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价格变迁研究

时间:2022-06-24 03:50:33

居民消费价格变迁研究

【摘要】通过梳理建国70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演变进程,总结不同消费类型和消费层级价格变化的特点,发现未来要从三方面着力稳定我国物价水平、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一是政府对消费价格的干预要适度;二是深化价格改革,放松对服务业价格的管制;三是加快建设“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关键词】建国70年;居民消费价格;消费层级;消费类型

一、引言

长期以来,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政府、学界、百姓的关注热点,它关系着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是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依据和靶子。[1][2]中共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数据显示,消费连续5年成为经济上升的第一动力,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6.2%。因此,分析与消费上升和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梳理建国70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演变历程,对比分析农村消费价格和城市消费价格的差异,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结构分析不同消费类型和消费层级的价格变化,总结CPI变化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稳定物价、完善价格机制的相关建议。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判断建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动趋势必须以定基指数为基础,笔者以1950年为基期,通过各年同比指数连乘计算定基比的方法计算各年CPI指数。其他定基数据的计算亦采用此方法,同时,年均涨幅均为几何平均涨幅。由于数据缺失,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最新数据仅从1985年开始,为了保证可比性,笔者假设198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等,即1985年城市和农村CPI的基期值相等,且等于189.99%,之后年份的数据据此推算。按商品用途分,可以把CPI分为八大类,即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以及居住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的数据始于1994年,为此,以1994年为基期,计算各年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的数据始于199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的数据始于1998年。因此,在分析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时以1997年为基期。[3]从居民消费结构来看,居民消费一般经历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3个层次。受制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及不同家庭收入约束,居民消费一般先满足生存型,再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为了更好地从消费价格的角度反映我国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的特点,将食品类、衣着类和居住类定义为代表生存型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定义为代表发展型消费;烟酒及用品类定义为享受型消费。此外,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中教育一般属于发展型,而娱乐一般属于享受型,此处简单地将其对半计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中。所有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及国家统计局官网。

三、建国70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演变

通过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CPI数据,发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呈现以下3大趋势:(一)从总体看,居民消费价格呈上升趋势。建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现了快速攀升。以1950年为基期,2018年CPI指数为943.8%,其中,2018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50年上升10.0倍,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50年上升9.3倍。从年均涨幅来看,1950年~2018年CPI年均涨幅达3.3%。分阶段看,建国以来CPI波动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1950年~1978年较长稳定期。以1950年为基期,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44.9%,年均涨幅为1.3%。这一时期价格比较稳定,主要是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均由政府定价,没有反映市场的供需情况。第二,1979年~1997年快速上升期。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价格改革,价格开始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形成转变,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扭曲逐渐被市场纠正,CPI价格水平快速上升。1979年CPI指数为147.6%,1997年上升到640.6%,年均上升8.0%。第三,1998年~2007年缓慢上升期。1997年7月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席卷亚洲主要国家,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中国政府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的快速上涨和通货膨胀,CPI由快速上升进入缓慢上升。1998年全国CPI为635.5%,历经10年上升至715.6%,年均上升1.2%。同期,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了大幅下滑,年均上升分别为1.1%和1.4%。第四,2008年~2018年稳定上升期。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雪灾等影响,当年居民消费价格快速上升至757.8%,比2007年提高42.2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房价上升支撑,居民消费价格进入稳定上升期。2018年末全国CPI为943.8%,较2008年上升24.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升2.0%,城市和农村的价格差异不断缩小,城市年均上升2.0%,农村年均上升2.1%。(二)从年度看,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呈趋稳态势。从整体趋势看,居民消费价格的年度波动逐渐趋稳,说明我国价格机制在不断成熟。自建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历经4个阶段,分别是1950年~1965年震荡期、1966年~1977年平稳期、1978年~1998年剧烈波动期以及1999年~2018年温和波动期。第一,1950年~1965年震荡期。以1950年为基期,196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8%,这一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震荡式波动,最高值为1961年的116.1%,最低值为1963年的94.1%,两者相差22.0百分点。从波动程度来看,1950年~1965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标准差为5.5百分点,说明价格波动较大,也表明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物价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影响,物资短缺,居民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加上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物价的调控缺乏经验,导致1950年、1961年均发生通货膨胀。第二,1966年~1977年平稳期。这一时期物价波动最小,波动标准差仅为0.9百分点,称之为平稳期。1966年CPI为98.8%(这一时期的最低值),1977年为102.7%(这一时期的峰值),两者差距不过3.9百分点。这一时期物价变动不明显,可能是因为的特殊背景,国家的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经济建设,价格水平难以反映现实供需。第三,1978年~1998年剧烈波动期。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价格改革也拉开了序幕,随着价格逐渐市场化,一旦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便会随之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CPI波动最为剧烈。1978年价格水平为100.7%,1998年价格水平为99.2%,期间最高值为1994年的124.1%,最低值为1998年的99.2%,波动标准差高达7.0百分点。这期间发生了4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0年,物价上涨5.6%,这是因为我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宏观经济迅速好转,投资、财政支出、进口迅猛增长导致价格上涨。第二次是1985年,价格指数为109.3%,其中城市CPI高达111.9%;这次通胀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引起工资过快上涨带来消费价格上涨。第三次是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8.8%,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16.3%和119.3%;这次通胀主要是政策造成的,上一轮通胀的调控政策尚未完全见效的情况下,1986年政策全面放松导致了物价上涨和抢购潮。第四次是1994年,也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24.1%,究其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猛扩张与金融持续混乱引起的。第四,1999年~2018年温和波动期。进入21世纪以来,价格机制由计划体制成功转为市场机制,在市场调节下,价格水平很难大幅或长期偏离供求关系,居民消费价格进入温和波动期。1999年全国、城市及农村的CPI分别为98.6%、98.7%、98.5%,2018年三者趋同,均为102.1%。如果不考虑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价格是建国以来最为稳定的,波动标准差仅2.0百分点,其中城市为1.9%,农村为2.1%。(三)分地区看,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差异呈缩小趋势。1985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差异不断缩小。从年均变化看,1985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1.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7.6%,两者相差4.3百分点。从历史看,1984年城市进入改革初期,基建投资较热、城市消费需求大增,信贷投放过量,导致城乡价格水平差异较大。随后政府开始加强城市物价管理,农村消费价格开始上涨,1990年农村CPI高于城市3.2%。之后随着价格机制的完善以及政府监管的加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价格差逐步缩小,至2018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趋同,差异为0。从历史变化看,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差异基本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差异明显期,1985年~1990年,城市和农村的消费价格差异时高时低,如1989年,以1985年为基期的城市CPI为163.4%,农村CPI为140.5%,城市高于农村22.9个百分点;而1990年,农村CPI上涨为167.6%,城市仅上涨为165.5%,农村比城市高2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差异突出期,即1991年~1997年,这一阶段,城市物价最高比农村高60.9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为差异波动期,1998年~2012年城市物价仍高于农村,两者差异最大为30.7百分点。第四个阶段为差异不明显期,2013年~2018年城市物价水平基本高于农村11.3个百分点,两者差异较为稳定。

四、建国70年不同消费类别价格指数的变迁

(一)食品类价格上涨最快,工业消费品类和服务类价格变化不大。根据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设置为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工业消费品类价格、服务类消费价格的起始年,将1994年设定为基期。[4]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在前3年经历了短期快速上涨,3年间其价格指数迅速从100上涨到132.2%,随后经历了6年的下降期,其价格指数于2002年达到低点为118.6%,2003年~2018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于2018年其价格指数达到最大值267.3%,年均涨幅为4.0%,远大于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和服务类消费价格的年均涨幅。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在前4年同样经历了短期快速的上涨,4年间其价格指数从100上升到125.6%,随后经历了8年的下降期,于2005年达到低点115.2%,随后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于2018年其价格指数达到最大值140.3%,年均涨幅为1.4%。服务类消费价格前4年经历了缓慢上涨,同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一样,随后经历了6年的下降期,2004年~2018年其价格指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47.0%,年均涨幅为1.6%。(二)城乡工业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差异大。由于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细项数据从1997年开始,因此将1997年设定为基期,计算城市和农村的食品类、工业消费品类和服务类价格。数据显示,农村和城市的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都经历了同样的先下降再逐步上涨的态势,农村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和城市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差别不大,其中城市食品类产品消费年均涨幅为3.3%,与农村食品类产品消费年均涨幅持平,这说明食品类产品作为居民消费的最基本需求,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价格差异不大。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和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均呈现出先下降再上涨的同步走势,其中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前期经历了8年的下降期,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前期经历了9年的下降期,且两者价格相差较大,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在2004年达到最低点94.1%,而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在2005年达到最低点为90.4%,两者相差3.7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114.1%,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109.8%,两者相差4.3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年均涨幅为0.60%,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年均涨幅为0.43%,两者相差0.17个百分点,而无论是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年均涨幅还是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年均涨幅,其值均远低于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和服务类消费价格的年均涨幅。农村服务类消费价格和城市服务类消费价格均经历了前期下降4年后短暂上升1年再下降1年的短期波动期,随后经历了长期稳定的上升期,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其中农村服务类消费价格指数为124.5%,城市服务类消费价格指数为121.2%,两者相差3.3个百分点;城市服务类价格年均涨幅低于农村0.12个百分点。

五、建国70年不同消费层级价格指数的变迁

(一)不同层级价格指数均稳步上升,生存型上升最快。以1994年为基期。生存型消费价格从1994年至2018年呈现逐年稳步上涨趋势,其价格指数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207.3%,年均涨幅为2.96%,涨幅远高于发展型消费价格和享受型消费价格的年均涨幅。1994年~2018年发展型消费价格呈现出先上涨后下降再上涨的震荡趋势,具体为其价格指数从1994年100%上升到1997年112.8%,随后逐年下降,下降趋势一直到2007年才发生转折,其价格指数从2007年的105.6%逐步上升到2018年125.4%,年均涨幅为0.91%。享受型消费价格同样经历了前期短暂的上涨后,1997年~2002年间处于下降期,随后呈现逐年稳步上涨的趋势,其价格指数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43.8%,年均涨幅为1.46%,涨幅处于生存型消费价格和发展型消费价格年均涨幅之间。究其原因,生存型消费价格上涨较快,主要是食品类和居住类消费价格上涨带来的。1994年~2018年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升4.0%,居八大类消费之首;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仅次于食品类,为3.43%。这也说明食品类对价格的变动最为敏感,一旦国家宏观政策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食品类受到的冲击最大,而且经常会出现“超调”。[5]而居住类消费价格上涨较快主要是1998年住房改革后,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造成的。发展型消费价格上涨较慢,从结构看,主要是交通和通信类消费价格负上涨带来的。1994年~2018年,交通和通信类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1.31%,这与交通通信产品的行业特征有关,受摩尔定律影响,交通通信类产品技术更迭快、行业竞争激烈,因此价格下降速度也是最快的。享受型消费价格变化不大,主要因为其构成细项———烟酒类和娱乐类消费品的价格弹性较小,变化不大。(二)从地区看,城乡生存型消费价格均明显高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根据1997年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6]分别设置了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中的生存型消费价格、发展型消费价格和享受型消费价格,并以1997年为基期。农村生存型消费价格走势与城市生存型消费价格走势具有差异,其中农村生存型消费价格指数前期经历了6年下降后转变为持续上升,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57.3%,而城市生存型消费价格指数前期经历了1年上升后下降了1年再上升了1年又再次下降了2年,于2002年达到最低点99.6%,随后开展了持续的上升期,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60.4%,两者相差3.1个百分点;农村生存型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2.07%,城市生存型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2.17%,均大幅高于各自发展型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和享受型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农村发展型消费价格趋势与城市发展型消费价格趋势也具有一定差异,农村发展型消费价格指数前期经历了4年下降短暂上升1年后再次下降1年,随后进入了持续上升期,并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114.2%;而城市发展型消费价格指数前期经历了长达10年的下降,在2006年达到最低点89.2%,随后转变为稳步的上升期,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104.7%,两者相差9.5个百分点。农村享受型消费价格指数和城市享受型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基本相似,前期均经历了4年下降,随后呈现长期持续地上升,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4.7%和112.8%,两者相差1.9个百分点,且两者年均涨幅差异也较小,仅为0.08%。

六、启示与建议

(一)政府适度调控对稳定物价至关重要。从建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到,不考虑“”特殊时期,物价波动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过度干预导致市场机制发挥受限;然而如果只靠市场调节价格的话也会产生物价暴涨或暴跌,因为市场调节虽然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手段,但许多时候也会调节过度,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政府适度干预对稳定物价至关重要。为此,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由市场定价;当国际或国内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如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政府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物价大起大落和供需严重失衡,平滑经济不确定性对物价的扰动。(二)深化服务业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市场机制。建国以来,尽管我国服务业在许多领域已经市场化,甚至国际化,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管制,主要体现为服务价格的扭曲。从历史回顾也可以看到,服务业价格变化较小,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太吻合,城乡服务业价格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服务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区别性放松价格管制,深化价格改革,提高服务业类消费的市场化程度。一是区分竞争性服务产品、准公共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对生活服务、旅游服务、餐饮服务、中介服务等竞争性服务产品实行市场化经营和竞争性的价格;对电视广播服务、政府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产品实行政府定价;对准公共产品可采取半市场化经营方式,将其分为盈利和非盈利两个部分,对前者放开价格,对后者管住价格,但价格的制定必须科学合理。二是要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对自然垄断环节的服务继续实行政府定价,但要规范政府定价行为,以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对非自然垄断环节的业务,要放松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条件,推动市场化经营。(三)进一步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建国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但生存型消费成本较高,也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从CPI的历史梳理来看,造成目前我国生存型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是食品类消费品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较高、涨幅较大。因此,为了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一方面要完善消费品税收制度,按照消费层次进行征税,降低房地产交易税收成本;另一方面要稳定房地产价格,加快保障型住房建设,加强租房市场管理,降低居住成本。

【参考文献】

[1]喻胜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22-26.

[2]程若愚.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演变及对策启示[J].价格月刊,2018(12):80-83.

[3]张伟进,胡春田,方振瑞.农民工迁移、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居民生活差距[J].南开经济研究,2014(2):30-53.

[4]渠慎宁,吴利学,夏杰长.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波动:价格粘性、定价模式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12(11):88-102.

[5]赵留彦.通货膨胀预期与粮食价格动态[J].经济科学,2007(6):30-42.

[6]张伟进,方振瑞,黄敬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变化———基于经济周期视角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5(1):651-676.94

作者:廖望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