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的拓展与改善

时间:2022-11-26 05:54:05

技术经济的拓展与改善

本文作者:蔡跃洲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一、(略)

1.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中央实施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理论界也在进行反思。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建设156个苏联援建项目时,我国已经积累了一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正面经验。“对比之下,深感生产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规律,技术和经济必须结合”(徐寿波,1988)。为此,当时担任中央科学领导小组成员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便提出,技术发展及其政策制定要讲求经济效果,技术与经济要结合,并指定徐寿波等就国外专门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学科进行调研。可以说,“一五”时期(1953~1957年)比较注意技术与经济结合积累的有益经验和“二五”时期(1958~1962年)技术发展违反经济规律的教训,是“技术经济”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历史背景(徐寿波,2009)。2.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技术经济学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同样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学科的创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割裂技术规律与经济规律关系、忽视经济效率(效果)等倾向,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如徐寿波(1988)所总结的,技术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依据;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以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以认识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关系为目的。”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本质上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率(效果);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则意味着技术经济学科的具体目的和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计算、评价来确定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通过算经济账也可以反过来提出技术方案的修改意见和修改要求,从而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与合理匹配”(李京文,1995)。从研究对象来讲,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中的实际技术经济问题,具体包括“合理利用土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农业技术改革”、“食物营养构成”、“燃料动力”、“原料和材料选择”、“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和发展产品品种”、“建筑工业”、“综合运输”、“工业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生产规模”等十个方面的技术经济研究(徐寿波,2009)。3.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初创时期的学科目标定位和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围绕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在吸收苏联及东欧国家部门经济学、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技术经济论证等相关方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评价为核心,以技术方案的社会纯收入—社会全部消耗费用分析为评判标准,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体制的特征,较好解决了计划体制下技术方案与经济效果相互割裂的矛盾。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客观评价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必须着眼于国民经济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国内外压力,实施赶超战略,必须由国家主导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推进,在经济体制上必然实行计划经济,以便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因为如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后发国家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无法自发走上加快重工业发展的道路。但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意味着价格体系的扭曲,商品交换只是存在于形式上。同时,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账面盈亏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济效益状况。在宏观层面,国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确保能从国家整体核算出总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核算单位,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是在大核算单位下的“车间和班组”。只有在国家层面进行的核算才能真正反映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单个企业和项目仅从企业本身很难判断其真实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对国民经济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从微观层面并不能得出真实的结果,必须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从技术方案能够带来的“社会收入”以及“社会全部消耗费用”的核算出发,才能得出客观的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以时间价值计算为基础的国民经济评价,从操作层面解决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扭曲,无法准确核实、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难题。就时间价值而言,虽然早已成为现代公司财务分析的基础性概念和基本原则,但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其进行经济效果评价则是一项创举。因为一方面,计划体制下的企业资金都来源于上级划拨,时间价值、复利、资金融通等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苏联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方法中,采用的基本是投资回收期等方法,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①。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方法体系的发展完善

1.外部环境变化与研究对象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发展阶段来看,这20多年正是中国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在经济体制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在基础建设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纷纷上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经贸往来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变化,大大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初创时期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而是更多地考虑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本身的开发、应用、转移等规律。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拓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第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第三,生产率测算;第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开发、应用、扩散、转移等规律的研究;第五,超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2.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随着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调整扩大,相应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调整后的技术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开始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领域交叉,包括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学等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方法工具开始逐步引入到技术经济研究中,为丰富完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提供了新的养分。在拓展后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中,主流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工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必然使用到最优化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主流宏观建模方法;进行生产率测算,需要使用经济计量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实证工具;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时,投入—产出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分析技术发展规律时,除了数理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外,还可能使用到数值模拟等方法。当然,学科初创时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也因为超大型工程项目的出现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超大型工程项目评价中,除了原有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外,还增加了区域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相应的综合指标评价、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方法对原有方法体系也是一种补充(郑友敬等,1994)。事实上,完善和拓展后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所包含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远远超出了初期的经济效果评价(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5大类,即数理分析类、运筹规划类、概率统计类、均衡模拟类以及成本收益类。拓展对象与对应的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

三、21世纪以来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

1.经济社会特征及研究对象的拓展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原有的物质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的条件。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不占据技术上的制高点,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将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永远受制于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他国际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而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也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特点,进一步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今后学科的完善指出了新的方向,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使得自主创新成为学科重要研究领域。在自主创新规律等理论研究方面,可以将熊彼特创新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相关内容丰富技术经济学科内涵。在现实问题研究方面,重点包括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规律,自主创新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等。从宏观层面来看,为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国家正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新时期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作为自主创新最为重要的主体,其创新行为、创新激励、创新管理及商业模式,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也应该成为新时期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第二,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创新是当前及未来技术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从发展趋势来看,绿色发展代表着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支撑在于绿色创新。从“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Paradigm)来看,绿色创新是既有的技术轨迹(TechnologicalTrajectory)被新的环境友好型技术轨迹逐步替代的演化过程。第三,循环经济作为绿色创新实践的具体模式和绿色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已成为技术经济的重要研究对象。从技术角度讲,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依靠相关节点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从经济角度讲,一方面,物质的循环利用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模式顺利运转的前提是经济利润的实现。第四,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技术转移、扩散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事实上,当前国际上正在兴起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其本质就是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制定国际规则的形式,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封锁。如何应对国际技术转移可能遭遇的新障碍,合理利用国际规则,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应成为未来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传统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无论是评价范围还是评价内容都有所拓展。2.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考虑到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及技术经济研究对象的上述变化趋势,技术经济学将不断吸纳包括创新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1)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对方法体系的拓展。国家创新体系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相关研究,需要采用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及创新效率的进行测度,对激励技术创新政策作用效果的事后评估和事前模拟。这些定量分析方法,既包括数学规划、计量分析等经济学分析中常用的数量工具,还可能用到以系统论为方法论的非主流经济学工具和方法。传统经济学建模大多建立在以主体理性、同质等假设为基础的可预期均衡框架下,变量间作用关系基本是线性的。虽然各变量、各因素之间也会有相互反馈,但变量之间作用反馈的传导机制比较清晰。因此,可以以还原论为方法论基础,对其进行解构、分析。传统的数理建模、计量检验等方法恰恰是还原论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形式。然而,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机构、大学、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多个主体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此外,国家创新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也分别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创新体系本身又是更为复杂和庞大的经济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Godin,2007)。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远离简单的线性模式,呈现出网状关系。上述特征决定了研究国家创新体系还需要使用系统论为指导的工具方法。具体来说,包括系统动力学及系统分析、基于主体建模的微观仿真模拟等定量工具,以及演化分析等非定量分析方法。事实上,技术创新研究与演化经济学之间有着较深的渊源①。从演化经济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经济增长则是技术、厂商及产业结构、支持及治理制度等共同演化的结果(Nelson,2008)。研究创新政策和创新行为,还涉及创新主体激励和创新制度设计等问题,即如何通过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政策倾斜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因此,拓展的方法体现除演化分析外,还包括制度分析、博弈论与激励机制设计等领域的方法工具。(2)绿色创新及循环经济对方法体系的拓展。绿色创新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不仅需要使用创新研究普遍使用的上述工具方法,更需要能源物质流分析、绿色经济核算等与能源物质消耗节约相关的定量分析手段。例如,在分析评价经济现实中某项特定的循环经济模式时,最为重要的考量就是该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再利用,为此就需要使用能源物质流分析手段。而评价某项绿色创新是否成功,不仅需要考察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需要考察其带来的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方面成效,这些显然离不开物质流分析及绿色经济核算等方法的支撑。(3)国际技术转移扩散对方法体系的拓展。21世纪以来的国际技术转移与扩散同经济全球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技术转移扩散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技术转移扩散的传播路径、组织形式等与封闭经济条件下也有所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的一般规律,同样需要以系统论作为的方法论,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创新系统演进等角度进行分析。跨国公司作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其产业价值链的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技术转移扩散的路径和方式。研究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扩散涉及产业组织理论、公司理论、价值链分析等方面的分析手段和工具。此外,绿色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直接相关,涉及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博弈,需要采用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4)环境评价及社会评价对方法体系的拓展。当前,分析工程项目及其他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已经成为项目评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项目评价方法适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而进行的具体拓展。而对于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项目来说,如奥运场馆、世博会展馆等,除了分析项目本身的成本收益外,还需要进行项目的社会评价,即从公共产品角度进行社会成本收益分析,估算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加。生态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加入是对传统工程项目经济效果分析的又一次拓展,涉及的方法包括绿色经济核算、社会福利分析等。1.学科综合性、与经济学前沿融合度不断提高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产生和发展正是上述两种趋势的产物和具体体现。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形要素,渗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也带来技术经济学科边界的不断拓展。从研究对象来看,自主创新、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技术转移等已逐步成为技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经济增长理论、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都属于主流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前沿的领域范畴。因此,技术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前沿的交汇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在未来这种融合趋势会随着技术经济研究范畴的继续拓展而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技术经济学与相关领域交叉重合的同时,与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又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规律。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更侧重于上述研究对象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研究各种现实问题仍然是技术经济学科的根本特征。2.更加注重定量方法和定性分析的结合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经济和技术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在指导性意见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才能归纳提炼出相关规律。早在学科初创时期,以成本收益分析(经济效果分析)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技术经济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经济研究范畴的扩大、研究对象复杂程度的提高、与经济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融合交叉,数理建模分析、运筹规划、经济计量学、概率统计、经济模拟仿真等定量方法已经成为技术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未来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强化。当然,为了能够给经济和技术活动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注重定量方法应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任何定量分析工具都有其局限性,不同定量分析得出的相关结果还需要经过定性综合判断,才能形成最终的决策和行动意见。从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历程来看,包括工程项目技术经济方案的最终评价、创新行为的演化分析、制度分析等等,都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未来,随着研究对象复杂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那些暂时无法采用合适定量手段进行分析的领域,定性分析仍将发挥重要作用。3.系统论将成为支撑学科发展的方法论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涉及相互联系但又明显区别的不同部分。既需要对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整体把握。因此,需要以系统论作为指导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这也是由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作用在技术经济学的几乎所有研究中都有体现。在经济活动评价中,一方面需要将被评价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分解,运用各种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另一方面在各方面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需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对各种结果进行全盘考虑、综合分析,并最终给出结论性的意见。在超大型工程项目、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生态环境效果、社会效益等综合评价中,这种分解与综合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技术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关系时,同样需要从部分和整体两个方向进行分析。例如,在研究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规律时,既要从还原论的角度,测度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梳理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分析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还需要从动态和整体角度,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这个系统的演化规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和预测。至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等方面的研究,更是需要将研究对象放置于一个更大的复杂巨系统中,从系统分析、系统演化的角度进行把握。4.微观细化、宏观集成的趋势将得到强化随着技术经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未来技术经济领域的研究将呈现“微观层面的不断细化,宏观层面的不断集成”的趋势。从微观层面来看,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起点就是微观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随着学科边界的拓展和相关定量分析方法的引入,特别是各种微观定量分析方法,如微观计量、基于主体行为的微观模拟等在研究中的应用,未来微观层面的研究将随着各种微观模拟分析手段的提高而不断得到细化。从宏观层面来看,包括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的交叉领域,需要更多地运用系统集成手段,将基于各种不同定量和定性工具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集成。

四、总结性评论

本文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技术经济学科创立发展不同时期所面临时代背景的变迁,以及由此引致的研究对象的变化和方法体系的拓展及完善,并对未来学科及其方法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适应经济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科研究对象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结果。第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技术经济的研究范畴已经与经济学的诸多前沿领域产生了交叉和融合。现代经济学常用的各种定量及定性分析工具也成为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随着研究对象的日益复杂,系统论在未来的技术经济研究中将成为重要甚至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微观细化、宏观集成的趋势将逐步确立并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