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分析

时间:2022-09-29 10:34:20

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分析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阻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其同时也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为此,研究地区间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需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出发,做到统筹兼顾。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配置普遍较差,其流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农村地区存在丰富的农业资源,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促进流通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共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广泛的、紧密的物质联系,其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被誉为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三者之间关系紧密、互为基础。对此,本文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对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作用机制展开研究。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困境

由于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之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产业增速放缓的问题逐渐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与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度越高,就越能促进该地流通产业发展,同时城乡之间的流通业及流通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造成城乡地区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分为外部市场原因和内部产业结构原因。从外部市场来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且在短期内很难快速复苏,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致使了区域经济增长乏力;从我国内部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商品流通管理机制不健全,商品流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及制度环境亟待完善,传统实体经济向电子商务转型进度慢,且两者仍处于竞争状态,没有实现较好的融合。因此,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实现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改革,对此要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的引导性作用,以商品高效流通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城乡统筹视角下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

从城乡统筹视角出发,实现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体系和区域经济体系间的耦合作用。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相反两者还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加快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会带动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由于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对此通过流通将商品转移到消费能力更强的城镇地区将有助于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直接拉动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带动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城乡统筹视角下,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影响作用是相互的,城乡之间商贸流通发展需要依托于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各项资源禀赋,如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等。此外,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提供了各类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基础性条件将决定商品流通发展的程度和层次。随着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各项流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备,保障商贸流通所必须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逐渐成熟,其必然会促进城乡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及城乡商品流通业务发展的初始阶段,其他市场主体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主体包括政府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和专业从事物流、存储的第三方企业等。政府管理部门从宏观调控角度出发,规范商品流通的秩序,而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流通主体提供资金服务、支付服务、物流服务。商贸流通市场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加入,有助于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共生发展,其促进了各项资源和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通与分配,从而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同时,商贸流通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了城镇地区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其最终可缓解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一方面,随着商贸流通产业规模的扩大及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其会在城乡区域之间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进而实现产业的聚集发展。规模经济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从而使城镇和农村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实现规模报酬的递增。规模经济的另一优势是,其能够继续扩大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乡之间流通产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会带来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其不仅能够带动城镇地区区域经济的增长,还会促进城镇边缘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商贸流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其需要多次反复的迭代寻优,以达到最优状态。(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的刺激作用。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能够融合更多的创新元素,从而增加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和开放性。由于地区之间商贸流通产业会受到区域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都会决定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模及未来的走向。因此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商贸流通产业需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走势持续低迷,我国国际贸易总量有所下降。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国内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同时经济的发展应更注重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缩影,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以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均衡发展。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其在国家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普遍超过30%,而我国流通产业远低于这个指标,这也表明了我国流通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区域经济与商贸流通之间耦合发展,要求转变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刺激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第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在国际贸易交易额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推动国内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其能够以内贸拉动外贸、以国内区域间的商品流通弥补国际贸易的缺失;第二,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同时还能加强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因素都恰好也是贸流通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软硬件条件;第三,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协调与融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多样化能够创造出新的流通业态,最终拉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二)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商贸流通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区域范围内,特别是在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方面,商贸流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第一,流通产业是连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桥梁,流通产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原有地区的经济优势,并弥补该地区原有的不足。例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是各种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没有商贸流通业的支持,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就无法进行流通,从而也就无法体现原本应有的价值。因此,商贸流通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通过商品流通的手段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并以消费需求带动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刺激生产规模扩大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动力来源。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商品流通环境的改善必然会有助于打破城乡之间原有的二元结构体制,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二,流通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有助于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优化。因为商贸流通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化分工,是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发挥出本地区的产业优势,从而通过流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商贸流通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了优势。商贸流通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之间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可以间接地带动不同地区的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将这些地区的产业优势充分地挖掘出来,从而助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紧密相连,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其消费水平的上升及地区之间流通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共生关系,对此应充分发挥出流通产业优势,以商贸流通带动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应进一步做好商贸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引入先进的商品流通技术、管理经验及流通人才,以区域经济增长带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流通产业的发展,最终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的耦合作用。

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改革路径探索

本文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对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商贸流通和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共生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商贸流通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共生环境的优化,可充分发挥出两者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与商贸流通的协调发展。(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是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以城乡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农村地区长期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结构,但其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存在问题,其难以充分地发挥出农业产业的规模效应。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组织,农户对于农作物的耕种选择仍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聚集效应。在缺乏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农产品普遍附加值低,这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增速缓慢。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除了可以发展第一产业之外,还可以向第三产业拓展,如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服务产业,这有利于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较于农村地区,城镇地区的主要优势在于第二产业,同时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也不相同。对此,在产业的总体布局过程中,各地区要发挥自身拥有的产业优势,要通过聚集效应提高自身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最终推动地区之间流通产业发展。但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长期存在,其制约了我国产业经济的平衡发展,也制约了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因此,打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地区之间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通,是实现商贸流通和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打造高效率的区域流通信息平台。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对区域经济和商贸流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打造高效的信息平台,能够促进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最大限度的实现协作运营,从而发挥出地区间的产业优势、提高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效率。不同区域之间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批发、零售及仓储物流的流转效率,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区域之间商品流通信息平台的搭建,整合了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商流、物流及信息流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于商品质量特征的沟通及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更好地服务了各个经济主体。推动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和引入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区域信息平台,将会推动经济管理人才和商贸流通人才的流通,从而使区域人力资源的布局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三)营造良好的共生发展环境。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是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不同省市之间的贸易流通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域性歧视,这限制了我国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正常的商贸流通。对此,为了营造更好的共生发展环境,需打破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内贸壁垒。从总体上考虑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促进资本、人才和技术资源的自由流通,可发挥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其产业优势也不相同,因此在推动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原有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的优势产业,从而通过产业的聚集效益和规模优势,在促进区域发展过程中实现商贸流通资源的整合。为区域经济和商贸流通的共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国家和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保证。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一部分地方政府已陆续推行了鼓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商贸流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各项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实践完善。综上,只有具备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我国区域经济和商贸流通的共生发展趋势才能长久维持,制定科学完整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商贸流通产业联动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在促进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同时,还有利于以强大的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活力。

作者:林泓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