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下发电厂动力部分教学研究

时间:2022-11-03 03:20:40

可持续发展下发电厂动力部分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教师是实施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为了更好树德育人,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广大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背景,结合《发电厂动力部分》的课程特点,分别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内容以及实施方案入手,将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两手抓,提出了在该课程中践行思想政治建设教学模式的设想与实践。可以为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1],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高等院校和学生特点,用好课堂教学,坚持教书与育人协同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应该创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消耗中的比例,建立有效、协调、创新的发展机制[3]。因此,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融入专业课程是时展的必然。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发电厂动力部分》为一门专业课程,与发电厂运行岗位相对接,是一门岗位通融课程[2],培养目标在于梳理学生工程观念,初步掌握火电厂和水电厂动力系统运行和设计的方法技术,并在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方面得到训练,为今后从事有关设计、运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在传统发电模式背景下,进一步理解新能源发电的原理和必要性。该课程对象主要为电气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类电力公司和发电厂;根据学生层次,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三本院校学生,学生普遍存在自制力不够,逻辑思维欠活跃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思想意识,产生共鸣,是课程建设乃至专业建设中的重点兼难点,而课程思政的建设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渠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把课堂上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与课后实践相结合,把电力生产中的纪律性、规范性等思想政治内容融入课程,将思想政治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放在同等位置,具有非常的必要性。

二、《发电厂动力部分》课程思政的内容

(一)以我国发电技术的发展激起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发展观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的发电模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仍然以火电为主,火力发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改变,燃煤发电在提高发电技术的方向上着重要考虑的是发电过程中燃料的利用率,以及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问题,如何降耗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时代变迁是燃煤发电面临的主要问题[4]。我国水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一,技术可开发量和已开发量却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水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5],使得水力发电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发电形式。而新能源发电技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举措,具有高效益、可循环、无污染等特征,成为国家重点倡导的资源开发技术[6]。目前新能源发电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风能发电、地热发电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等。该课程通过分组,以组为单位对我国各类发电形式进行自由讨论,使学生在意识上对我国发电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然后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介绍我国在发电机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获取燃煤发电的局限性,以及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二)通过发电厂运行相关规程,培养学生“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专业素养。古语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对工作怀有敬畏之心是高度责任感的体现。该专业学生将来就业主要面向各类发电厂和电力行业,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并且大多都是工作在一线的电力工作者,而对于工作在一线的电力工作者而言,电气设备操作不当不仅会影响到设备的安全运行,更会威胁到运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教学阶段,就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意识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能力。(三)以国家“新能源电力发展技术”为导向,结合实践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利用新能源发电,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保障资源可持续发展效益,已成为电力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以课本理论知识为背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将课程思政与实践周相结合,创建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型构造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将理论上升为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四)建设课内课外互联教学模式,推行混合式考核。由于《发电厂动力部分》课程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专业概念较多且晦涩、技术深奥难懂且欠缺趣味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是不能令其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的,纵使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吐沫横飞,亦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全部内容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如此,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此将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开阔学生创新性思维,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课程考核中,突破传统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的模式,实行混合式考核,即降低课内考核和期末考核比例,增加课外互评、自评和教师评价环节,修改如下:总成绩=课内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40%)+课外评价(30%),课外评价又包括团队合作中队员的互评,占比30%;自我评价,占比30%;以及教师评价,占比40%。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趣味辩论赛。通过学习水力发电,了解我国水电站的建设情况,以三峡工程为载体,学生自由组队,对“修建三峡水电站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辩论。辩论大纲如表1所示。事实证明,学生辩论过程激烈,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成为有趣、激烈的不同观点的撞击。通过辩论赛,使学生明白,水电的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问题,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工程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的关系,体现了人文情怀、工程与环境的和谐相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结合实践周能力培训,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周能力提升。调整发电中水电、火电、核电的比例,优化火电发电,加大水电开发力度,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是我国电力发展的方针政策。水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对环境冲击较小,具有发电效率高、成本低、启动快、易调节等优点。风能是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我国风能蕴藏量巨大,给风力发电提供了良好条件,尤其对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区、草原、山区等地带,因地制宜利用风力发电,必将大有可为。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能源发电技术,结合《发电厂动力部分》课程特点,在实践周举行“风力、水利发电模型制作”,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关于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原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行准备原材料,制作风车和水车作为原动力,带动马达旋转,通过输电线路使灯泡发亮。根据水力发电模型和风力发电模型的制作,成功将课内知识具体化、实践化,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技术的理解,并上升到对其他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强烈求知欲,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三)将课内延伸至课外,实行混合式考核。学习是建立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如果连基本的理论知识都理解不透,更谈不上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将知识内容内化,才能将课内的理论知识提升到课外的实操层面。为巩固学生对水轮机工作原理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水轮机发电原理的基础上,自由分组分工,并结合自身认知和特点,分工合作,课后设计一个“泵动水轮机模型”,即采用水泵模拟原动机,将水送入蜗壳,打开导叶,带动发电机转子旋转,通过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动势,发出电能,并使负载灯泡发亮。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实物展览并现场演示,每位成员进行分模块介绍,并结合混合式考核方式,学生通过进行自评、互评,再结合教师评价,评出优秀作品,并将课外评价算入课程总成绩。实践证明,该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互助互补以达到团队的最大效率工作效率;对团队成员而言,个人能力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形成协调合作的工作模式。

四、结语

《发电厂动力部分》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在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教学效果明显;不仅激起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还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增加工作责任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辩论、制作、团队合作等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提高学生在思想认知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正确看待未来工作环境,完成从学生到一线电力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奚彩萍,王敏.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J].科教导刊,2018,32:84~85,92

[2]王红琰.浅谈高职专业课项目化教学课程思政建设[J].装备制造技术,2020,4:217~219

[3]陈玉宏,岑海棠.内蒙古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21:86~88

[4]秦裕碧.火力发电技术[J].电力建设,2007,4

[5]任海波,钟杰等.我国水力发电的历史和发展[J].南方农机,2019,2:225

[6]全斌.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前景[J].科技风,2020,29:126~127

作者:苏秋仁 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