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17:35:43

可持续建筑论文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1

1.1坚持“三统一”原则与可行性难以统一结构问题

图书馆建设要遵循“藏”“借”“阅”这三个宗旨,而“藏”、“借”、“阅”就是所谓的“三统一”原则,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仅要遵循“三统一”原则,还要保证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一般来说,图书馆在建设之后,就会形成固定的结构、格式以及建筑风格,但是图书馆一旦建成,就要经过多年的沿用,用时非常大,所以,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图书馆在建成之后,一定会有或大或小的扩建、改建甚至翻修,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就充分体现其可行性。图书馆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藏”“借”“阅”“三统一”原则和可行性之间的结合,以便于通过这两者的结合来确定图书馆的结构,以达到图书馆既可以“藏”、“借”、“阅”目的,又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馆的可行性。

1.2建筑师的设计与图书馆专家的意见需要进一步统一

建筑师说白了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们眼里,图书馆和其他建筑物一样,是他们所创作的一项艺术品,他们修筑图书馆的意义就在于怎样去完成一件优雅独特的艺术品。而图书馆专家不一样,他们作为一名文化人,他们眼中的图书馆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功能上,都能够沿用到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之后。所以,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管是外在的美观或内在的功能,他们的意见都会有一定的偏差,这在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中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2实现图书馆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节能降耗

为了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耗,降低运营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虽然,国家及相关政府给图书馆建设的经费都在逐年增多,但是,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我们还是要做好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在图书馆建筑的初期,就应该做好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预算,所有的成本资金都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最大限度地降低图书馆修筑以及运营的成本。而且在修筑图书馆时,要利用一切新能源、新技术来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说,图书馆的灯一定要用最节能的灯来照明,而且取暖降温也要用到最新节能的能源来实现,图书馆修建负责人要做好图书馆的人群分布设计,争取尽可能地实现用最小的空间容置最大数量的人群,最好利用无害的施工材料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2讲究环境效益

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讲究环境效益,要打造一个优美、雅致的阅览环境。首先,图书馆要利用一切自然环境,让图书馆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接轨,还要充分利用阳光,让图书馆有足够好的采光效果以及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眼睛疲劳的时候能够远眺舒适呢自然环境,或者给人们提供坐在盎然的草坪上能够惬意的读书。图书馆要有广阔的空间,其交通要道也要足够好,让读者能够有一个畅通的读书环境。还有就是图书馆的电子管理设备以及系统都应该达到一流的水平,让人们不管是要查找资料、书籍,还是复印书籍都能够畅通无阻,不用浪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

2.3实现图书馆结构功能的灵活使用

图书馆的使用时期非常之久,有时要达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所以图书馆里面的扩建、改建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图书馆的修筑设计有足够灵活的结构功能,尽可能地为以后的扩建、改建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但是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遵循“三统一”原则,这两者在建设上很难统一。首先,我们应该采取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原则对图书馆进行照明,其次,图书馆内部业务的用房应该相对固定,荷载的取值可以较轻,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当的把图书馆的“三统一”原则以及灵活使用的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4对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监管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它需要实现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图书馆中的各种原则理念都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还需要充分将图书馆的文化、思想以及理念都体现出来。所以,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高难度的工作,这需要许多建筑设计专家以及图书馆专家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及时地沟通交流,并且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还需要对图书馆的修建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图书馆的修建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严格符合设计理念,只有这样修建的图书馆,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2

1.1建筑材料

从建筑材料本身来说,其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而且品种繁多,包含的性能多样。其中包括金属、非金属以及其他的复合材料为主。无论是从材料本身的性能还是从建筑材料的用途上都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材料。另外,建筑材料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在不同的建筑结构中都有所应用。另外,建筑材料主要占据了建筑工程整体造价的二分之一左右。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材料类型,无论是在风吹、雨淋还是在腐蚀性相对比较强的环境中都应该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现如今,随着建筑行业的高效发展,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对建筑材料的类型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不仅要对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对其经济性和实用性也非常重视。所以,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中,做好建筑材料的选择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高效进行的关键。

1.2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社会工作的每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就在逐渐增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主要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其中:第一是人类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自然的承载能力,不能无限制地对其进行索取,应该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第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还应该从子孙后代的角度出发,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有考虑后代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人口、资源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行政机构中政府的基本职能,逐渐应用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呢绒,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系统工程。最终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由于我国的幅员比较辽阔,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多,对于建筑材料来说,不仅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在使用量上也比较突出。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对建筑材料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因此需要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还应该加强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而提升材料的可再生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相对比较科学的专修方式来对建筑结构进行修饰。

3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3

当前社会发展中,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能耗的活动场所及居住环境,即为绿色建筑,旨在实现建筑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最低层次影响,完成对相应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此层面的意思来看,又可将绿色建筑视为可持续建筑、低碳建筑等,这也是未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相比于日本、美国等,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加之市场经济、技术创新及全球化等的助推,将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和谐高效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在起初发展阶段并未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基于对其理念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管理方面并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一套良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且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限制了其发展,影响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应作用的发挥;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不够,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中并没有全面的树立绿色建筑经济的观念,并且很多人也并未充分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最后,仅有单纯的技术理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综合来看,建筑企业才是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绿色建筑经济并不是先进技术的堆砌,转而应当结合实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相关的要求,这样才能真真正意义上促进其发展。

3、促进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为了真正意义上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有效地宣传工作是前提,应当确保宣传工作具有针对性,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有力宣传,进而促进大众绿色意识的提高。

3.2完善政府的资金补贴政策。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始终扮演着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更有效促进新时期绿色建筑经济的高速发展,应当有效地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这种措施,让绿色建筑经济经济的发展更趋于稳定,此外,为助推其发展,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对绿色经济的资金补贴水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高效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3.3实施政策税收。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谓的政策税收可分为优惠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两种,其中优惠政策税收的实施对于将外部效益的内部化具有积极意义,综合看来,补贴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与优惠政策税收在实施方面的目的是一样的,仅仅需要减少一部分地方或中奖的收入即可,所以,相比于补贴,这一政策形式更具执行性;除此之外,强制性政策税收在收费方面表现出高强度和高标准的特点,从长远的社会发展角度看来,非绿色建筑产品存在不经济性,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减低产量方面来看,这种税收方式的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具体实施方面,借助于政府的调控干预,有效强化对建筑工程的节能监管,加之合理的资源配置,贯彻执行强制性标准,使得相应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得到完善,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全面促进其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3.4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任何新事物的崛起都是受到一定抵制或排挤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亦是如此,针对此,应当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依次为基础,有效发挥其标杆作用,具体实施中,结合所在地经济的发展现状,来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借助其代表的榜样理论来引导市场建筑发展潮流,最大化发挥其标杆作用,明确政策导向,有效消除市场风险,以此来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投资及建设者进行吸引,有助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对其的有效推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结合市场化发展的支持,全面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4

关键字:系统设计;可持续性;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地提高,不仅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精神层次。对建筑设计方面的理念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方面有所改进,保护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已是建筑建设必须重视的环节。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系统设计下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方针。可持续性建筑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建筑周围的环境,因为它既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舒适性的要求,同时还兼顾了建筑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政治等方面因素。本文通过详细的阐述系统设计下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对未来建筑设计起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

2、系统设计下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发展概述

2.1 我国可持续性建筑发展现状的研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导致国内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起步较晚。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首先,我国的可持续建筑性设计深受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不仅为可持续建筑提供了经验参考,同时也逐渐的影响人们的观念,使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促使可持续性建筑设计成为当今社会建筑的主流。据数据显示,通过采用系统下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建筑在能源的利用、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成效,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建筑设计理念,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应用,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国家相关部门对可持续性建筑要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法律和政策等方面制定了一些策略方针,更大程度的推动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应用。通过国家大力的支持与推动,建筑设计已逐步的发生变化,除了技术层次的要求外,还要求更多的生态环境因素的运用。

2.2可持续性建筑发展趋势的研究

我国提出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设计是基于国内发展的基本情况,参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研究,可以看出,这一战略的提出,既符合国内建筑设计的设计要求,更符合国内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国内基本国情相吻合。目前,国内可持续性建设设计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文化等非物质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可持续性建筑的分析,可持续性建筑发展前景光明,在下面展开进行论述我国可持续性建筑发展趋势层次。

(1) 可持续性建筑发展空间大

虽然我国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起点较低,但由于我国一直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相对的正由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建筑性设计起点较低,因此发展的空间也就较大,这种现象在尤其是在开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条件较好的地方更容易进行超前建筑理论与技术应用探索,接受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理念的概率提高,更具有推动可持续性建筑发展的潜力。

(2) 可持续性建筑发展具有阶段性

我国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因素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国内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中也就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建筑设计中,各种建筑的设计理念都是由专门的研发人员不断分析设计的。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设计技术水平和研究条件,因此,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策略。

(3) 可持续性建筑发展具有对立性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但人们期望值却很高,对建筑建设的要求相对较严格,必然会出现对立性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建筑高标准的期望与经济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以及低投入和高产出之间的矛盾。

(4) 可持续性建筑综合性特性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是一项宏伟的建筑设计方法策略,所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与多学科技术相关,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较强的综合特性。

3、可持续建筑系统的设计分析

3.1 可持续建筑系统设计过程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以前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有一些设计人员就提出了涉及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设计意见,这些设计建议被关注的程度不大,往往还是优先考虑建筑的概念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建筑设计人员错过实施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最佳有效的时期,同时,要想再融入可持续发展因素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这种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推行。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策略本身具有较高的层次性要求,具体体现在对建筑的总体与细节的把握、整个建筑的低层次目标与高层次目标的定位、简单设计与复杂设计的控制以及一般作业与高度专业操作的应用等都要做到位。具备清晰的层次性设计步骤,是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必然要求。针对每一层次的需要,可持续性设计都有相应的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随着设计层次的不断提高,融入可持续性因素的程度也不断地深入,它们之间是逐步结合的过程,就好比螺旋的形状,可持续性建筑设计过程从中心向周边逐渐延伸,最终使可持续因素完全贯穿到建筑建设中,体现了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设计过程。

3.2 系统下的持续性建筑设计的探讨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为目前的建筑工程提供了有效地设计理念,而利用系统的方法是实现可持续建筑的重要保障,通过系统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可持续性设计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在系统下,可以将建筑看做一个整体,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效果远优于个体特色,整体之间的比较效果也更能体现建筑风格的差异,整体模型的指标相对于个体指标来说也具有参考价值和说服力。虽然系统整体设计具有更多的优点,所呈现的结果也更加的有效,但是如何有效地提高系统整体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要统筹兼顾,切忌顾此失彼。因此,对待系统整体设计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目的性与阶段性

系统下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要有清晰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阶段性。明确设计的目的,针对不同的阶段,具有相对应的设计重点。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认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实现系统下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步骤,对于融入可持续性理念的建筑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充分考虑不同设计阶段的要求,针对不同阶段可持续的基本问题全盘考虑,统筹安排,进行合理的建设步骤安排。同时加强系统下不同部门的沟通交流,最大程度的提高合作效率,降低设计偏差,提高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设计水准。

(2) 系统简化性

目前,系统下的可持续建筑设计过程比较复杂,如何降低难度、提高系统的简洁性是设计人员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参数选择的工作,参数的数量直接影响着系统分析的难易程度。同时,要求所建立的模型尽量的准确,只有精确的模型才能保证系统的精度。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简化的原则一般侧重设计变量的变化值和弹性属性。

(3) 系统的清晰性和可靠性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由于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家认为建筑设计是一种“黑箱”行为。特别是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提出,令更多的人感到不理解。因此,提高系统的清晰性和可靠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想提高系统的清晰性,就必须加强对系统技术策略的研究,进行合理的评估与预算,包括各种细节的分析都要做好充足的工作。透化系统的一些部分,能够监督建筑设计逻辑的合理性,能够提高系统的清晰性和可靠性。

4、小结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技术也越来越人性化,建筑风格已不单纯的只为满足人们的舒适性要求,还体现到了更多的人文因素,特别是与自然生态的结合,走可持续性设计道路,标志着建筑设计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介绍了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同时阐述了系统下的可持续性设计过程,对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曼夫雷多·塔夫里,郑时龄.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佩夫斯纳·尼古拉斯,Pevsner·NukoaluS,理查兹·J·M.Richadrs·J·M.,夏普·丹尼斯,Sharp·Dnenis,邓敬,王俊,杨矫,崔晰.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爱德华·布赖恩,Ewdards·Brina,周玉鹏,宋哗皓.可持续性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5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和设计的建筑,内容包括城市选址、建筑物、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建筑功能、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可持续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所强调的健康舒适,不仅包括通风采光、噪音控制、自然环境、空气品质等物理量,而且包括环境色彩、建筑美观、使用材料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主观性心理因素。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社会得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当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 3 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3 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1.1 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1.2 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

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 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 3.76 亿 t 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 1/3(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

2 可持续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

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3 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3.1 设计理念

3.1.1 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3.1.2 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

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②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 1997 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 31 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③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④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方法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ecosystem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on human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造、运营和拆除的全寿命期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应当立足于综合环境效益的提高,提供给人们一个经济、舒适,具有环感与文化感的场所。

可持续建筑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理念。

二、当前在我国实现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2、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

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3.76亿吨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三分之一(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当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重新思索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认识到在规划和建筑领域实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一)、设计理念

1、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2、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⑵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1997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31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⑶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⑷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二)、设计方法

可持续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可持续建筑,设计师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法。针对大量运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设计的案例的分析,以下这些设计方法经常被运用。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⑴采用新型环保墙体材料,放弃消耗大量资源的粘土砖而改用更环保更节能的墙体材料;⑵采用外墙保温隔热系统,利用各种保温材料对外墙作内外保温处理,如保温砂浆、保温板等;⑶采用屋面保温隔热系统,利用挤塑板作屋面保温材料,利用架空层、架空板作隔热层;⑷使用高性能玻璃和门窗材料,包括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各种新型环保门窗材料等。

3、室内外空间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通过设计手段使建筑物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在总体规划上,注重考虑区域的风环境、光环境;在室内设计上,注重对流、穿堂风的运用,做全明设计,强调适宜的窗地比;注重窗户的透光率和通风面积。

4、采用热回收技术:建筑物中有可能回收的热量有排风热量、内区热量、冷凝器排出的热量等。合理有效地回收这部分热量不仅能降低空调系统本身的能耗,还能减少对室外环境的污染。

5、使用建筑遮阳:在夏热地区,遮阳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建筑遮阳的种类主要有:窗口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

6、充分利用太阳能,特别是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应用范围包括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照明、暖房等。

7、推行灵活多变的空间设计:在城市及建筑设计中,推行合理的多功能组合,防止片面地强调单一的功能分区,创造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小,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8、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产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具有可循环和回收利用价值。

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可以通过利用自然采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在办公空间中更多地设计自然采光是首选的方案,在办公建筑中空调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对于居住建筑,在充分考虑自然采光通风时,应做好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应做好废水回用措施,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成熟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居住建筑采用了中水系统。

五、结语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7

【关键词】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措施

前言:当前社会中资源减少,生态失衡已经成为了人类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式,人们不得不积极的进行城市发展理念的改革,只有遵循生态发展的基本原则,才能促使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在建筑工程中应建立起生态设计理念,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平稳发展。下面将对做好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措施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生态建筑指的是在工程的建设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结束阶段都能尽量的减少能耗的措施。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能充分而的利用能源,并建立起自然生态平衡的环境,使建筑能既美观有安全,同时环保。可持续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生态建筑主要侧重于生态环保的角度,从生态环境方面出发进行设计。而绿色建筑则是主要重视健康性来达到环保的目的。因此,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融性,二者之间共同关注着生态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可以说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从低层次逐渐发展到更高层次的过程。

二、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的独特性

(一)地域环境独特性

生态建筑是在自然环境中运行的一部分,主要有生态环境进行决定,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影响,人们对现代建筑中的光、热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已经有很多的建筑设计是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探索新的建筑形式。

(二)层次高品位性

生态建筑中重视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因此,建筑设计是不仅要对建筑环境提出更高的标准,同时也要重视起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不遭受到破坏[1]。同时,应认识到,在生态建筑中涉及到了很多的内容,例如:人、动物、植物、气候以及地理位置等等内容。在较高的科学文化技术上积极的运用现代化的建筑知识,就能为生态建筑系统奠定稳定的基础,并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加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可持续利用性

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中以环境系统为对象进行的建筑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建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但事实情况表明,升天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矛盾点,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气候条件等都对生态建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对此一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稳定前行。

(四)环境尊重性

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当中有一点十分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自然的尊重性。无论是设计中还是调研或者施工阶段,都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同时要考虑到建筑的场地限制和地理位置限制,要顺应自然发展,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其次,应对土地和植被进行保护工作,保证绿化覆盖率的同时尽量为建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应尽量的增加自然采光量,使建筑使用者能在投入使用后感受到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其次,应充分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建筑留有空地,节省自然资源,以备于未来发展所使用。此外,应充分展现出对用户的关心和体贴,不论对建筑进行怎样的设计和处理,都要尽量的满足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的目的,使使用者能感受到建筑带来的舒适感。

三、做好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的措施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

在进行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尽量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建筑能与环境之间融为一体。对此,设计中需要对建筑用地周边的环境、地貌以及水文特点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尊重自然环境因素。同时应在此基础上行考虑到这些自然因素对建筑物所产生的影响,根据自然环境本身特点来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2]。此外,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设计建筑类型,并选择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尽量减少建筑工程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二)控制能源消耗

生态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怎样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对此,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作为基础,来进行方案设计。建筑的朝向和群落等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来进行布置,保证建筑内的通风和光照良好。同时,建筑物本身的能耗主要是由强和门传等结果进行传导的,这些结构的热传导系数越高就会给建筑物造成更多的热量负担。因此设计中应尽量的做好结构控制,采取合适的结构以及热传导系数小的材料控制结构的传导性能。

(三)积极利用新能源

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采取一些可再生能源应用,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可以利用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成为热能,以便于供室内取暖使用[3]。而在夏季天气较为炎热的情况下,能利用太阳能的隔热性能遮挡出太阳的辐射,降低室内温度,达到制冷的效果。此外,太阳能所产生的热能能为热水器提供能源支持,将热水转换到室内。也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室内的供电,从多当面来减少其他能源的使用,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四)加强绿化效果

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中,绿化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在建筑的周边应尽量的减少硬质材料地面铺设,而是应采取绿地的方式来尽量的拓展草坪面积。同时,应在墙面上适当采取绿色植被进行装饰,以此来减少阳光直射而造成的墙面温度过高现象。此外,可以从整体上出发,进行适当的绿色景观添加,使室内外的环境得到优化。

结语: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开始逐渐的认识到了可持续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对此,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尊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全新的视角来进行设计,推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镔.生态建筑设计的技术套路[J].房材与应用,2011,(02):41―45.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实施策略

引言

所谓绿色建筑,是在指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绿色建筑实施的必要性

a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我们为什么需要发展并推广绿色建筑呢?

最简单的回答是由于传统建筑并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举例来说:

A 清理原本自然状况下的土地会造成野生生物的消亡。

B建筑的生产,制造,运输等都会造成水,和空气的污染,而它们释放的有害气体会加剧大气的破坏或加剧温室效应。

目前的传统建筑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制造了太多的垃圾和污染。如果放任自流,我们的环境和经济都将遭受极大的破坏。

经调查研究,在美国,传统建筑的生产,建造,运输占据和消耗的能源比例如下:

消耗了14%的可饮用水。

释放了30%的垃圾及污染。

二氧化碳释放量占38%

使用了40%的原材料

消耗了39%的能源。

消耗了72%的电能

在中国,由于建设量更高,这个比例还要更加巨大。

这样大量的消耗和污染,其实是以透支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

数据表明,绿色建筑总体来说可以减少13%的维护费用,节省26%的能源消耗,还可以获得更高的使用满意度,从而带来更高的利润。所以,尽管可能由于设备,研究等会增加前期的投资,绿色建筑在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中还是具有重大优势的。

b.绿色建筑可以为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工作,居住,生活环境。

建筑师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据调查显示,现代社会人有90%的时间实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的好坏于是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品质及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 20 ℃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 ℃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 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c.绿色建筑的第三大优点是它考虑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开发。

传统建筑往往是阶段性的,分专业的考虑,缺乏系统的统筹控制和规划。而绿色建筑最终要的一点就是它控制建筑从选址,设计,施工到建筑交付使用,至最终拆除的全过程,而且在项目伊始就会要求全专业一起参与评估,设计节能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把建筑设计是看做一个一体化的而不是肢解的片段,比传统建筑考虑得更加全面及深远。

2.发展绿色建筑的方法和措施

a.从社会角度来说,绿色建筑开发涉及政府、开发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多重关系。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开发商的行为,不断推动绿色建筑开发活动的进行,而市场则通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以及需求情况,激励和拉动绿色建筑的开发活动。通过对政府、开发商的博弈分析,得出绿色建筑开发管理机制,应从建立完善的激励与惩罚财政政策体系并完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税收体系。

另外,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制订完备的评价、评估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已经着手,在修改有关法律时,增加有关绿色建筑的内容,增加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节约的奖惩条文,提高各方利益主体参与积极性。建立绿色建筑的评估、认证、标准等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内容配套、体系完整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b.从技术角度来说,绿色建筑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

1)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从而控制从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拆除的整个过程。

2)需要将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照明,标识等作为一个完整地体系来综合考虑。不同设计内容之间其实有很大的交叉重叠的部分,综合完整地考虑可避免重复使用带来的浪费,也可以增加能源的循环性。

3)优化场地选择。尽量避免选择绿化林地等,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4)在项目伊始就要在所有团队成员参与的情况下共同讨论,评估,并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知道接下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可以约束团队成员将目标很好地实施和完成。

5)因地制宜。最大化利用当地的日光,微气候,做适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建筑。也应当尽量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墙体和屋面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

6)利用当地的材料,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及可再生能源。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避免运输建筑材料而造成巨大的污染;二是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既避免了最初的浪费,又避免了最终拆除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三是可以利用当地既有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等),以降低维护成本,并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7)高效利用可饮用水。循环利用雨水,中水,并最小化废水和废水径流。并选择恰当的节水器具。

8)关注室内环境,以人为本,要尽量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减少废气排放,注意自然通风和采光。

9)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地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提起。很大程度上,绿色地产的由来是受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建筑师们就不得不去探寻新的建筑形式来适应人类社会变化带来的居住变化与非绿色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优势来自其全生命周期成本削减与附加价值提升两方面。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削减既包括通过节约基本建设费用、以整合度更高的技术体系取代传统系统、采用被动式的设计策略等方法所实现的初投资减量,也包括节能、节水、节材策略实现的使用成本的减量;而绿色建筑的价值提升则来源于绿色设计所提供的三种附加效益――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更舒适和更健康。应该看到,绿色建筑经济性优势的实现仅靠技术优化是远远不够的,任何的建筑活动都是社会协作的结果,绿色建筑生态经济综合价值的实现,需要不同群体的协调配合,因此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

绿色建筑与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互动关系,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动了绿色建筑体系的创造;而绿色建筑又丰富了绿色文化的内容,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要的贡献。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建筑业发展尤为迅猛,但其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已取得相当的发展,有关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和新的工程示范项目,不断在各地涌现,当前,绿色建材和产品的生产认证,高性能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研究,权威的绿色建筑标准、法规、规范的建立,评估体系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及绿色建筑投资费用的降低和使用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效益不断增加,特别是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都有助于绿色建筑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业由黑色产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的重要途径。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业中的具体体现,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们期望中国建筑界转变观念、深入学习、研究绿色建筑的理论和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尽快把中国建筑业转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只有我们大力践行绿色建筑理念,切实全面实现建筑业的“绿色革命”,将建筑业的高能耗、高污染模式转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才能真正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推进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进程。

4.结束语

在 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都是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的共同发展战略。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因此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人类实现持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推行绿色建筑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由高能耗、高污染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世界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为更好地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适合自己国情的“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

由于绿色建筑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还处于试点、发展的阶段,因此,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还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而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对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尚未予以高度的重视、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

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与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朱大明.当代建筑评论的新视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新建筑.2000(3):7-10.

[2]刘光忱,孙磊,赵曼.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建筑经济,2011(11):100-103.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  自然资源  再生资源  能源

持续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针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及关注。其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苦果。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赤潮、严重水灾等等。可持续性由三部分组成: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的观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的观点,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与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①可持续发展需要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②可持续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而社会进步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③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方面,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存在方面;④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生态系统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提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也是可以统一、协调的。

可持续建筑论文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地域性;建筑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经济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能源、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人类的发展与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应对许多与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形成,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它的概念、应用领域、涵盖的范围得到了广泛扩大与发展,生态建筑理论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设计领域发展扩充的具体表现。

2 在建设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必要性

据建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所做的统计,全球相关建筑产业消耗的原材料、能源、水资源占据全球总消耗量的50%左右,建筑及相关建设用地使得农业用地总量大幅减少,同时造成空气、水体等环境污染。氟氯化合物、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甚为严重,这些问题时刻的提醒我们要重新认识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及运用已成为热点。建筑的生态化不仅可以实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还能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改善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环境、自身健康状况的人性化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生态建筑也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也越来越重要。

3 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3.1 生态建筑的概念

本文认为生态建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上,生态建筑指的是具体的建筑,是指把生态学原理融入在设计、应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与人类、自然环境等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广义上来说,生态建筑理论是抽象的,它从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应有可持续发展性。构建更加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建立统一和谐的关系,实现环境、人、建筑的相互和谐;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类、社会、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实现建筑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生态建筑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方法与原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社会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3.2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上提出的,生态建筑在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详细地考虑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论,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就建筑设计、建设及使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舒适健康;实现建筑的使用中高效、无污染、低耗。它是以自然为基础,加以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创建统一和谐的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平衡。

因地制宜在建设过程中使生态建筑的地域性很明显。这种地域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生态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实体要素的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人文、历史等抽象要素的统一。生态建筑其本身即实体元素,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地域自然要素特征相适应,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部分和参与部分,必然要求与地域历史、人文要素特征要相适应。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筑生态理论的最好实践,这个过程也赋予了生态建筑的一定地域特性。

4 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4.1 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环境

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无废无污染的最终重回于自然是生态建筑理论的核心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要建立起良性循环;自然环境中的诸多种因素也影响制约生态建筑的实现。

4.1.2 技术环境

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应有良好的技术环境做前提保证,为实现建筑生态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到生态化选材以及生态化材料加工处理,再到各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能源在生态建筑使用中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到生活废弃物的废弃处理和再生利用等,解决这些关乎到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都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

4.1.3 经济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经济环境水平的影响。在经济水平发达程度较低、相对滞后的地域,即使生态建筑理论的引入,有了完善合理的建筑生态化设计,因缺少与之相应的经济环境,建筑的生态化也无法得以实现。

4.1.4 人文环境

生态化建筑就是要为人们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显然要合理、周到、细致的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化建筑设计过程中把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更好的融入进去,使建筑在生态化更好的反应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4.1.5 社会环境。

高污染、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合理科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应用己成为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使建筑成为了涉及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学科的复杂工程,只有生态学原理都贯彻于建筑所涉及每个领域之内,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4.2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

4.2.1 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使得建筑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不可单一遵循固定的设计模式,要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设计方案要力求实现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完美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原有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中,实现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把建筑融入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设计手段,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群体。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生态化。

4.2.2 优势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

作为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师,在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环保节能的同时,更应当在设计中把不同地域的种种优势能源的利用体现出来。比如频临海面的建筑群,这种地域优势极大地使它拥有巨大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潜在能力,设计人员可在建筑群楼顶增设多作座风车,在前方呈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与此同时,可配备智能电网,使电能有效合理储存,采用交流配电柜与并网逆变器还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之间相互发电,使优势能源在建筑群体中得到高效利用。

4.3.3 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过程可采用生态建材,选用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群体节能节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污染;还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使用地方性建筑材,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和地域性的建设。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独到好处居民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弃料用建造屋体,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这就是建筑生态化地域性设计的典范。

5 结语

我国建筑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建筑设计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实践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建筑设计师们要对生态建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各地在资源、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实现自然资源的因地制宜、生态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中有效融入生态化建筑技术,实现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