稳增长。新常态下的消费需求及特点消费需求进入新阶段。2004-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7.7%下降至30.1%,接近30%的富足标准,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在我国就业形势逐步稳定,工资收入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带动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增长总体上趋于平稳。如图1所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21元,同比增长6.3%,2017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3元,同比实际增长7.5%,超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速0.9%。人均收入的提高使得消费者从最初的温饱需求、安全需求过渡到了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质量逐步提高。消费行为转变引领消费新常态。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消费需求消费行为的转变也带来消费增速与消费热点的变化。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同比实际增长6.8%。分领域看,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提高2.0、0.7和1.3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居民食品烟酒消费与衣着消费仍旧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二者分别同比增长5.0%、2.6%、9.0%;消费升级类的商品销售表现较为突出,如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与通讯器材等商品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享受型的消费增长速度加快,占居民消费的比重持续提高,2017年前三季度,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与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同比增长8.9%和13.2%,具体如图2所示。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与移动支付的兴起与发展,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类、移动端消费成为消费的新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释放消费潜力的价值消费需求是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稳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同时,由于世界经济仍旧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在国际贸易低迷、出口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我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较大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投资增速出现下滑趋势。在此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6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4%,创下2001年来的新高,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确定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在维稳投资的同时,更多倚重消费的拉动作用,释放消费潜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消费潜力的释放有助于消费转型升级。我国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形成,但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相比,消费驱动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现阶段,我国居民的物质消费远未满足,服务性消费大幅度增长,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同时增长。目前,我国高品质商品消费潜力巨大、高品质服务消费潜力巨大、农村消费升级潜力巨大。但我国虽为制造业大国,但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过剩产能,供给水平与居民的消费水平无法完全匹配,导致很多现实消费被抑制。因此,提升供给的有效性,激活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势在必行。通过激活居民的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从而能够促进供给方提升产品的有效供给,改革供给结构,促进我国消费的转型与升级。

制约我国消费潜力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因素

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动力有所减弱。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仍旧处在深度调整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态势并不平衡,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同时,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的部分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受到经济持续下行与产能过剩调整的影响,其规模与市场份额出现了萎缩,这使得居民对于收入的预期降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对居民收入的直接影响逐渐显现,逐步产生消费滞后影响的效应。从总体来看,由于市场缺乏新的供给力量、就业市场不景气、收入增长困难等都成为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主要因素,阻碍了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消费环境不健全,影响居民消费结构正常升级。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环境仍旧不容乐观,各类消费者权益侵害事件时有发生;市场准入规则及行业规范等的不健全,以及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管理处罚制度不健全,使得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过低,不利于市场的规范与健康发展。消费市场的不健全不利于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动机和消费愿望。消费者在不良消费环境中的购买行为普遍趋于谨慎,往往趋向于反复权衡消费收益与可能发生的消费风险,面对不确定性,消费者更容易选择持币待购、推迟消费乃至放弃消费,从而压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情,不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从农村市场来看,由于农村更易成为城市积压商品推销的场所,所以相对城市,农村市场上充斥着更多质次价廉的商品。而农村消费者仍旧以价格作为购物的首要考虑因素,使得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农村消费者相对于城市消费者更易掉入“消费陷阱”,受到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同质化严重。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存在着大量过剩的低水平产能,产品供应虽处于过剩状态,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匹配,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平衡。一是随着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企业无法提供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二是众多中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无效供给增加;三是商品的品质安全等问题得不到保障,导致大量潜在消费被严重抑制。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果使得原本旺盛的现实消费转向“储币待购”或“需求外溢”,导致国内产品供给的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四是传统企业普遍缺乏产品创新观念,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无法完全匹配新兴市场更为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例如,由于缺乏原创性、缺乏贴近大众文化品位的产品,我国文化消费明显薄弱;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与缺乏商业模式创新,高端个性化消费品的需求被抑制,阻碍了消费潜力的释放。供需信息不对称,有效信息不足。在传统商业模式下,存在经营时间与经营空间的限制,导致消费者无法及时获取全部商品信息,商家与顾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量的潜在消费需求无法及时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大量潜在消费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企业需要及时变革自身商业模式,优化消费的供给方式从而促进消费增长。同时,产品信息质量的不对称极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随着我国消费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消费者所拥有的质量信息越多,其购买倾向就会越大。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化质量信息供给机制,消费者对于各类产品质量信息的接收渠道繁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易导致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甚至整个行业的不信任感,造成市场需求的萎缩和转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的对策建议

着眼于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优化消费供给结构。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消费需求向高层次、品质化转变。与此同时,绿色、优质及高端产品的供给相对短缺,造成供需结构的错配。为解决供需错配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商品消费供给。在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品牌,建设高端化的购物中心,吸引境外消费回流;壮大自主供给,支持企业的智能化设计和生产,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分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第二,提升服务消费的供给。主要从发展生活服务业、发展养老服务业以及发展商旅文化融合等方向,提升服务业的供给水平。第三,倡导绿色消费供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坚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链条的绿色化、生态化,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通过推广绿色物质产品消费、推广绿色精神产品消费等可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可以从两个领域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以及农村道路建设的力度,重点解决农村的交通与供电问题对农村消费能力的制约。第二,加速建设4G、光纤宽带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补齐新兴消费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从而实现通讯网络的全覆盖。第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旅游线路的建设。第四,优化城市商业网络布局,合理规划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商业设施,鼓励闲置流通设施的综合利用。通过补齐流通基础设施的短板,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健全法律法规且完善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消费环境不理想是制约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障碍之一。尤其是新兴消费与流通革命的发展,原有的各大行业监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流通供给各个领域跨界融合发展的趋势,消费市场亟需建立新的市场治理与监管体系。首先,政府应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重点完善网购等消费新模式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利用“互联网+”,简化消费纠纷的解决流程,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创新纠纷解决机制,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第二,推进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商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消费需求的扩张,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内贸流通治理模式,鼓励开展以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第三方专业评价等,通过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的结合对市场上的失信行为进行整治,从而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与信用体系,构建完善的社会商业诚信体系。第三,建立完备的消费安全标准,着力提高国内产品的质量,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鼓励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政府可以通过给予税收优惠、相关补贴等方式,鼓励相关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完善对企业生产研发的激励机制。在文化产品方面,建立健全政事分离、管办分离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品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高技术产品消费方面,应重视信息的价值,政府应给予基于数据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从而支持其技术的改进与模式的创新。利用数据的力量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发挥信息的共享作用,从而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中高端化个性消费品和服务产品。与此同时,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兴起使得电子商务全面覆盖居民生活,鼓励企业向高水平商业模式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的稳定与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从而深入挖掘内需,促进经济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岳佳坤.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商业经济创新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2)

3.费少卿.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消费新政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4.陈小亮,陈彦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总需求管理的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

5.贺洋,臧旭恒.家庭财富、消费异质性与消费潜力释放[J].经济学动态,2016(3)

6.王蕴,梁志兵.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突出问题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

作者:赵丽君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